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管理,能否减轻养老负担? | 养老专题②
他说自己刚踏进清华时
和大多数同学一样
并不清楚
生物学能干什么
以为只能做基础研究
没想过自己人生的几十年都与
健康领域息息相关
他一直试图从
中医、西医、生物学相统一的角度
去认识慢性病机制
他是1987级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校友邹爱标
他说
搞定慢性病
才能搞好养老
才能降低整个国家的发展代价
这是他愿意去做的
1987年,当邹爱标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习时,还没有想过自己人生的几十年都与健康领域有如此紧密的关联。
“我很幸运,坚持选了生物学,这是我人生最大收获。”邹爱标说刚踏进清华时,同学们大多还不太清楚生物学能干什么,以为只能做基础研究,“当时看到系名中有技术两字,以为与北大复旦的生物系有所不同,还想过转系”。由于想转专业的人太多,当时的系主任赵南明老师、班主任公衍道老师耐心地给同学们讲解、做工作,1987级的这30名同学中大多数人还是坚定了生物学专业的人生选择。
大学毕业后,邹爱标去广东打了一年工。第二年,他被系主任隋森芳老师从广东找回来,担任刚成立的清华生物技术公司执行总经理。之后,他任职多家大型制药企业,从1993年至2006年,邹爱标先后开发出多种产生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的重磅药物,尤其在心脑血管病药物他汀类全系列的研发上卓有建树。其中阿乐在2019年被评为建国70周年50大医药成就之一。他还参与和主持了一系列新药的研制、生产、销售,在医药和健康领域参与和创办了一系列企业,主持过阿托伐他汀(阿乐)、洛伐他汀、长春西汀(润坦)、谷胱甘肽(绿汀诺)、贝尼地平(尼乐)、激光打孔骨质增生一贴灵等多个产品的研发和上市工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您在慢性病治疗领域长期耕耘,请谈谈慢病管理与养老的关系?
邹爱标慢病是指长期不能治愈,会发展导致严重的身体损害,但又没有传染性的疾病总称。临床上的慢病有很多,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肺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都属于慢病。现在常见的过敏、不断复发的免疫失调也属于慢病,符合这个定义。慢病由于不能或者难以治愈,以前只有长期(用化学药)治疗才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延缓疾病进展。
由于迁延时间长、难治愈,可以想见慢病患者将不得不用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照顾他的人也要有大量时间与经济投入。整体测算下来,这个费用是相当可观的。
我做糖尿病相关的研究多一些,以糖尿病来举例:如果被确诊为糖尿病,他在未来几年或几十年内在这件事的投入大约在70到80万左右。这期间最基本的血糖检测费用、定期身体复查费用等口服化学药或注射胰岛素费用,可能还不算大,也许占不到20%。但中后期糖尿病五大并发症(睡眠及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代谢障碍、下肢血管病、肾病等)所引起心肺复苏、中风治疗、眼睛失明治疗、截肢治疗、肾透析或换肾、住院护理等各方面的费用则是大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人均寿命的增长,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很多专家对各个细分领域的开销做过分析和研究,相比急性医疗支出,慢病治疗及其管理的支出开销更大,占有医疗总费用更大的比例,接近80%。概括来说,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就是降低慢病管理的成本,这样就能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减轻了国家的养老负担。
慢性病的卫生经济学本就是与养老密切相关的话题。
古人说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在古代七十岁以上人数很少,但随着文明发展,人类预期寿命越来越长,80岁、90岁已经常见,未来预期寿命百岁以上应是大概率事件。所以现代人退休之后还有很长时间生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60岁以上才为“老年”,随着人寿命的增长,“老年”阶段也在不断延长,如何过有质量的生活尤为重要。如果能减缓、阻止、甚至治愈慢性病,才会帮助一个老人生活得更有质量,养老难题实质是慢性病难题。
请问慢性病的非药物治疗是指哪些方面?
邹爱标上世纪90年代,我国心脑血管病人仅二三千万人,现在仅高血压患者就超过2.6亿人,2020年调查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3亿人。为什么病人会越来越多?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医患都缺乏以“预防重于治疗”为原则的“医学营养治疗”意识,这需要有向传统挑战的勇气。
古话有“民以食为天”,还有“药食同源”。我国有食疗的传统,古人也留下了很多对植物、食物成分的分析与疗效研究成果。从清华生物系毕业后,我原来研究植物提取物、研究脂肪代谢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是为了发现新药,现在更关注的是植物和肠道菌群对脂肪代谢、糖代谢,进而对慢性病的影响。经过十年的临床,这些研究成果所转化的产品不光给我的亲友、同学,还给很多人带来了益处而没有毒副作用,解决了他们诸如便秘、肠炎、糖前期和轻度糖尿病、亚健康等健康问题。
传统药物目前还无法根治慢性病,越来越多的用药,最终会导致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或者造成肝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还是以糖尿病来举例,化验数据指标一达到红线,就使用胰岛素注射等终极治疗手段肯定是不合适的,那就是过度医疗了。对于慢性病的不同阶段,要有个体性的、针对性的方案。我们相信如果从营养医学的角度加以调整,对于一些慢性病是有缓解、阻断甚至疗愈、逆转作用的,当前很多的真实世界研究(一种新的临床研究方法)临床数据也支持这个结论。
我们已有成熟的糖尿病营养医学治疗方案,因为现行法规的制约,前几年只能在社区诊所和少量高端医疗营养科实施,随着医改深入、药品集采,政策对慢性病非药物治疗开始宽松起来,3年来我们一直在推动“互联网+营养医学治疗+慢病防治”的模式;即将与有几十万糖友(日活跃量2~3万)的平台开展科技合作,为糖友们提供线上用药指导和糖尿病康复管理。互联网医疗高效率、成本低,有助于慢性病家庭节省开支。我们努力的方向是今年让5千名患者减停药物条件下血糖达标或症状消失、2万名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血糖改善或症状减轻)。到后年,希望可以有10万名患者在线接受营养医学治疗,至少2万名患者重获健康,其他8万名患者症状要明显改善。
我们秉持循证医学,坚持临床试验及研究,通过各地营养医学分中心或与公立医院共建营养科、基层医疗诊所、社区护理中心、互联网医疗等渠道,传播营养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我们还与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厦门大学等合作,成立营养医学培训中心,提升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医生的营养医学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当下是以肠道为入口、以糖尿病为突破口,未来将面向高血压、高尿酸、肥胖、心脑血管病、肾病、肿瘤、过敏等慢性病及孕产、儿童特殊人群,推出更多的营养医学产品及治疗方案。
您认为如何进行慢性病防治收效更大?就个体而言,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又有什么建议?
