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集体 | 陈清泰:两个集体 两个课堂
大约是1954年,我在北京二中读高中,第一次参加了国庆天安门狂欢。边学集体舞、边跳集体舞,跳着跳着就有了一种“美”的感觉,这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回校后我就参加了舞蹈队,我参加编排的《跳箱舞》还在中南海怀仁堂作过汇报演出,这对我更是一大鼓舞。
2011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庆典晚会上,陈清泰学长与杨淑蓉学长表演舞蹈《鄂尔多斯》
1957年进入清华大学后,与同班从天津考来的闵佟一起参加了舞蹈队。1958年我俩代表清华同学参加了首届“北京青年赴长山列岛慰问团”。其中舞蹈队的骨干是北京舞蹈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包括李呈祥老师,白淑湘、蔡安安同学等,都是中国舞蹈界出类拔萃的人才。尽管我们这些大学生相比之下水平比较低,但是他们耐心地、一个个动作教我们,给我们更多演出的机会。印象最深的是李呈祥老师教《鄂尔多斯》,蔡安安不断示范和助教。蔡安安的动作不仅准确而且很潇洒、大气,蒙古族人那种豪情一展无余。就这样,在慰问团我认认真真地学了一遍《鄂尔多斯》。这也是我上大学后唯一一次没有缺席的、正规的学习和排练。
1958年下学期起,我课余时间主要参加学生会和文艺社团工作。很快被选为校学生会副主席,成了学生半脱产政治辅导员。这一年的下半年,经校党委批准,文艺社团和体育代表队骨干队员“集中”。对集中队员来说,大家就有了“两个课堂”——科学文化知识的课堂和艺术、体育的课堂;“两个集体”——班集体和社团、代表队集体。在两个集体中,集中队员上课之外的住宿、活动主要在这边,这就带来了很多管理工作。业务骨干集中后,建立了文艺社团团部和党支部、团总支,主要由学生自己管理。团部由郑小筠、张应达等负责,主要抓各队的排练、组织创作和演出;刘述礼和我负责党支部和青年团工作。我们更加关注集中队员的思想状态、学习情况、开展党团活动等。
虽然学生会和党支部的事情比较多,但我一直仍是舞蹈队的一名队员,有时间就参加队里的活动。我参加过《大秧歌》《鄂尔多斯》《弓舞》等排练。这几个舞我都非常喜欢,每每顺畅地跳下来,都能从内心感受到它的美。由于其他事情较多,排练时不时地缺席。尽管队里很体谅我,但时间一长,就跟不上了。况且,每个舞蹈的人数是设计好的,时来时不来,大家就不能把我“当个人”了。在跳舞方面,自我评价是有爱好,但水平不高,也就是个“板凳队员”的水平,实际上我参加正式演出很少。
经历1958年轰轰烈烈的“大跃进”,1960年一下掉进经济生活困难时期。粮肉、糕点、糖果等能充饥的东西都定量供应了,一些家在农村的同学不断接到家境困难的消息;加上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援助全面停止、撤走专家,巨大的反差在同学的思想中产生了强烈的震荡。朝气蓬勃的学校突然显得空气沉闷,一些惆怅和悲观的情绪在同学中蔓延。学校组织党团的力量开展思想工作。我们党支部和团部的同志都感到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必须做好集中队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带好队伍,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开展宣传工作,更好地承担起文艺社团的政治责任。我们按照校团委的部署,组织政治辅导员到各队去,和同学们座谈、交流,和大家一起认识形势,讨论如何把眼前的困难变成激励自己的动力。
我当然要回到舞蹈队。我记得在一间宿舍,大家围坐在一起就谈起来了。这一次全队同学聚在一起却没有了往日活泼、嬉笑的场景。大家向我问这问那,急切地想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国家面临怎样的形势?每个队员都在关注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前途。我把从参加校团委会上听到的情况说给大家,还把我的感受、看法和作为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应该怎么做,说出来和大家交流。困难的形势一下子把在座的同学与国家的距离拉近了。真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同学们很快从自我中跳出,谈国论政,每个同学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国家紧密关联。作为清华学子的社会责任在大家心里油然而生,暂时的困难也变得渺小了。面对当时的场景,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感觉:我和同学们一起变得成熟了。
正在长身体的时期,吃不饱肚子是非常难过的。当时,十六宿舍前的学生第五食堂专供文工团就餐,由文工团管理。大家决定由我和话剧队的刘明杰负责食堂工作。我们和食堂班长郉金锁老师傅到处学习做饭的“增量法”。无非就是在做窝窝头和大米饭时能吸进更多的水分。食堂还用剩菜剩饭自己养猪。一天早上发现死了三头小猪,这可把我们吓坏了。是“阶级敌人”放毒,还是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很快向派出所报了案。后经检查、化验,确认是在大锅里焖了一夜的菠菜在适当温度下与残留的化肥产生了有毒的亚硫酸氨所致,猪吃多了就死了。弄清了原因也就放心了。但在缺食少肉的那个年月,三头猪多可贵!几个月后还等着它们改善伙食呢。损失太大了,我们像犯了很大错误一样,都非常难过。
