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人生的清华体育 | 王凤生:着眼点在年岁大了以后
2017年4月15日,作者参加校园马拉松(半马比赛)
王凤生教授,1940年7月生,1964年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结构及水电站建筑专业毕业。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北京电影学院原院长。
古往今来,口号多多,但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至今仍有效力,尚能不断影响后人的,却不多见,蒋南翔校长的“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这一口号该入其列。
2013年10月20日,作者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全马比赛)
重视体育是清华的传统,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始终坚持我国的教育要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具有健康体魄正是这种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他于1952年底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在1953年3月2日向学校全体教师党团员的讲话中就提出:“对于学生要订健康计划。保证同学一天有一二小时运动时间,改善伙食,使同学生活规律化,实行劳卫制,以后体育不及格的就不能毕业。”后来,他又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不懂体育,就是不懂教育”[1],“不重视体育,就是对学校工作还不入门”,“体育不好,就不能说是教育质量高”[2] 。他为清华体育传统的形成与发扬光大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7年11月29日,在清华大学体育工作干部会上,蒋校长说:“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3],这是我所见文章、文稿中他首次谈及这一口号。后来考虑到学生的身体基础条件不同,要求不应一律,蒋校长将口号加上了“争取”、“至少”两个修饰词,成为“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身体好的要‘至少’,愈长愈好;身体弱的要‘争取’,通过努力锻炼去争取达到。”[4]至此这一完整的口号形成了。在1961年全校迎新大会上,蒋校长说:“前几年,老同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争取至少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年轻时代起注意身体健康。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再聪明也不能很好地工作。”[5]这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完整地讲出这一口号。此后,在1962年9月16日的迎新会上和1964年1月祝贺马约翰先生在清华服务50年会上的讲话又数度提到。
如再追根溯源,那就要谈到深受清华学子爱戴景仰的马约翰,马老先生了。马老是1914年到清华的,初到清华,他是担任英文、化学、体育三门课程的教师,后来才改为专任的体育教师。到我在清华毕业的1964年,马老在清华工作了整整50年。那时,马老虽未给我们年级上过课,但在每天下午四点半以后的体育锻炼时间,我们经常可以在操场上见到马老在耐心地为学生们讲解动作要领,亲自辅导学生们锻炼。
据1952级学长于惠敏回忆,“他(马老)经常用英语对我们说:‘Young men,you must make your body strong so that you can work healthily for motherland for fifty years!’” [6]这里,马老明确地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要求。
这是一个不算低的指标。蒋校长说:“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毕业时二十几岁加上五十年就是七十多岁了,不是活七十多岁而是要健康地工作到七十多岁。这个要求现在看起来还不算低,需要这样。”[7]
2014年10月19日,作者完成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后,在半马终点合影留念
它还是一个内涵全面的口号,涉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它是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提出的,但涉及的内涵则是对大学生乃至人的一生的全面要求。要“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体育对于培养人的意志力、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的团队意识以及良好的精神风貌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个口号的感召下,清华大学逐渐形成了锻炼身体、爱好体育运动的好传统。我是1958年进清华读书的。那个时候,每天下午四点半至五点半是全校的体育锻炼时间。一到下午四点半,操场上的广播便响起:“同学们,课外锻炼时间到了,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去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争取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同学们从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来到操场上,开始了体育锻炼。就是这个课外体育锻炼的传统,产生了在清华流传很广的另一个口号“8-1>8”。即是,每天拿出一个小时锻炼身体,工作、学习效率大于8 小时的效率。
