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集体 | 诸葛镇:汽一品格 凝聚一生
2021年是母校110周年大庆,也是汽车专业1961届同学毕业60周年。同学们相约,凡是走得动的,2021年一定要回清华相聚,欢庆母校110大寿,追忆青春年华,畅叙65年的友谊。
1991年我班毕业30周年校庆大聚会时,大家就作出了一个约定:以后每五年一次回校相聚,瞻仰母校,看望师长,建立并更新同学通讯录。自那以后,每隔五年都有半数以上的同学遵约“回归”,像候鸟一样准时飞回清华园。2011年是我们毕业50周年,53位同学携家属,熙熙攘攘90人参加聚会。2016年入学60周年时,也有63人返校,其中同班同学达40多人,超过在校时全班总数的50%,实属不易。你可能想象不到,在这些互祝健康开怀欢笑的同学中,有的心脏搭过桥,装了支架;有的双腿关节严重变形,扶着助步器;有的有中风后遗症还不能顺利谈吐。
汽一入学60周年毕业55周年返校同学和家属与老师合影(2016.4.23)
到2021年,同学中年龄最小的也有81岁了。我们仍然会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以及加拿大、美国等地汇聚到母校来。汽一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凝聚力,而且经久不衰,越老越醇呢?
是美丽的清华园培育了我们美丽的心灵。1956年,我们从天南海北汇聚到清华园,在五年半(因1960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而延长学制到1962年1月毕业)的学业中团结友爱,相互包容,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温暖集体。是母校清华把我们凝聚在一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艰苦创业,贯穿整个人生。在毕业后的近60年岁月里,大家身体力行,工作、课题中相互协作,生活中互相帮助,始终有一批热心人无私奉献维系着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汽一这个集体无形而不散。
包容关爱,热心集体,竭诚奉献——这就是我们的汽一品格。
包容关爱为汽一品格奠定基石
在校就读时,班上年纪较大的党员干部、调干生对同学就比较体贴,特别是在那个政治运动较多的年代,他们对初谙世事的年轻同学主要采取启发帮助、教育为主的方法,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己所能保护同学的政治生命。邓建炎同学说,他们从不以势压人,而是平等相待,不扣帽子,不打棍子。我们感到亲切,而愿敞开心扉,推心置腹。“反右”中,我班没有划定一个“右派”,对从其他专业转来的同学也很包容,能够一视同仁,毕业时给他们的评语都是“已经改造好了”,期望他们早日放下包袱走上社会。他们至今还念念不忘班上同学的关爱,并一直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由工程物理系转来的许兆麟同学曾多次诉说:“我在清华上过几个班,汽一这个集体并没有因政治上的原因而嫌弃我。他们的包容给我很深的感受,使我在大学的后期产生了新的希望,汽一因此而可爱!1989年我作为访问教授被公派出国,对方研究所所长欢迎我留下来,我婉拒了。我是因公出国,滞留不归等于背叛,违背了我的道德原则,我仍然按时回国了。我感到,有包容、宽容之心,生活会更愉快,更健康!”后来,他多次出国,参与联合国的活动、引进技术的谈判和科技工作,不辱使命,工作出色,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当同学们渐渐步入老年,病痛日多,大家相互间的问候和保健、医疗经验交流也日益增多;一家添孙女,大家为集体升为爷爷奶奶辈而高兴;一人住院,必然会牵动人心,前去问病问痛送汤送果;一人有困难,大家纷纷解囊,集腋成裘以缓燃眉之急,我班俨然已成为一个大家庭了。