为了自力更生改善生活,我和赵燕秦、刘明杰等人每天都琢磨,除组织同学找地种菜之外还能有什么办法?我们盘算,兔子和羊不吃粮食,只吃草和菜叶。一对兔子几个月就生一窝,小兔很快长大,进行“再循环”。这是几何级数地增长!我们也如此计算着养羊的收益,越算越兴奋。说干就干!由食堂出了点钱,买了几只兔子,就交给舞蹈队养起来了。我们几个在一个星期天,骑自行车跑几十里,到西山脚下,找老乡买了几只小羊,装到篮子里,硬是用自行车把它们驮回学校。心里想的就是企盼它们长大、繁衍后代,改善文艺社团同学们的生活。后来大家真正吃到了多少,真是天知道。回想起那时的我们,真是陷入了邓拓《燕山夜话》中“一个鸡蛋的家当”的梦幻。
1961年困难时期舞蹈队养兔子,左起:潘金华、李子云、刘桂全、胡昭广、陈清泰
党支部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关心集中队员的学习情况和政治成长,使有机会接受“两个课堂”“两个集体”教育的同学能更好地得到全面发展。选拔集中队员时学习情况是一个重要条件。团部和党支部很注意把握每个队活动的“度”,目的是做到学习和社团活动“两不误”。我们每年都要了解集中队员学习成绩变化的情况,并且和全校的水平做比较。学习吃力的同学就劝他回班,集中精力把学习搞上去。令我们高兴的是,我所在的几年,集中队员平均学习成绩始终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有了这一条,集中队员就有自豪感,文工团的活动就能得到学校的支持,社团活动也能受到全校同学的拥护。
蒋南翔校长经常对学生干部说,新中国成立前清华学生中地下党党员占10%,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党员比例反而低了呢?我是1956年在北京二中高三时入党的,到清华后我也关心同学入党的问题。校团委对文工团同学入党的问题非常重视,因为培养入党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教育、全面发展、提高政治素质的过程。在大学,是一个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最重要的时期。在大学的五年、六年里,同学们每日、每时在一起,每个同学的成长经历、生活诉求、政治表现、思想品德,可以说相互间都有了“彻底”的了解,这是将来在工作岗位很难做到的。对那些有要求、具备条件的同学在学校就能入党,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时,不仅有在清华学习专业知识的良好基础,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一个较高的起点,这对一个人实现报效国家的愿望和今后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由于文工团参与社会活动较多、思想更加开阔、积极向上的空气浓厚,集中队员要求入党的热情和入党的比例比班里高出许多。包括后来在重要党政工作岗位工作的胡锦涛、华建敏、胡昭广等都是在大学,而且是文艺社团入党的。
从学生时期到留校工作的十多年,我始终没有离开清华团委--学生会--文工团的工作。前一段是一边学习,一边做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学生半脱产;后一段是一边备课、教书,一边做团委学生工作的教师半脱产。这一经历使我对以南翔同志为代表的清华的育人理念、特别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有了颇多感受。
1958年,为了深化因材施教的探索,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提高文艺社团、体育代表队水平,当时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艾知生向校团委提出,文艺社团、体育代表队可以各优选100名左右的学生,集中住宿和活动,单独建立党团支部,成为这些同学的“第二集体”。这个建议与清华要建立“三个代表队”,即政治代表队(学生政治辅导员)、科技专业代表队、文艺体育代表队的思路完全一致。建议得到了蒋校长的肯定和学校党委的批准,这一年的下学期骨干队员就“集中”了。
学校党委、团委为文艺社团集中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蒋南翔校长、刘冰、高沂、胡健、艾知生等校领导和张慕葏、方惠坚、谭浩强、罗征启、单德启等团委领导,对文艺体育这支代表队的后续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学校一些重要活动要文艺社团参加,文艺社团节目审查和演出他们也尽量出席,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舞蹈队很多队员的名字他们都叫得出来。实践证明,把文娱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把社团作为“第二集体”,在贯彻蒋南翔校长关于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殊途同归的教育思想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文艺社团是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第二课堂”。在清华,每个班级的“第一课堂”在传授和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方面都有良好传统和保障。