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学者/教授/诗人,是清风/明月/劲松

韩明晓 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 2023-03-09
传承清华精神  服务校友成长


在清华大学西主楼一层的

电机工程学系所在地

坐落着这样一尊塑像

他神态自若

透露出饱经诗书的大儒风范


他是清华大学工学院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为工程领域培养出大量人才

他是国际电机权威和

现代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

获得素有国际电子与电工领域

诺贝尔奖之称的“兰姆金奖”


他一生创作词曲歌赋7000余首

被世界诗人大会加冕为“桂冠诗人”

他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发轫人之一

中国黄钟标准音的制定者

他的英文巨著《禅史》等

深受国际佛学界的重视



他,就是顾毓琇

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

中国近代杰出的文理大师


以实学致用,踏上“科学救国”路


1902年

顾毓琇出生于江苏无锡的

一个书香世家

他的父亲热爱新学、酷爱算法

他在《百龄自述》中回忆父亲

“不但自己学算,还教人算”

母亲和他被收为“小门徒”


有一次

父亲口述“大和尚小和尚分馒头“的算题

他躺在床上用心思考后算出

父亲称赞不已


世事无常

在他13岁那年

父亲突然离世,自此家道中落

他开始愈加成熟和坚强

他立志

要用一生践行父亲生前对他的希望

“以实学致用“


他钟情于艺术

在清华读书期间

他结实了闻一多、梁思成、梁实秋、潘光旦

“清华文学社”由此成立

作为戏剧组主席

他创作出第一部四幕话剧《孤鸿》

自此对戏剧艺术的创作热情

便一发不可收拾

期间翻译短篇小说和戏剧作品达14部之多


清华求学时的顾毓琇


入读清华园时还是少年

转眼八年过去了

有志青年即将踏上赴美留学的旅程

他没有选择发挥所长、继续学文

而是毅然跨界到理工科

因为他心里明白

挽救危难之中的中国

要靠科学和工业


1923年

他登上了“杰克逊号“邮轮前往美国

踏上了“科学救国“之路



“业精于理,学博于文”


在麻省理工学院留学期间

由于学科基础弱

顾毓琇对待学业格外用心

每日晚饭后他便钻进研究室

经常天亮了才回到寓所

他还利用暑假期间提前修习次年的课程


就这样

仅用四年半时间

他成为第一位获得麻省理工学院

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他发表了《四次方程通解法》

提出了“顾氏变数“

在国际科学界崭露头角


即使学业忙碌

他也从未停止对于艺术的追求

1925年

我国传统戏剧《琵琶记》

在美国波士顿美术剧院隆重公演

他不仅担任编剧,还参演了宰相的角色

闻一多、冰心、梁实秋都是剧中演员

演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美国主流媒体也配上大幅照片予以报道


他一生共创作话剧12部

是“国剧运动”的发起者和积极推动者

抗战时期,他将爱国情怀寄托于文学创作中

创作出《荆轲》《苏武》等历史剧和抗战剧

并风靡抗战后方

还被改编成京剧、汉剧和其他地方戏公演


抗战期间上演的顾毓琇话剧


他还是位高产的诗人

一生创作诗词歌赋7000余首

出版诗歌词曲集达34部

他的笔下

豪放洒脱之词有之

婉约清丽之句亦有之

由于成就突出

被世界诗人大会授予“国际桂冠诗人”称号


顾毓琇诗集


音乐方面他也取得了诸多建树

作为首任国立音乐学院院长

他的音乐造诣极深

他运用数学及物理知识

通过与西洋音律比较得出的348频率

被学术界定为中国的黄钟标准音


顾毓琇全集


“业精于理,学博于文”

是对他最准确的描述

正如他所言

“所有的学问都是相通的”


投身工程教育,培养国之栋梁


1929年

博士毕业的顾毓琇

毅然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工作

转而回到了祖国大地


近五年的留学生活

让他深切感受到中西差距

他急切希望实行“工业救国”

利用工程知识和方法帮助国家

解决国防和民生问题


他深知

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

“工业救国”的第一步就是发展教育


1932年

受时任清华教务长梅贻琦的登门之邀

他重返母校

创办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

并担任第一任系主任

次年,任工学院院长


担任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的顾毓琇


“利用工程的智识和方法

来帮助国家解决国防和民生问题,

便是我们工程师的天职。”