有两对“模范夫妻”的事迹早已为我班同学所称颂。王兴华同学在大学快毕业时,在同是摩托车运动员的恋人被大火严重烧伤、美丽容颜严重被毁的时候,以忠贞的爱情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鼓励和陪伴她度过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战胜一次次手术难以忍受的伤痛,使她重新站立起来,毅然参加高考,完成大学学业。他俩8年恋爱坚守呵护,喜结良缘,得到终身幸福。冯国雄同学,当丈夫大脑受重创而重度昏迷,在医院和父母姐妹都已绝望准备放弃治疗时,她不离不弃,坚持日夜守护数十天,终于唤醒了爱人。那时,她既要照顾一双年幼的儿女,又要看护失忆的丈夫,还不能耽误承担的教学工作。在丈夫稍有恢复后,她从教他数数,到锻炼他逐步恢复智力适应工作,随后是数十年相守,直至丈夫去世。
亲情和关爱战胜病痛的事迹在我们班不断延续着。林祖鑫同学,双腿病变行走困难,后又罹患大病。而且祸不单行,他的妻子又中风昏迷不醒。同学们得到消息,纷纷打电话、发邮件及时送去慰籍和鼓励,并介绍治好的病例和药方。这些真诚而善良的话语使他鼓起了顽强面对困难的勇气,陪伴妻子积极治疗,终于使她逐步恢复。班级大聚会时,林祖鑫夫妇在儿子陪护下来到母校和大家团聚。他多次哽咽着说,经历了这么大的磨难,是大家的鼓励使我坚持下来。
杨永和张生正是我班的一对伉俪,他俩曾在三线的山沟沟里奋斗了二十多年。杨永数年前心脏就装了支架,前些年老张也得过大病正逐渐康复。没料到,杨永后又患上了肺癌,且发生了肺栓塞。在同学们的问候和鼓励下,他们俩人非常坚强,互相扶持。面对残酷的化疗放疗,杨永以非凡的勇气接受了这一切。在大聚会时杨永说,今天能到清华来参加聚会,是同学们给了我无限的温暖和力量,我绝不悲观,一定会珍惜健康,珍惜友谊和未来。
热心集体使汽一品格传承不息
汽一荣获清华大学“先进集体”称号合影(1962.1.21)
我们汽一在毕业时以微型汽车毕业设计小组为代表被清华授予“先进集体”光荣称号。汽一虽有汽11和汽12两个小班,但在五年半时间里,因科研、劳动、毕业设计等任务,分分合合早已成为一家人。年龄大的带领小同学料理生活,年龄小的帮助大同学复习功课,互帮互学,热心集体,蔚然成风。在微型汽车、遥控电犁、联合收割机、发动机节油等设计试验任务和去北京二汽、长春一汽的实习时,在十三陵水库筑坝、清华荒岛建游泳池、北门建土电厂等劳动中,在国庆十周年天安门游行和争取“劳卫制”体育达标活动里,在“又红又专”大辩论和“争取先进集体”誓师大会上,大家同心协力,共创集体荣誉。你的图纸我帮助校核,我的伤痛你来抚慰,大家亲密无间,生活在同一个集体中,如同兄弟姐妹,这种情感至今难忘。
国庆十周年游行——汽一同学护卫科研成果微型汽车样车在天安门接受检阅(1959.10.1)
曾任志愿军炮兵排长的老班长朱宁武,对我班年龄较小的蔡祥吉一直关怀备至。至今,老班长已去,这位相对年轻的“小蔡”早已成为班集体活动的活跃人物。他领头组建了“清华汽车61”微信群,拉近了汽一大家庭成员的距离。毕业近60年,汽一同学的凝聚力不降反升,班级微信群功不可没。每天清晨4:30,原校播音员丁川同学就会在微信上发布“一日谈话”,亲切醇厚的男中音响彻汽一群上空,不少同学都已习惯一早起来聆听这清晨的“广播”。同学或家属生病,群中会有慰问鼓励,以及治疗对策的交流。一些小型聚会也会通过微信群及时发布信息,手机和平板上的视频在同学之间争相传递,再现这美好的时刻。
“聚游”也增强了汽一集体的凝聚力。聚游——旅游为形,聚会为实。2011年毕业50周年聚会时,孔宪清的一句“过五年再聚等不及了”,促进了随后几年小规模聚游的开展。2012年常德的廖云鹏同学首次组织同学们去张家界湘西旅游,并亲自“导游”讲解风土人情,职业导游在旁边也自叹不如。小廖毕业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内蒙边境牙克石林区机械厂,初到时的严寒与孤寂使他更加想念班集体和同学们。因此,他特别珍惜同窗的友情和聚会,调回家乡后即倾注了自己的精力和热情,后来小廖还组织了桃花源游。小蔡组织了好几次班级的旅游,如“赣闵游”,邀请大家去自己的家乡江西上饶缅怀革命先烈;还有 “柬埔寨─广州游”,让大家跨出国门,体会异国风光。另外,上海同学陈二君、董其煌邀请大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苏州农家乐聚游,悠悠于江南水乡秀美景色之中,晚会上还给四对夫妇祝贺了金婚。此后,“海南游”、“开封─登封游”、“洛阳赏牡丹游古迹看水库”、“宁扬沪游”等也成功举办。在我班校庆聚会的会场上,滚动播放的历次聚游的大屏幕录像,使大家觉得这些年从来不曾分开过。
