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霏》:谱一曲仲夏的梦
陈婧霏,唱作音乐人、词曲作者、导演。2012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年研究生毕业于伯克利音乐学院。2020年12月29日发行首张同名专辑《陈婧霏》,该专辑由其本人完成全部词曲创作。
谱一曲仲夏的梦
“那时,抬起头看天空就觉得外面好大……院子里紫色的喇叭花都开了,串红也已经能吸出蜜来,枣树和槐树遮住一片阴凉,蝉声一阵一阵的,天空中有蜻蜓飞过……”这是作家笔下北京的夏天。陈婧霏的声音就让人想起夏天。她的声音仿佛仲夏的梦,丰富而有层次:纯净以外,还有梦幻、迷离的色彩,这声音为本是用来听的歌平添了视觉冲击力。
陈婧霏是北京孩子,在西城读书、长大,爷爷奶奶家离颐和园近,儿时偶尔去玩。她歌中所唱的《夏宫》,正是Summer Palace。1884年至1895年,清漪园重建,改名颐和园。2018年,陈婧霏唱《夏宫》,拉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浪漫与唱游间,回忆的是爱而不得的曾经,等待的是狂风骤雨后的理想世界。在《夏宫》中,陈婧霏刻画了两种情绪节奏:一种是平静,是“迷惘幽暗的曾经”,是“浪漫多情的天性”;另一种是狂想,是“在狂风和暴雨的反复里”,是“在孤独和压抑的深渊里”。她说:“夏宫,是段真实又不真实的记忆,是存在又不存在的彼岸,是我为自己创造的伊甸园。”
“与其说这是一首写颐和园的歌,不如说是陈婧霏用儿时回忆的画面写出自己内心世界的镜像。金融业出身的她有个导演梦,却又在误打误撞间进入音乐圈,开始用词和曲讲故事。在她看来,这些曲折的道路都是寻找绝对理想的过程。” 这话是引用的,却很贴切。金融业出身,是说2008年陈婧霏考入清华经管学院,由此开始了在此领域的专业学习;说她有个导演梦,是因她曾尝试去考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遗憾复试没有过关。
“上学是我擅长的事,而且我确实努力学习。我是会找规律的那种学生,面对考试,有规律、有标准, 我多花点时间,就能找到一些窍门、共性、技巧……所以我能考明白。不过我也不算主流叙事里那种超级好学生,也不是每次都能考第一。上清华有幸运的成分,那一年我分数考得很高,上了第一志愿,清华大学的经管学院。”
恰是清华大学,人们印象中的理工圣殿,呵护了她的梦想,给予她逐梦的舞台。
“我大学时泡在话剧队的时间比花在专业上的时间多。”陈婧霏说。她感念清华之广阔,也感谢清华之包容,“大一大二时,在戏剧社我们更多的是看戏和演戏,向师哥师姐学习,到了大三,我们成长、成熟了,就有机会做导演。我当时模仿戏剧家品特,改写了一部作品,是一对情侣演出双重身份——既演自己,又演分裂出的自己。”
陈婧霏在哈尔滨草莓音乐节上演唱
也许这次尝试奠定了陈婧霏的某种视角:她第一张专辑的名字就叫《陈婧霏》,“在我的设想中,陈婧霏不是我,而是一个人物,我在出演‘陈婧霏’”。整张专辑,除了歌声与旋律,还有一种电影片场的感觉,有旋律、有歌词,有背景声,甚至念白,难怪专辑的介绍文字中说“欢迎走进陈婧霏的人生片场”。
声音并非唯一表达
“我清醒地知道,之于我心底的绝对理想的地方是不存在的,直到我把它创造出来。”陈婧霏说自己从小爱幻想,这点有些像她父亲——一家出版社的编辑,浪漫、喜欢电影、也喜欢幻想。父亲是比较传统的一代人。他有很多影碟,当他不在家的时候,陈婧霏就自己偷偷看,由此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我看的第一部电影是《阿甘正传》,当时就被震撼了,里面的女主角四处巡演、迁徙、流浪,那时候太小,模模糊糊的,但还是很被那个旅程感动,明白了什么是自由的状态。”
陈婧霏在南京草莓音乐节上演唱
陈婧霏说自己每天上学,在家和学校来回的路上都在想怎么给自己编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我只知道除了学习之外,我想干点儿别的,但那是什么?我并不知道。我喜欢做梦,但不知道怎么实现,这也是促使我去考导演系、去写剧本的原因,探索之后才慢慢知道那不是我的成长路径。——做导演非常难,要有资本、懂艺术、懂人,和各种人沟通。我好像只喜欢把片子拍出来的过程。那时候家里人也说,咱就是普通家庭,你也不是查尔斯王子,没法去学艺术,所以这个理想就放下了。”
清华经管的课业,她亦熬过了,像许多彼时经管学院的毕业生一样,考研和出国两条路,她选择了出国,到美国去学习,还是学金融。