出于对国家发展的职责和使命

肩负起培养各项电机工程专门人才的重任

并为此付出心血


1936年控制论创始人维纳与电机系教师合影,前排左起:赵友民,李郁荣,顾毓琇,维纳,任之恭,倪俊,章名涛。后排左起:张思侯、范崇武,沈尚贤,徐范,娄尔康,朱曾赏,严晙。


从教学宗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方面

他大胆创新

采取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系的模式

一众教职工在他的带领下

不断探索教学模式

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使教学资源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他亲自参与筹建航空馆和飞机库房

购买实习飞机

邀请世界知名学者讲学


五年间,清华工学院

发展成为了中国一流的工学院

培养出了诸多中国科学界的国家栋梁


丹心赤忱系家国


新文化运动时期

顾毓琇积极参与爱国运动

自那时

“爱国”“民主”的种子在他心中萌芽

他紧握知识的“武器”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拳拳之心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忧心如焚的他

将一腔豪情化作笔下慷慨激昂的文字

发表《抗日救国办法》一文

呼吁国人奋起抗日


后来,华北形势日益严峻

却从未消灭他爱国的热情和信心

随着日军的全面侵华

大半个中国都笼罩在硝烟中

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向西南内地转移

他作为行动的组织者之一

与师生同心协力,步行入滇


1933年,受张学良的委托

顾毓琇组织清华师生做了8000具防毒面具

之后受傅作义的委托

又做了10000具防毒面具并亲自送到前线


当时,依赖于国外进口的防毒面具

使用的是纯胶皮的材料

在寒冷的华北地区

便会冻裂而完全失效


顾毓琇组织人员做出改进

将胶皮当作衬料夹在两块布中间做出橡皮布

并走访香烟铁罐专家

学习香烟厂制造香烟的机械技术

运来打孔机打出眼睛、口鼻部分

同时用椰子壳来制作成面具里面的活性碳

这样就把防毒面具做成了

为了试验效果

他还组织很多学生志愿者

从有烟雾的房间穿过

亲自实验


由清华研制、制造并送往抗战前线的防毒面具

为前方抵御日寇毒气做出了重要贡献

振奋了前线将士的士气


在抗战最艰难的日子里

顾毓琇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

出任教育部政务次长

任职六年

他走遍了大后方的大专院校

并亲赴福建、新疆等省份视察

始终关注着中等教育、普及教育的发展


顾毓琇始终坚持“教育为抗战服务”的理念

为中国战时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

抗战胜利后

他获得抗战胜利勋章

这是他此生最高兴的事

他说“奇耻异辱,至此方可透过气来”


他是一心救国的“大师+学者”

面对战争的危难和复杂的政治形势

他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学者、教授、诗人、

清风、明月、劲松”

是顾毓琇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简短的评语背后

可见他平和、与世无争的淡然心态

不仅聆听到生命的曲折

更感受了生命的壮阔


他一生淡泊名利

不断探求知识的奥秘

为传播知识与文化付出全部精力

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一生节俭,省吃俭用

多年来,他和妻子居住在老旧的

一室一厅公寓中

客厅里只有一个长沙发

各种书籍从地面一直垒到半人多高

若有两个客人拜访便显得拥挤


他也投身于公益事业

将积攒的积蓄用来设立奖学金和捐献救灾


1992年

顾毓琇及其亲属、学生等

捐资设立“顾毓琇奖学金”

此后,他又多次参加基金捐赠

奖励品学兼优的清华学子

2000年11月20日

他将国际电工和电子学会颁发给他的

“巨比利奖”和“千禧奖”的奖盾

赠送给清华大学

并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四千美金的支票

一并捐赠给清华做学生奖学金



他于2002年9月离世

享年100岁


顾毓琇常说“生前了俗世,身后少虚名”

他以一生为例证

书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以“自强不息”的求学精神

“厚德载物”的人生情怀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


他的一生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星辰

熠熠生辉

绽放着永不消逝的光芒


深深怀念这样一位

著作等身、硕学博爱

跨越百年沧桑历史的老人



注:文中素材主要取自于清华校友总会、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校友通讯《顾毓秀——最后一位旷世通才》、清华大学校史馆《清华园里的达芬奇——顾毓琇》、《大师:学贯中西 文理兼通——源自清华的一代大家顾毓琇》、《封面人物:钟灵“毓琇” 江南一樵 ——记文理大师顾毓琇 》、十点读书《顾毓琇:人生不设限,精彩才无限》、清华大学电机系90周年系庆及清华校友会关于顾毓琇的报道合集等相关材料。




推荐阅读


2022年第224期文 | 韩明晓来源|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