《汽一毕业50周年纪念册》是我们班最全面、最深切的集大成之作,是我们班的“传家宝”。在2006年毕业45周年的大聚会上,发起了编写纪念册的倡议。纪念册除了征集大家珍藏的老照片、毕业以来的师生团聚照片外,更珍贵的是请每人写一篇文稿来寄托大家对母校和同窗的思念,反映大家毕业后的工作和成就,并附上一张合家欢照片。整整三年,文稿和照片似片片红叶陆续地飞向总编,经过各地同学中的十多位编辑人员同心协力,用集体的心血凝成了《筚路蓝缕清华人——汽一毕业50周年纪念册》,献给清华建校100周年大庆和我班毕业50周年。没有大家对班集体的热心,这本书是绝对编不成的。
图文并茂的纪念册厚达260页(并含光盘),涵盖了88位同学的信息(包括插班、中途调离的同学),多年不见的同学也有了音信。其中,既有“水木清华,紫荆留香”的岁月,也有我们实践“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足迹;既有北国南疆筚路蓝缕的坚韧,也有东海西域儿孙抱膝的惬意。纪念册成为我们永恒的聚会,不散的宴席。当我们老到走不动的时候,这本纪念册犹如同学们陪伴于左右,得到深深的慰藉。
《筚路蓝缕清华人——汽一毕业50周年纪念册》及全班入学报名照
竭诚奉献让汽一品格历久弥坚
在清华的五年半学习生活,让我们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深深地扎根心中,大家为维护班集体而团结奉献。毕业后,不论扎根科技,还是担任要职,都能做到平凡而不平庸,奉献而无声息;正直而又谦逊,自强而又厚重。退休后这些清华理工男(女)仍然“痴心不改”,为开展班集体的活动尽心尽力,竭诚奉献。
汽11第一次春游——登长城(1957.5.4)
汽11的第一任班长钱进,为解除大家初次远离家乡的思念之苦,入学不久就在工字厅前草坪上组织了1956年国庆中秋班会;第二年五四青年节,全班又去八达岭长城春游,增进了班集体的团结和融合。退休后,他和福州的邓建炎联袂组织了“福州—台湾—厦门”游,让大家领略了祖国宝岛的风采,还访问了新竹清华大学。他主动揽下每五年更新同学通讯录的任务,向大家积极征集信息的变化情况,在聚会前整理完成。这样每次大聚会时我们都能得到一份经过更新的通讯录,大家十分满意。可惜,今年他不幸病逝,我们看到通讯录就会更加怀念他。
历次活动延续着同学间的友爱和温馨,而每次的成功都蕴含着组织者们的巨大劳动。从选定聚游目的地、联系合适的旅行社,到活动过程中七老八十的同学们的路途安全保障,以及行程中特殊情况的处理;再到同学中的能者在活动后自动制作好相关图片和幻灯片,发送给全班同学。组织者们无怨无悔,为提升汽一的凝聚力做出了默默奉献。
汽一同学赴台湾旅游,访问新竹清华与接待同学合影(2014.4.15)
我们班没有 “大款”或“高官”,每次大聚会的经费主要靠AA制,但也不乏自愿捐款者。我们的老团支书李德宽几乎每次都要拿出一两万元,国内外的同学们也你几千人民币我几百美元的,表达自己对汽一的爱心和对聚会的支持。大家也对有困难的同学予以资助路费。
每五年一次的校庆大聚会准备工作依赖于我班有个“常委会”——由留校及京津同学组成的“校庆活动筹备组”。每次校庆聚会前半年,他们就开始策划、征求意见、统计人数,每届活动前都要反复多次听取同学们的想法。他们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兢兢业业不厌其烦,搞了一届又一届,以为同学服务为己任。就拿2016年的校庆聚会来说,筹备组同学提前半年就开始筹备,研究解决首要的住宿问题。孔宪清、张怀瑾等同学早早地统计好了我班返校的名单,三番五次与校友总会联系,并冒着严寒到学校周边的宾馆实地考察。他们及时地向同学们报告筹备情况,征询意见,修改方案。他们的执着和热情得到了校友总会的大力支持,最终同意我们入住紫荆公寓,为聚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面临即将来临的校庆110周年和我们毕业60周年的聚会,留校在力学系任教的张怀瑾同学已有思考。但她那一贯全力支持我班活动的老伴却在与癌症抗争九个多月后于今年7月不幸去世。同学们就像失去同窗一样无比悲痛,致哀电如雪片飞去。强忍悲痛的她坚强地表示,请大家放心,明年的聚会我还会和其他同学一起努力筹备!同学们个个为之动容。这就是汽一班,这就是清华人!