但是毕业后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不仅取决于在校的学习水平和专业知识,政治素养、思想方法、共事能力和道德养成往往是更重要的因素。文艺与政治密切相关。清华早年的“民间歌舞社”是在进步学生运动中诞生,在与反动势力斗争中成长的。清华文艺社团集中后,舞蹈队的活动则侧重于在服务同学、服务学校、服务政治过程中,使队员受到艺术熏陶、接受思想教育和政治训练。队员们在排练《大秧歌》、《大头娃娃舞》《鄂尔多斯》时,就要感受和表现翻身后的民众和少数民族的欢快心情;在学演《大刀进行曲》《红色娘子军》等节目中就会领悟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在构思创作《大扫除》《锻炼舞》《实习途中》时必须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捕捉同学学习和生活中的亮点;为参加在人民大会堂纪念“一二·九”演出,在创作、排演《支持世界革命》舞蹈的过程中,就接受了一次国际主义的教育。舞蹈队员在全国政协礼堂向中央领导做汇报演出后受到周总理的接见,有的同学还和周总理握了手,那动人的场面就好像“周总理就在我们中间”;在天安门广场,舞蹈队员有幸与毛主席、伏罗希洛夫、刘少奇、周总理同一个舞池共舞。如此等等,在每位队员心中留下了终生的记忆。对于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这是一种潜移默化、触动心灵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同学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会产生无形但深刻的影响,使大家终身受益。
“第二课堂”是实现因材施教、殊途同归的一条途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的统一。每个学生的志向、兴趣、爱好、特长存在很大的差异,学校教育不是消除这些差异。蒋南翔校长提出的“因材施教”,就包含承认个性、尊重个性,引导个性的健康发展,殊途同归,最终都走向又红又专的深刻含义。他强调,总不能把学生培养得“都像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文艺社团活动的宗旨,主要的不是培养专业演员、职业艺术家(尽管清华也曾培养出了曹禺这样的文艺巨匠),而是发掘同学健康的爱好和特长,使同学的这些兴趣和才能在得到施展和提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养。集中队员在参加文艺活动、接受文化熏陶中培养了朝气蓬勃、健康向上、勇于创新的风格;在节目创作时,从内容选择、政策把握到表现形式,对同学都是很好的综合训练;在排练和演出时,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中见过更多世面,思想更加活跃,政治上更加成熟,社会活动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这些都是学生时代,在走向又红又专道路上难能可贵的积累。记得1960年前后,关于“红与专”、社团活动与学习的关系,在学校有很大的争论。认为文艺活动占用了集中队员的时间,必然影响学习。实际上,集中队员在“两个课堂”“两个集体”接受教育和锻炼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学会了“弹钢琴”、自己管理自己,大都能做到“拿得起来放得下,坐得下来学得进”。由于把握适度,集中队员的平均学习成绩不仅比全校更好一些,而且毕业后成才的水平也更高一些。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说,“艺术与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十分深刻地阐明了艺术修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关系。
新清华学堂奠基仪式上,陈清泰学长和母校领导、老师、校友嘉宾合影。左起:殷勤藻、陈清泰、楼叙真、郑小筠、王大中、贺美英、贾春旺、胡昭广、韩景阳
文艺社团是提高同学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实践平台。文艺社团是一个在校团委、学生会领导下,以学生半脱产政治辅导员为骨干的学生自治组织。一般情况下,校团委、学生会的“领导”主要是一种“指导”,这就给学生干部提供了广阔的实践锻炼的空间。社团团部、党支部和分团委大量的具体工作,大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工作。从文艺创作的政治方向和政策把握、课堂学习与社团活动关系的处理,到一个学期的创作、排练和演出计划制定、各队的业务配合和协调等,对学生干部的政策水平、统筹协调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例如,一个成功的舞蹈创作,从选题、构思、思想性和政策性把握、表现形式创新等都要经受同学、老师,甚至校团委和党委的审查和认同,这个过程对同学的想象力、创新能力、艺术表现力、政策水平都是一次全面锻炼。一个大型舞蹈几十人,导演这样的节目对同学的现场组织指挥能力和特殊情况下的应变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舞蹈队是一个缩小了的艺术团体。节目创作、角色分工、导演排练、服装道具、灯光布景、化妆音乐等台前、台后很复杂的谋划、组织、管理、操作都是由同学们自己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共事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协商沟通能力和办事能力;也培养了埋头苦干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在这里,同学们较好地接受行胜于言的训练。