清华优良的体育传统,“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这一口号,深深地影响着各个时代的清华人。一大批在校时的体育健儿、“三好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1954年考入清华的蓬铁权,是中长跑运动员、健将。毕业后,到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工作,1984年担任厂长。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劳模、市劳模、“哈尔滨廉政干部典型”等荣誉称号。1978年考入清华水利系的王浩,在校时是田径队跳组成员,毕业后20年间他先后主持完成了一系列国家攻关重大课题,不少成果在国际学术同行里也处于领先地位。2005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教授,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是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曾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2016年3月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在校读书时是学校竞走队队员,曾创造过校竞走记录。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李蒙,中组部现任常务副部长陈希,清华大学现任党委书记陈旭、副书记韩景阳等,在校读书时都是学校体育代表队队员。
我深深地得益于这一口号。刚入大学的时候,我是一个瘦小之人。体育成绩不好,“劳卫制(“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标准的简称)一级”、“二级”,别的同学能够通过,而我则是曾经被“挑灯夜战”、众人加油助威的对象。1958年、1959年,学校要求学生一年级通过一级“劳卫制”,二年级通过二级“劳卫制”。为了争取早日达标,晚上在操场加班练习,补测田径项目,同班同学在旁加油助威,即便如此,也很难说我是够格地达标了的。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我因身体素质不好,营养不良,曾患流感,住进西操场后体育馆的“大病房”一周有余(那一次患流感人多,校医院病房住不下,将后体育馆作为病房,还住得满满的)。痊愈出“院”后,身体极度虚弱,曾担心身体会从此一蹶不振。自那以后,受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的感召,蒋校长“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口号的鼓舞,以及清华优良体育传统的影响,我坚持每天下午4点半以后进行体育锻炼,有时跑步往返于清华西门与颐和园北宫门或体育学院南门之间,身体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2018年11月,作者在南极
“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是面对年轻大学生提出的,号召大学生要积极锻炼身体,但着眼点却是在年岁大了以后,仍然能健康地工作。这在蒋校长第一次提出这个口号的1957年11月29日讲话中就已经讲清楚了。他说:“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因为年纪越大,知识、经验也就越丰富。老年应当是收获的季节,但有的人却未老先衰。因此要想在老年丰收就必须在青年时代播种。”[8]对此,何东昌同志(曾任教育部部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确切的表述。2008年2月28日下午,在何东昌同志家里,我们从工作谈到身体。东昌同志问我:“你的身体怎样?”我回答说:“还可以,每天锻炼。”他说:“南翔同志的‘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口号着眼点是在年岁大了以后,还能健康地工作。小平同志90多岁还在思考国家的重大问题。”东昌同志的话道出了这一口号更深层次的内涵。
人生三阶段:读书、工作和退休以后。但人们往往只是看重前两个阶段,退休就是休息和养老。其实,人生该是三阶段,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的寿命在延长。对于许多人,60岁仍然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加上经验的积累、阅历的丰富等优势,如果环境、条件允许,还可以做许多事。有的人这第三阶段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也许比在职时还大。但它的前提是必须身体健康。所以“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着眼点是在年岁大了以后,很重要的就是在退休以后的人生的第三阶段。
2019年4月13日,作者参加校园马拉松(半马)比赛
2002年11月我从北京电影学院工作岗位上退休,在宣布退休的全院干部会上,我讲到:“我的小女儿问我退休有没有失落感。人非草木,当然怀念我曾经工作过12年的这个地方。但我记得我的老校长蒋南翔曾经要求我们要‘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我现在才工作38年,还差12年未达标。我会继续地为祖国工作,争取完成校长要求我们的目标。但是,工作地点、工作方式会是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的。”前年,2014年,我们年级毕业50年,退休后我又继续工作了12年。现在可以说,我完成了校长的要求,为祖国工作了50年,其间很少跑医院,是“健康地”工作的。