班级的凝聚力如一股强大的力量,汽一班同学感到在自己身后有着一个强大的“亲友团”,可以倾诉、可以互助,可以依靠,亲密无间。丁川同学说得好:60多年前,一粒种子落在清华园肥沃的土壤上,现已成长为一颗大树。在全班同学的呵护下,不断培土施肥,我们的大树更加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我想,就用我们班老团支书和辅导员查恩涛同学在《晚秋心语》里的诗来结束本文:
风风雨雨凌云志,平平淡淡吐丝蚕。
留恋晚秋明月夜,枫林霜叶竞绵延。
朝露人生特暂短,五湖四海忒有缘。
同窗情谊贵无价,由衷永诉清华园。
2020年8月修改于上海
作者简介
诸葛镇,1939年6月出生。1956年9月就读于清华大学汽车拖拉机及其发动机专业,1962年1月本科毕业,获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奖章;1966年4月研究生毕业,分配至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党委常委兼副校长;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及多项省部级科研、教学一等奖;机电部有突出贡献专家。
1993年9月调上海汽车拖拉机工业总公司(现上汽集团)。历任副总工程师、下属申雅汽车密封件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上汽培训中心党委书记兼主任(上汽党校副校长、职工大学校长)。上海交大兼职教授;与上海交大、上海同济大学合作项目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0年1月退休。
征 文
亲爱的校友:
2021年是母校110周年华诞,在筹划制订面向110周年校庆活动方案时,校友们提出了各种建议。清华校友总会在征求校友意见的基础上,拟出版专题书籍,其中有一个关于集体的专题:《像阳光一样温暖——我的大学集体》(暂定名)。
集体生活是清华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当你在大学中,遇到一个优秀的集体,她会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你的学习和生活,并且温暖你的一生。那些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见证了你从懵懂蜕变为成熟;那些和你一起共度大学岁月的同学,成了你一生的好兄弟、好姐妹;还有那与你志趣相投的社团伙伴们,在你情绪低落时,给你重要支持,在你开怀大笑时,与你分享快乐。那些难以忘怀的瞬间——那曾让你大笑、让你开心,或让你沮丧、让你流泪的每一个时刻,都镌刻在你的记忆深处。大学集体,留住的是属于每一个人的青春时光和少年芳华。
大学集体,也是珍贵的情商教育课堂。在与身边人的相处中,你磨练了性格,收获了成长,习得了宽容(同理心),懂得了合作(团队精神)。大学同窗也成为走上社会后,相互激励、扶持,陪伴成长、共获成就的那一群人。
若有诗意藏于心,岁月从不败华年。我们热诚地邀请你,写出你所在的大学集体的故事,与或院系、或班级、或社团等各种集体有关的回忆。我们相信,这些在校期间难忘的故事,这些尽管离开清华,仍延续感动的故事,将激励其他清华校友,特别是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更好地传承和光大清华的集体精神。
以上专题,如果有院系、年级或班级征集到足够可以单独出书的素材,校友总会将负责出版。
💌 来稿须知 稿件要求原创,字数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能提供与稿件内容相关的历史照片最佳。
💌 截止日期 2020年10月31日。
请附作者简介、近照及联系方式。
💌 投稿邮箱 th110_xycbw@tsinghua.org.cn
清华校友总会
2019年9月
2020年第135期
策划 | 唐杰
统筹 | 宋述强
责编 | 黄文辉
编辑 | 谢琼
校对 | 李松 崔琳
版面 | 蔡颖 谢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