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奋进的8字班
为什么清华人用十年一重复的方法来命名每一个年级?因为每一届同学流淌的热血和秉持的信念,都是历史在前进中的再现。
——1998级土木系校友何剑华
01
离别
转眼本科毕业已经20年了。一般的毕业就是站台挥泪送别,但我们当时并没有,因为大多数同学9月还会回到校园继续学业。即使研究生毕业,要彻底离开校园,仍然没有仪式感。宿舍四个人里面,我和老马比较着急,提前到两年就毕业,另外两人则决定多读一年。我在某个早晨离校,和老李、老郭简单打了招呼就离开了,与任何一个出门上自习的早上没有区别,只是多了一个行李箱。
正如每个人对一个城市的边界都会有自己特殊的定义,对于一些人来说,五道口就是宇宙的中心,有的人则到西直门才感觉进了城。对时间的边界,也是如此。我觉得,作为一所人生大学的清华,与它真正的离别早已发生。那是本科快毕业的时候,结8年级举办毕业晚会,我因为要带新生没有参加。第二天,我看到一堆同学在BBS上发表的感言。张祎说,站在舞台上,很想再看清楚一次同学们的脸,但是猛烈的灯光打到舞台上,什么也看不清楚。这个场景瞬间就接管了我对离别一刻的定义。在同学们的面孔隐去的那一刻,作为学子的时代也过去了。
何剑华
当再次看清,大家已经迎来了下一段,或者说,这所学校对这群人的赋能已经完成。朱自清雕像清冷的双手,王国维纪念碑上的文字,还有戈壁滩上核试验成功时的马兰花开,都刻在了脑海深处。有的人离开大学,想带着敲门砖、关系网和一辈子的谈资,但真正能改变人生的,不是敲门砖,而是前进的内驱力;不是关系网,而是价值观的惺惺相惜;不是一辈子的谈资,而是一辈子的责任感。再后来,同学们在北门外喝得被抬上板车的一场又一场的散伙饭,都不过是形式,以至于在学校里面继续读研究生,也只是开始各自具体的工作。早在灯光亮起的一刻,人生的舞台已经开启,思想的行李已经打包好,号角在催促着每一个人:此地勿驻留,赶紧往前走。
02
相聚
时间从离别那天再回溯四年。那一年是多事之秋,南方的同学跨过洪水入学。清华的班号很特别,1970年后入学的是按入学年份的个位数,我们就被称为8字班,我们结构专业简称结8年级。当时大家都觉得这种十年一重复的划分方法,是不科学的。入学之后就是紧张的军训,然后开始上课。每个人都带着兴奋和自豪,直到第一次考试,各级状元终于分了高下,意识到山外有山。这一阶段反倒更容易成为美好的回忆。
结82班外出参加地质实习(中排右4为何剑华)
确实,从跨进校门到真正认同是这个集体的一部分,需要一个过程。我第一次感受到作为大学的一员,是参加“一二·九”合唱比赛。在宏大的主楼914房间,窗外能看到西山茫茫,大家唱着老校歌,重温在“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年代清华人所作的抗争。教练是著名的刘西拉老师,他的名牌课程除了每年的“一二·九”排练,还有“土木工程概论”,极富感染力,都是座无虚席。他给我印象深刻的除了“I do the best,You do the rest”的鸡血口号,还有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故事:日本资方在顶端设计了一个巨型的环状圆形风洞开口,说是中国园林月亮门,但中方觉得这寓意是日本国旗飘扬,遂将风洞改为倒梯形——也就是后来的“起瓶器”。
“土木工程概论”如此受欢迎,除了它的故事性强,可能还因为没有作业。清华的课程和作业繁多到最聪明的学生“996”也是不够的,笨一点的只能“007”。不可理解的是,都在长知识的年龄,为什么晚上宿舍还要关灯。熄灯后,就只能搬凳子在走廊继续写,一般是搬两张,一张方凳用来当桌子写作业,另一张方凳放倒当座位。也有去团委、科协中厅的,我和张祎都是那里的常客,除了学习还会讨论学生工作以及偷偷上一会水木清华BBS。
但我们也很快遇到了另一个历史节点:1999年5月8日,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一二·九”的基因被迅速唤醒,同学们走上街头,一半是愤怒,一半是屈辱。以至于当两年以后的9月11日,凤凰卫视直播冒着烟的纽约世贸双塔,少有人能以所谓的普世眼光将其称之为一个单纯的“悲剧”。
世纪之交的动荡大潮,未来人生的去向,成了很多人内心交锋的议题。彼时美国的互联网泡沫正盛,“灯塔旗帜”正高高飘扬。坦率地说,和生物、计算机这些专业相比,土木专业的纠结是相对小的。这种预感在多年以后得到了定量的肯定——2017年清华土木学科在世界土木学科排名第五,是大陆高校所有学科中全球排名最高的;世界排名第九的材料系,其男生也都住在23号楼。我们和同住在23号楼的建筑系——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文巨擘荟萃、连夏季小学期实习都是带着画板去鼓浪屿、中厅长期飘荡着乐队的鼓声——的专业相比,我们两个专业自感是“屌丝”。多年后,竟然也一样能享有“王者竟是我自己”的自豪。