邹爱标曾在清华生物系任教的施一公院士说过,清华人要思考和关心大问题。在校期间,学校也教育我们要有长远眼光,胸怀大局,踏实做事。慢性病的防治是社会性的、系统性的问题,既关系个体生存量,也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统筹。搞好慢性病,才能搞好养老,才能降低整个国家的发展代价,这是我愿意去做的。
从生物学专业的积累到后来在营养医学领域打拼,我体会到自信心、学习的态度、创新的热忱都十分重要。我们不能预测生命的长度,所以做事不能以年龄来分段。一定要遵照20~40岁创业、40~60岁守成、60~70岁退休的年龄法则吗?其实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新的事业。这是我10年前说的,现在还这么说。10年了,现在我还在慢性病领域创业。
我担任国家新资源食品科技创新联盟常务理事9年、担任中国特医食品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5年、担任中国临床营养创新联盟的副理事长4年多,一直在传播健康管理理念,一直在践行MNT(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医学营养治疗),要帮助国人逆转慢性疾病而不是仅仅控制慢性病。通过提供基于临床医学的安全、有效、经济的膳食营养等非药物解决方案,希望帮助人们重返健康。我不是医生,不想做扁鹊,我很乐意做“扁鹊二哥”(编者注:意即在健康管理领域多做实事)。我虽然在医疗健康领域闯荡,创制了多个新药,却一直坚持“预防重于治疗”“食疗先于药物”,不主张多用、更反对滥用(过度用)药物。
你问“如何进行慢性病防治收效更大”,我的回答是:让营养干预进入餐桌,让家庭医生、社区医生会开、多开营养处方,每年考核和约束社区慢病总住院时间,这样“进行慢性病防治收效更大”。
你问“就个体而言的慢性病防治建议”,我有两招:一是关注肠道,“三分钟、畅快排出金黄色、棉条状、微酸气便便”;二要关注餐后两小时血糖指标不要超标。
我们干预的糖尿病患者已有2万多例,其中小一半是开始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的,他们空腹血糖不高只是我们怀疑慢性病症状是餐后高血糖引起的。针对这些人可以做到80%以上有效果,对体感的改善、肠道改善尤为明显,减药、停药达到6千多人。我们帮助医生整理案例,发表的案例集有300多本。
生活中要尽量选择优质生活。比如要尽量选择抗生素少的肉蛋奶等蛋白质,选择农残低的水果蔬菜,不要迷信膳食纤维总量,要会区分不溶膳食纤维和水溶性膳食纤维,多点水溶膳食纤维,才能保证我们肠道健康。
目前,我们与清华海峡研究院共同成立了医学营养干预研究中心,希望建设此领域的研发和产业推广高地,构建新兴的产业生态圈,推动国家公众营养强化计划,努力改变医疗成本支出负担沉重的现状,使亚健康人群远离慢性病,造福于民,造福社会。
人物介绍
邹爱标,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物化学微生物方向硕士。英纽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荣获武汉市第四批“黄鹤英才”称号。清华海峡研究院医学营养干预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清华大学—英纽林肠道菌群与代谢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校友总会生命科学及医疗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编后语
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聚焦人口老龄化国情和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努力推进养老事业发展。要实现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晚年的目标,值得每个人做出更多努力、投入更多思考。
我们看到,有更多清华人投入到了这一事业中,他们或深入观察与思考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或关注养老金发展,或致力推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或长期耕耘在慢性病防治领域。
我们相信,在这样的持续努力下,一定能为老年群体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安、老有所乐。
以上是养老专题报道的第二篇。
★
精
彩
回
顾
★
▼
▲在老去这条路上,所有人都是第一次 | 养老专题①
欢迎订阅
《水木清华》订阅办法
【订阅价格】中国:内地100元/年、260元/3年,港澳台200港币/年,500港币/3年;国外:100美元/年,260美元/3年
“清华人”小程序认证校友可通过【校友服务—期刊订阅】线上订阅(特别推荐);您也可以登陆清华校友网(www.tsinghua.org.cn)→媒体平台→我要订阅,查看更多线下订阅方式详情。
【邮局汇款】收款人:清华校友总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100084)
【现场捐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街道中关村东路1号院紫清大厦6层
【发行电话】010-62797884
2022年第139期
来源 | 《水木清华》2022年第3期
本文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