退休以后,有人劝我写回忆录,说我是故事多的人,甚至有年轻人,也有老年朋友主动提出帮助我写。但我仍然不想把时间花在回忆过去上面,而是想继续地做事。退休以后,我曾经受聘担任上海某民办电影学院的院长。曾帮助北京城市学院办成了表演本科专业。从专业申报、招生、到培养、申报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完成了一个培养表演本科人才的全过程。最近在许多清华校友的支持下,我们正在办一所书院,希望通过书院的形式,古为今用,为培养高端人才做贡献。
2020年4月26日,作者与史宗恺一起为西操接力109圈活动发令起跑
我今年将满76岁,之所以还想积极地做事,关键是身体状况良好,允许我去继续工作。我62岁退休,从退休前两个月,我便开始了每天早晨的长跑锻炼。在清华西操场开始一次只能跑2圈,800米,后来4圈,1600米、2400米,逐渐加量。2013年全年我跑了1589.6公里,297天上操场;2014年1250.1公里,233天(这一年雾霾天较多)。2015年1604.7公里,233天。2011-2015年,5年总共跑了6924.8公里。现在除了雾霾天和其它坏天气,早晨都坚持外出锻炼。除了跑步还要进行力量和关节的锻炼。先后参加了7次马拉松比赛。一次10公里,5次半程,21.0975公里。2013年10月20日,73岁跑了一个北京全程马拉松,42.195公里,耗时5小时31分04秒,在规定6小时时限之内跑过终点。
2020年4月26日,作者参加西操接力109圈活动中
坚持10余年的长跑,使得衰老的速度变缓,身体状况并没有随着逐渐地老去而明显地变坏,相反,在某些方面比十多年前上班时还有了改善,体检指标,血压、血糖、骨密度、脂肪肝、体重等都改善明显,膝盖的疼痛也消失了。
西操接力109圈活动后,校长邱勇与书记陈旭给作者献花
体育锻炼要讲科学锻炼,不能蛮干,心脏重病还要长跑,就是不讲科学,是玩命不是锻炼。学习别人的经验,更要摸索适合自己的健身规律。“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偏于积极,持之以恒”,这16字是我这些年来锻炼身体遵循的基本原则。“偏于积极”主要是针对老年人说的,近些年来,社会上关于老年健身,从消极面讲的多了些,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上听到、看到的尽是讲什么什么不能吃,锻炼只能是快走,跑步会磨损膝盖……而积极的方面则讲得少,这是一种片面性。要积极起来,首先是精神状态要积极,要活动,要锻炼,马老在我们1958年新生入学时,在西大饭厅的舞台上,两臂用力向左右挥拳,对我们大声疾呼“要动!要动!”他的洪亮的声音、充沛的精力、健硕的形象,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脑际,而且会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持之以恒,这是最难以做到,也是最重要的。没有坚持就不会有成功,成功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长跑的效果是三、五年,十年才可显现的。早晨有雨,我也要在西操场体育馆廊子下跑小圈。这样做的结果,由坚持逐渐就变成了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饭可以少吃一顿,晨练不能少。
西操接力109圈活动合影留念
体育锻炼对人是全面地锻炼。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全程马拉松,30公里之后,既是考验体力,更是拷问意志力。在有限的余生中,还想尽可能多地做些事情,争取为人类多留下一点东西。坚持下去,跑完人生的全程马拉松。
注:
[1]《清华之魂-蒋南翔教育思想论文集》071页,张益文“时代的召唤”。
[2]“体育报”1979年2月12日,载《蒋南翔教育思想研究》217、216页田端智文“贯彻方针 培养人才”。
[3]《蒋南翔文集》(下卷)第705页。
[4]《清华之魂-蒋南翔教育思想论文集》070页,张益文“时代的召唤”。
[5]“新清华”1961-09-30,载李卓宝等著《蒋南翔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第180页。
[6]《清华校友通讯》复4期,100页,于惠敏文“发扬清华重视体育的传统”。
[7]《蒋南翔文集》(下卷)第822页。
[8]《蒋南翔文集》(下卷)第705页。
本文写于2016年(文中部分照片为近照)
征 文
亲爱的校友:
2021年是母校110周年华诞,在筹划制订面向110周年校庆活动方案时,校友们提出了各种建议。清华校友总会在征求校友意见的基础上,拟出版专题书籍,其中有一个关于体育的专题:《影响我人生的清华体育》(暂定名)。
体育是我们在清华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的体育传统是清华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清华体育的环境以及文化,培养了我们对于体育的认识,也使我们对运动有了强烈的兴趣。因为体育,我们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品质、规则意识、团队精神等体育迁移价值所带来的影响。
若有诗意藏于心,岁月从不败华年。我们热诚地邀请你,写出你和清华体育的故事。我们相信,这些感动的故事,将激励其他清华校友,特别是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更好地传承和光大清华的体育传统。
经过一年的征集,截至2020年10月31日,征稿小组已经收到近百篇稿件,近期我们将择优出版第一辑。欢迎广大校友继续投稿,待达到一定数量后,我们将择机出版第二辑。
💌 来稿须知:稿件要求原创,字数以5000字左右为宜,能提供与稿件内容相关的历史照片最佳。请附作者简介、近照及联系方式。
💌 投稿邮箱 thpe@tsinghua.org.cn
《影响我人生的清华体育》征稿工作小组成员:
李军、陈伟强、卢旭红、郑丽君、李沛雨、王正
清华校友总会
2020年11月1日
2020年第163期
策划 | 唐杰
统筹 | 宋述强
责编 | 王正
编辑 | 谢琼
校对 | 杨铮园 杨阳
版面 | 蔡颖 谢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