但在异国,在纽约,陈婧霏感到如此孤独,她向朋友哭。谁说眼泪中不会藏着自我发现,哭泣中没有破茧成长呢?!下定决心后,在美国读了半年金融的陈婧霏回到国内,一边在机构任职教英语,一边探索自己的路。
她看到了伯克利音乐学院招收硕士研究生的通告,那是伯克利招收的第二届硕士研究生。美国的音乐教育多半是本科设置,伯克利音乐学院的研究生院在西班牙马德里。2016年,陈婧霏完成了在伯克利音乐学院音乐管理专业的学习。她如破茧成蝶的蛹,当茧终于被冲出破口,所透进的光亮让陈婧霏 “活”了。
“当终于转到这条路上的时候,好像一切开始变得‘对’了起来!”陈婧霏说。
在伯克利时,有一次有人问她能不能写歌,会不会唱小样。“我说我不会。在那之前,我没写过歌,唱歌也没什么技巧,只是听了很多英文歌。有时候别人唱,我就跟着唱,但也没什么自信。不过他们会说,你唱得比我们专业歌手都好, 因为那些专业歌手唱得太完美了, 没有人味儿。我觉得被尊重,被看到了。”
再后来有人说需要一个中国人来写歌,陈婧霏就开始摸索着自己写了。从歌词开始,因为歌词门槛低一些。“我就去研究别人写词,找了一些香港的词人去学习和模仿。再加上我课上学了MV剪辑,我喜欢在脑海里剪辑,把歌配上自己想象的画面。这跟我小时候的幻想是一样的,非常自然,用现在一句很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我找到了自己的赛道,自己的语言。”
“和高考有点像,找规律的技能又用上了。我去网上搜,去拆解,怎么才能写一首歌。后来发现,一首歌首先要有和弦,如果我很喜欢某一首歌,我就去查它的和弦谱,都能查出来,比如很多流行歌曲的和弦都是1645,我喜欢的歌和弦是1325,我就把它变成一个loop。再自己哼哼,觉得好听,就可以了。第一首歌就这么仓促地做出来了,再有其后很多首歌。”
就是这样一个女孩——自发探索的、希望表达自己的、小任性却不耽误学习的……当这个女孩长大的时候,所迸发出的能量是多元而巨大的。此前的一切积累——所做的梦、所看的电影、所学的语言、所心仪的导演、所喜欢的表演——都是养分,滋养出一个她。而对于此时的她而言,声音,从来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
她作词、作曲、拍摄 MV……与其说成为了一名音乐人,不如说是制作人。在早前的音乐中,她就曾尝试用声音做画笔,描绘融合油画质感和胶片颗粒感的水墨画。到了这张全词曲创作同名专辑,她试图用声音连接不同时空,进行一场用音乐结构电影的跨界实验。
她终于可以在歌曲中唱出自己,融入自己的梦,表达思考和情绪。《人间指南》《消亡史》《深蓝》等代表作一经发行即受到行业关注以及喜爱,当唱片公司主动找上门来,当MV获得好评时,陈婧霏轻轻舒了一口气:好像,没有想象中那样艰难!
有一条路通向别处
“在清华上学,我从一开始就觉得,天啊,厉害的人太多了!坦白讲,未见得同学有多热爱经管这个行业,但他们就是厉害——就是做什么都厉害,所以选择了最热门的、最有挑战性的行业。在这里做事,会很有成就感,也能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我和他们没有什么区别,我没有更好或是更差。我也曾在知名的咨询公司实习,拿到工资时也很开心。我记得当时的感觉,走进国贸的公司,打卡,好像是被人拧过的螺丝钉,就在生产线上。那时候我十八九岁,没有资格去抗拒,也谈不上讨厌,而且身边的同学也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很多人觉得这是很好的机会啊。但总有两个自我,一个在体验这种生活,另一个就在看、在冷眼旁观。”
在校园里,陈婧霏也唱过歌,清华有校园歌手大赛,她大三那年参加过。大礼堂的灯光无法与专业电视台的演播厅或演唱会相比,但对于陈婧霏来说,那是一个真实的舞台,“起码是一个期待,是我日常的逃离,我在寻找一些东西补偿我的压抑。当然了,也为此付出代价,自由散漫,成绩欠佳。”大四毕业的时候,不知哪个朋友提议了演唱会。包括陈婧霏在内几个想唱歌的人就自己承担成本,在学校对面过街天桥那边的一个小酒吧租了场子,也没有卖票,把朋友们叫过来玩。
陈婧霏在南京草莓音乐节上演唱
希望寻找不一样的陈婧霏在叙述中,常提到“别处”。“我一直希望找到这个‘别处’,因为我觉 得我脑子里的世界,没有人会帮我实现,而那个世界我觉得更有意思和更安全。没有什么比创作更能让 我觉得可以表达自我,让我觉得每天起床是有意义的。”
她的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寻找:
We are not in the world, the true life is absent
