查看原文
其他

母校110华诞《影响我一生的清华体育》征文来稿:清华园 体育缘

卢旭红 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 2023-02-13


与清华的结缘开始于1983年的高考,我们这届高中刚好遇到了第一年三年制,学习相对比较轻松,高考前参加了石家庄市中学生运动会并获得了女子五项全能的第二名和石家庄中学生女子篮球联赛的第一名。7月17号高考刚结束,石家庄二中的彭校长找我谈话,说清华招生组老师来二中招人,有意招我进清华化工系,彭校长回答招生老师说卢旭红要上就上计算机系,没想到招生老师一口答应:只要过了清华分数线,愿意上哪个系就哪个系。实际上我从来没有想过要上清华,我父母是在北方的南方人,一心想回南方,我当时的第一志愿是上海的大学,回家和父母商量了下,觉得进清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就把第一志愿改为了清华计算机系。记得当年高考对运动好的考生有一定的照顾,市级比赛个人项目前五名或集体项目前三名的主力队员可以降一个分数段(10分)提档。那年的高考我基本发挥正常,9月顺利地进入清华园。


一入校就感觉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强大,学校老师和学生会的高年级学长们从体育课、新生运动会、校运动会和系运动会各种不同的渠道挖掘体育人才,参加各种不同试训,各个教练都在抢队员,我很快就被马俊英老师招到女子跨栏队训练。有一天我在西大操场栏杆上压腿,有位老师过来跟我说,就是他去河北招的我,这位老师就是化工系的刘裕品老师。我也才明白刘老师为什么首先想招我去化工系,当年的化工系可是清华的体育大系,在每年的校运会上可谓呼风唤雨,只有无线电和后来的自动化、精仪系才能与之抗衡,在每个代表队里都有大量的化工系的优秀运动员。


不同于现在的清华田径队,一言不和就统治北京高校十年,当年清华的运动员说实在的基本都是体育爱好者,多数人的体育能力和比赛水平都是在清华练就的。84年春天是我参加的第一次北京高校田径运动会,那时的清华已经6年没有拿到北京高校田径赛团体冠军了,虽然有人说这6年一直是女队拖了后腿,但当时清华女生很少,估计不到15%,加上训练很苦,功课也重,经常训练完洗完澡晚上累得根本无法读书,这种情况下女生的成绩也已经是用了蛮荒之力了。本来我在跨栏队安静地训练,84年本来没有安排我比赛,现在想想我那会儿的100米栏成绩应该高校也能取上不错名次的。但突然机会就来了,全能队蔡小嘉受伤,鉴于我高中全能成绩不错,马老师为我争取来名额,我临时受训,因为高校的女全能已经增加了标枪和200米变成了七项全能。记得9字班(79)的陈红借给我她一双老式硬底的跳鞋,并耐心地带我去练了几次标枪。84年的高校比赛我穿着硬底的跳鞋在厚垫子上跨越式迈过了1.35米,标枪投出了29米左右,最后获得了七项全能第三名,这应该是女全能在那几年北京高校上最好的名次了。那一年清华团体总分终于在六年后又一次拿到了第一,我应该是三字班第一个参加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学生,大学五年参加了五次,但记忆中最深的还是84年的第一次,记得那年宋卫星的大步流星、黄万年的风驰电骋、李洪斌的夺命狂奔、陈钢和孙勤的奋力拼搏…  1984年6月5日的《新清华》对本届高校运动会有大幅报道,经过多年的逼供,当年代表队记者孙路终于承认新清华上的报道是他所写,找出作者的最关键原因是报道中把我的名字写错了,不过非常感谢他留下了珍贵的文字史料。为了写文章这次特地复习了一下新清华,赫然发现当初的体育教研室年轻教练庄玲、陈伟强、吴跃健等老师也有一篇文章记述了此次高校运动会,刚好证实了我的某些记忆。