但当时面对出国大潮,很多同学是筹备出去的,出去不学土木也可以转行。我们班组织了“我的事业在中国”系列主题团日,大家就在破旧的新水利馆讨论国家命运大潮下,出还是不出。
我们班这样的务虚会很多,主题班会,主题团日,党课小组活动……大家也喜欢参与。大学里面每个班的特点都不一样,有的很松散,崇尚自由主义,有的则很紧密。从个人发展来说,很难说身处哪一种会更好,只是经历和感受差异会很大。至于如何造成这种区别,往往是很多偶然的因素和契机的结果。紧密的班集体一定要有热心集体、善于带动大家且愿意带动的人。结82班有一大群这样的人。有一次承办完一个大活动,有点怨气是免不了的,班长和我说要好好犒劳一下大家。忘记后面是去爬山还是京郊小住了,总之是精心准备、尽兴而回,现在想来其实就是团队建设的规范动作。但并不是所有班委都能把握好这种节奏,而且整整四年,无论怎么换舵,都是保持这样的节奏。集体氛围之下,每个人身上的团队精神都会被激发,六个女生就给自己做了“SO家族”的策划,每个人在BBS的ID都是SO开头的单词,一灌水就是一片SO家的汪洋,视觉形象VI系统,杠杠的。当时流行暑假搞社会实践,我们班先后组了上海、甘南、珠三角三次大型的,小型分散的实践就不计其数了。其中珠三角这次是“我的事业在中国”讨论的延续,意在感受改革大潮带来的个人发展机会。16人的大团,一支规模不小的社会实践队,后来成为全校两个社会实践金奖团支部之一。有些细致的工作,要保持微妙的分寸,像我们班过女生节,男生不拉直白散发荷尔蒙的横幅,精力都在策划礼物和仪式感。细致的工作也给男生带来了红利:一共6个女生,“内部解决”的达到了1/3。
各个不同的班级,过法不一样,共同点只有一个:拒绝躺平,保持奋进。在23号楼中厅,我看到程班长正在咬着笔杆子写材料。班长说,我们要申报北京优秀班集体,你看这个标题怎么样?我凑过去一看,叫《奋进中的结82》——没有比这更好的标题了!
03
前行
自舞台上的灯光亮起,时间一晃过去20年了。
自那刻起,每个人走上人生的舞台,单独面对自己的命运。在不同的际遇下,有人辉煌,有人平淡。面对起伏波折甚至是至暗时刻,20年前和这所学校的深入交融,仍然能给每个人提供前行的力量。
自那刻起,每个人都走进历史的进程。2022年俄乌战争,北约要求中国加入谴责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说,北约还欠中国人民一笔血债。是的,8字班的同学在最热血的年纪经历的怒火街头,说起来都还历历在目。20年历史大潮中,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奋进,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是在改变历史的进程。北京冬奥会的火炬方案采取了代表人类对未来世界变好的微弱而坚定信念的微火方案,我看到报道说是北京奥组委的常宇当时专门到瑞士,艰难说服了国际奥委会采取这个方案。我觉得这个名字耳熟,问了当时在校话剧队讲述“两弹一星”元勋故事的《紫荆花开》参演的老李,这是不是你们当时的主角常宇,他说正是。常宇从过去的历史舞台走向了当下的历史舞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
这种接棒,早已默默发生在20年前的每一个时刻。在校的时候,土木系有一组小平房,我们叫“基地”,是建材实验室,当时已经没有什么先进的设施,就做做振动台试验,压不同标号的混凝土块。直到前几年才解密,这里曾作为“6号实验室”,承担了1966年核试验关键环节的核防护结构试验。从这个项目组走出了许多专家,如给我们上课的陈肇元院士,他在这个秘密的实验室工作了40多年。
于是,可以理解,为什么清华人用十年一重复的方法来命名每一个年级。因为每一届同学流淌的热血和秉持的信念,都是历史在前进中的再现。
谨以此文献给永远奋进的8字班。
本文刊载于《清华校友通讯》2022年夏季号(复90期)
欢迎订阅
《清华校友通讯》订阅办法
【订阅价格】中国:内地80元/年、200元/3年,港澳台160港币/年;国外:40美元/年
【线上订阅】“清华人”小程序认证校友可通过【校友服务—期刊订阅】线上订阅(特别推荐);您也可以登陆清华校友网(www.tsinghua.org.cn)→媒体平台→我要订阅,查看更多线下订阅方式详情。
【邮局汇款】收款人:清华校友总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100084)
【现场订阅】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街道中关村东路1号院紫清大厦6层,发行电话:010-62782238
欢迎大家留言
分享您与清华的故事
★
精
彩
回
顾
★
▼
▲熊泉根:奔波一生 感恩母校
▲清华不仅有众多大师,更有他们......
▲为什么说清华“先‘有’校友,后有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