The place in which I’ll fit will not exist until I make it
An artist of the purest kind, a poet with no poems
A musician with no tones
My life is my work that I devoted all my love to it
Cuz I believe life imitates art
我们并不身处世界,真正的生活是缺失的
适合我的地方不存在,除非由我亲手建造
有着最纯洁心灵的艺术家,不写诗的诗人
不谱曲的音乐家
我的生活即我的作品,我已将所有热爱投注其中
因为我相信,生活模仿艺术
(《生活在别处》,节选)
2021年陈婧霏受邀参加湖南卫视音乐综艺节目《谁是宝藏歌手》,同年开启“在别处”巡回音乐会。《谁是宝藏歌手》的分量很重,选手、嘉宾以及评委都很“大咖”。
陈婧霏说自己非常幸运,在《谁是宝藏歌手》中能够与众多资深歌手同台演唱。“我很感谢他们欣赏我,觉得我有发光的地方。一开始我也很紧张,很多资深的前辈们出专辑、唱歌的时候我还是学生,在所有选手中我资历最浅。我也在观察他们如何应对紧张和压力。资深歌手们一样也很紧张,后来我就想开了,该咋唱咋唱,反倒轻松了。”
人的成长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而立之年的陈婧霏终于找到了自己。
她说还记得自己当时在美国办好了退学手续,心情很痛苦,想着要回家去面对残局。还剩最后几天,她买了一张廉价机票去纽约找朋友,后来在法拉盛(纽约的一个华人聚居区)找了个青旅,一间房十几个床位,每个30多刀,就住那儿了。房间里是各个国家的人,“我大包小包,各种行李,很没有安全感。有一个黑人女孩,一直在自拍。她问我,能不能帮她拍一下。她说她从华盛顿来纽约上一个舞蹈课。我们还去了时代广场,遇到了一堆 ‘蜘蛛侠’。为什么我现在还记得这么清楚,因为那是我人生中非常迷茫和恐惧的一天,我遇到了这样一个女孩,我的沉重仿佛被她给打岔了。”
“在别处”巡回音乐会 长沙站
“我从来没觉得自己会唱歌。如果我不写歌,我不会专门唱歌,我也不是去唱卡拉ok的那种人。我为什么一路找自己找得比较辛苦?当别人说,婧霏你喜欢音乐,我觉得不完全。其实不是音乐,我也不仅仅是喜欢唱歌,我到底喜欢什么呢?我发现我喜欢唱自己写的歌。”
“我太知道自己是怎么探索过来的,我原来不知道自己可以,但后来发现可以。”当被问起想对清华的学弟学妹说什么,她说:“很多人都说寻找自己、寻找热爱很难,有的顾及放弃成本太高,在犹豫中流失时间;有的妄自菲薄自己非科班出身,不是什么‘二代’,没有人脉资源……真的迈出那一步,有多难?至少以我的实际经历来说,没有难于上青天。我在戏剧社的好友,其中两位已经是专业的导演了,至少在专业领域做得不错,成为了艺术行业的从业者。艺术的门槛没有那样高不可攀。我想劝他们纠结少一些,捆绑少一些,勇敢多一些!”
在陈婧霏《人间指南》的歌中, 她唱道:
朋友们总叫我别太纠结太敏感
越是敏感 越是难堪 怎么办
这时代有太多选择太少安全感
美食榜单 精品片单 追不完
用无聊打发着无聊 麻烦谋杀麻烦
保持忙碌 保持盲目 多荒诞
时间是海 欲望是船 哪里才是 我彼岸
给我一本 人间指南 让我找回方向感
勇敢迈出那一步,
成为真实的自己,
人间指南以及生活的方向感,
是不是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
精
彩
回
顾
★
▼
▲黄萌 :原子弹爆炸前的“三人签字”
▲黄晓辉:四十年“回声”,唱响清华
▲你刷到的这些热点新闻都出自她之手!
本文刊载于《水木清华》2021年第6期
欢迎订阅
《水木清华》订阅办法
【订阅价格】中国:内地100元/年、260元/3年,港澳台200港币/年,500港币/3年;国外:100美元/年,260美元/3年
【线上捐订】登录清华校友网(www.tsinghua.org.cn)→校友期刊→我要捐订
“清华人”小程序认证校友可通过【校友服务—期刊订阅】线上订阅(特别推荐)
【邮局汇款】收款人:清华校友总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100084)
【现场捐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同方部东侧动振小楼102室
【发行电话】010-62797884
2022年第6期
来源 | 《水木清华》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