1984年5月北京高校运动会后合影 第一排中间拿奖杯为作者


1984年6月5日新清华北京高校运动会相关报道

84年秋季开学,我就搬到代表队集中住宿,记忆中84年在代表队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参加了建国35周年的晚会,主要工作就是在国庆晚会大家欢歌载舞中维持秩序,偶尔开个小差去集体舞队伍中扎上一角。下面照片是代表队当晚的集体照,我至今还保存着照片上的“晚会领队”胸章。



在校期间,我的成绩不像那些运动大咖动不动就来个高校双料冠军,但也能做到每年为学校高校荣誉添砖加瓦,我先后参加了北京高校全能和跨栏比赛,86年开始在跨栏队改练全能,马老师带我去北京体院学习背越式跳高,比赛中跳高曾经过了1.52米,很快就破了清华女子七项全能记录,在86-87年正式转到了全能队。87年我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召开的国家教委直属14所工科院校田径运动会上参加完七项全能后,还能参加了女子4*400米接力,并获得了第一。


1987年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清华一直对体育非常重视,在80年代,代表队优秀队员有机会住在集中的宿舍里,条件要比班级优越,宿舍一般只有2-3人,不用住上下铺,班级宿舍基本上都是5-6人。每天训练可以有餐劵补助和免费澡票,有专门的运动员食堂(84年搬到现在的清芬园的北部,曾经的青青快餐地方),后来有几年在三教还有专门的自习教室,以保证运动员训练完后可以有地方读书。田径项目更是清华体育的宠儿,86或87年高校前为了保障上高校的运动员的营养,学校开始保证每天的4元的伙食,要知道那会儿一般食堂的一份排骨是0.4元,饺子是5分钱一两啊。记得当时的早餐有鸡蛋、牛奶和油饼, 晚餐有酸奶和北冰洋、鸡腿或肘子, 肚量小的女生根本吃不完,有时会转运出去,但如果被发现会受到学生干部的批评。这种待遇后来推广到全年,但记不得哪年终止的了。


1986年代表队部分集中女队员在运动员食堂前合影

离开清华园快30年了,体育一直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使我带来健康的身体,还让生活丰富多彩,清华 “体育”已经融入清华学生的血液中,铸成了我们的与众不同,并不是随着毕业就离我们远去,而是体现在我们走出清华园的每一天生活和工作中,在代表队我们学会了团结友爱,为了集体的荣誉拼搏,在工作中我们更知道团队作战的重要性,遇到困难敢于挑战,积极面对,并且把爱运动的风气带给了下一代,我的俩个儿子都是体育爱好者,老大从小练习网球,曾经是郑洁杯青少年网球赛第一名,老二也是高中篮球队的MVP,看他们比赛比我自己当年的比赛还紧张,体育是我家情感联系最好的纽带。2011年百年校庆期间清华原来的代表队队员组织成立了“清华77-87级体育代表队联谊会”,并在每年校庆及清华代表队成立60周年的举行多种联谊会活动,当年的训练和比赛是我们的共同话题,联谊会今年将迈入第十个年头,我们的友谊必将长存。



2011年第一届清华77-87级体育代表队联谊会活动合影

走出校园后,发现清华校友体育爱好者众多,体育也是清华校友的联系的重要桥梁,在各种校友聚会中都少不了各种体育活动。2018年我作为83级毕业30年大庆体育活动总负责人,组织了长跑、校运会入场式、足球、羽毛球和高尔夫共五项体育活动,在清华的各个赛场展现了83级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风采,成为一道靓丽的体育风景线,三字班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300多人,占回校人数的20%,有的体育活动如羽毛球和长跑还在聚会后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活动。


感谢清华体育,带给我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2018年马约翰田径赛入场式30年毕业校友


卢旭红: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88年毕业后保送本系研究生,在校期间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高校田径运动会,曾经打破并保持学校女子七项全能校记录。90年赴美留学,后在美国Sprint,VNU等多家公司工作,2005年回国,现任职中钢集团信息管理中心。



  【2020—08期】

      





欢迎关注

清华校友总会官微

获取更多资讯

订阅号:同方部

服务号:清华校友总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