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3位清华人当选2022年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10月19日,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APS)公布了2022年新增选的会士(APS Fellow)名单,157位物理学家当选,根据公开报道,其中包括3位清华人,他们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翟荟教授、新加坡高性能计算研究院张刚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张卫平教授。
翟荟
此次翟荟因其在自旋-轨道耦合的玻色凝聚、轨道Feshbach共振,以及具有标度不变性的流体等方面对冷原子物理的贡献而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翟荟,2002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首届基础科学班,2005年初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回到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冷原子、凝聚态等量子物质的理论研究,也涉及量子物质和量子信息、引力理论、机器学习等方向的交叉研究。2021年,他所著教材《超冷原子物理》(Ultracold Atomic Physics)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先后荣获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奖、科学探索奖和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等荣誉。
张刚
此次张刚因其在纳米体系反常热传导,以及界面热传导等方面的贡献而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张刚,199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进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师从顾秉林教授和段文晖教授,2002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工作,2010年入职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任百人计划研究员。2013年加入新加坡高性能计算研究院。在纳米体系计算材料学,尤其是热输运领域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是英国物理学会会士、英国物理学会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荣获新加坡千禧年基金奖、中国物理学会最有影响论文奖等荣誉。
张卫平
此次张卫平因其在激光操控超冷原子气体方面的开创性工作,特别是对推动非线性原子光学,利用新型量子干涉仪及光-原子混合体系量子精密测量的发展等开创性贡献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张卫平,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获博士学位。先后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及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2003年回国,曾任清华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2003年9月—2004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特聘教授与物理学院院长。2016年加盟上海交通大学,任物理与天文学院致远讲席教授。他在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包括量子光学、原子光学、精密测量等前沿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荣获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奖、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领军人才奖等。
美国物理学会成立于1899年,是世界上最具声望的物理学专业学会之一,目前在全球拥有会员5万余人。其会士制度始于1921年,以表彰其会员在物理学原创研究、创新应用,以及物理教育和领导力等方面的贡献。目前,每年新增会士不超过其成员(不含学生成员)总数的千分之五。
↓↓↓
以上为不完全统计
欢迎您留言提供线索
推荐阅读
2022年第173期
来源|清华物理系微信公众号、清华校友总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