作者简介
陈清泰,高级工程师,教授,研究员。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考入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1957年转入清华大学动力系汽车专业。1964年2月毕业并留校任教。1970年进入第二汽车制造厂,历任产品开发部门技术员、工程师、总成设计试验室副主任、产品设计处副处长、处长。1982年任二汽总工程师,1984年8月任第二汽车制造厂厂长。1986年二汽更名后任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兼任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92年5月兼任神龙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1992年7月调任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副主任。1993年5月任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7月兼任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届委员。1998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
中共十三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00至2008年兼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首任院长。2012年2月出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第一任理事长。2014年5月出任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
1964年获清华大学毕业生优良奖状和优秀毕业生奖章,1988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获全国首届经济改革人才奖。先后被聘为清华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南开大学兼职教授。
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国有企业走向市场之路》(1999年10月),《国企改革:过关》(2003年1月),《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2011年6月),《汽车产业和汽车社会》(2014年5月),《迎接汽车革命》(2018年1月),《创新与产业升级》(2018年5月)。
(本文由清华校友舞蹈队推荐,特别致谢!)
征 文
亲爱的校友:
2021年是母校110周年华诞,在筹划制订面向110周年校庆活动方案时,校友们提出了各种建议。清华校友总会在征求校友意见的基础上,拟出版专题书籍,其中有一个关于集体的专题:《像阳光一样温暖——我的大学集体》(暂定名)。
集体生活是清华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当你在大学中,遇到一个优秀的集体,她会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你的学习和生活,并且温暖你的一生。那些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见证了你从懵懂蜕变为成熟;那些和你一起共度大学岁月的同学,成了你一生的好兄弟、好姐妹;还有那与你志趣相投的社团伙伴们,在你情绪低落时,给你重要支持,在你开怀大笑时,与你分享快乐。那些难以忘怀的瞬间——那曾让你大笑、让你开心,或让你沮丧、让你流泪的每一个时刻,都镌刻在你的记忆深处。大学集体,留住的是属于每一个人的青春时光和少年芳华。
大学集体,也是珍贵的情商教育课堂。在与身边人的相处中,你磨练了性格,收获了成长,习得了宽容(同理心),懂得了合作(团队精神)。大学同窗也成为走上社会后,相互激励、扶持,陪伴成长、共获成就的那一群人。
若有诗意藏于心,岁月从不败华年。我们热诚地邀请你,写出你所在的大学集体的故事,与或院系、或班级、或社团等各种集体有关的回忆。我们相信,这些在校期间难忘的故事,这些尽管离开清华,仍延续感动的故事,将激励其他清华校友,特别是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更好地传承和光大清华的集体精神。
以上专题,如果有院系、年级或班级征集到足够可以单独出书的素材,校友总会将负责出版。
💌 来稿须知 稿件要求原创,字数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能提供与稿件内容相关的历史照片最佳。
💌 截止日期 2020年10月31日。
请附作者简介、近照及联系方式。
💌 投稿邮箱 th110_xycbw@tsinghua.org.cn
清华校友总会
2019年9月
2020年第156期
策划 | 唐杰
统筹 | 宋述强
责编 | 黄文辉
编辑 | 谢琼
校对 | 毛旭林 孙燕宇
版面 | 蔡颖 谢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