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梦南:世界无声,心中有光
从外观来看你并不能一眼看出眼前这个脸上洋溢着微笑的女孩和常人有什么不同但或许能在说话中发现一些区别
由于童年事故她不幸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听力几乎无法听见声音
车水马龙、人声嘈杂而她被隔绝在喧闹之外周围只剩下可怕的安静……
但她和她的家人都没有放弃希望在父母的帮助下她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不仅没有失学还一路考上了清华的博士研究生
她,就是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的江梦南她荣获了“2021-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授予她的颁奖词是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江梦南在“感动中国”典礼上
“
“大家总说我好像挺不容易的,可我没有觉得自己不容易”
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打开一扇窗,我们希望听力被剥夺的人能被赐予读懂唇语的馈赠,但现实是,这扇窗并不是上帝白白给予的补偿,而是需要以耐心为熔炉锻造而来,父母无私的奉献提供了最宝贵的原料。
“大家总说我好像挺不容易的,可我没有觉得自己不容易。回顾过去,我从小到大都还算顺利,经历了巨大艰难的人其实是我父母。”当岁月静好时,总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江梦南的父母就是那个为她负重前行的人。不能听到声音,就自己摸索经验,教孩子读唇语,一遍一遍慢慢地让孩子感受每个字的口型的变化,让她看见“声音的足迹”。“我父母为我牺牲了很多,为了教会我听和说,他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就算换作我自己,也不一定能做到”。
正是这扇窗,让江梦南看到了广阔的世界和无限的可能。
父母对她的影响远不止此。身为老师的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把江梦南当成与其他小孩平等的孩子,不因她在听力上有障碍就放弃她的学业:学校老师担心她跟不上进度,那就先旁听,努力学习考到第一名;比同龄人晚入学,那就在假期自学补上课程,跳级追赶……
他们也把她当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她的人格和尊严:“每当我犯错的时候,爸妈经常将我的错误事迹编成一个个趣味横生的小故事,回到家后耐心地、幽默地讲给我听,而我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羞愧的情绪涌上心头。”在家里,父母的观念是“堵不如疏”,没有长辈的权威和压迫,取而代之的是朋友般的平等交流和疏导。
儿童时代的江梦南
我们可以从如今的梦南身上窥见父母教育的痕迹:谦逊、温和,不因自己与众不同带来的苦难而怨天尤人,也不因其带来的关注而飘然忘形。准确地说,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
毫不意外地,她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激励着她,让她明白,哪怕是听不见,也一样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她还说,自己比海伦·凯勒要幸运一些,还能够看到,“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没有必要为了已经失去的感到不开心”。
“
“走一条难而正确的路”
作为在起跑线上比别的孩子慢一步的人,江梦南也从小就被告知:“另辟蹊径,走别人不敢走但正确的道路,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这并不等于一定要考上名校、取得很高的成就,而是要通过学习专业技能,做一些别人不那么容易做到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这是梦南父母经常告诉她的道理。
于是,从小学一年级后,江梦南就十分自律地用尽全力学习,努力让自己保持第一名。她也曾有过挫败,高考出分后的第一秒“就觉得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一定要复读”。第二次高考后,她考上了吉林大学,在这个四季分明的城市,她第一次远离了父母。之后她又考上了清华的博士研究生,“回过头来看,当初的那些失败也不算什么了。”
江梦南在清华校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选择了生物信息学作为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学作为一个高度交叉的学科,涵括了生物医学、计算机、和数理统计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唯有尽可能地学习探索,才能从浩瀚庞杂的数据里提取出有效的信息,指导接下来的方向。“这个专业非常有意思”,江梦南说,“但对初学者而言的确有些难度,如果是零基础,那入门要花的时间也会相对长一些。我当时就想着,要走一条难而正确的路”。
走下去的路上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科研工作者一样,江梦南刚开始接触研究领域时也会感到一头雾水,在前两年都没有什么进展。“但是坚持下来后,能力慢慢地得到了锻炼。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我发现自己的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推进起来没有以前那么难了。这种感觉还挺有成就感的。”她把读博形容为“被扒一层皮的过程”,如今的她在经历着破茧新生,逐步向着一个成熟的科研工作者蜕变。
遇到困难的时候,江梦南也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她会把问题分解成不同的小目标,如果中途觉得做不下去了,就先放一下,休息几天,不死钻牛角尖,等回头再看的时候,或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但这种放不是永远地放下去,她是一个没有放弃过的人,尤其是与学业相关的事情。“时间的力量是强大的,坚持是最简单也是最难做到的秘诀。”“可能唯一放弃的事情就是减肥了”,江梦南笑着说。
提到博士毕业后的打算,江梦南保持着开放而乐观的心态:“最希望能够在高校里找到一份教职,只是我的文章可能还不够,所以接下来会继续做博后积累经历。”虽然不确定会走向何方,但她已经坚定地把“做科研”写进了自己的未来。
对于她来说,成长路上的每一个选择都很重要,正是那些坚定的选择和坚持自己选择的勇气,组成了如今坚强的她。
“
“大家看了我的故事后产生了动力,
这也让我觉得自己在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而她也在前行的道路上成为了许多人的光。
获评2021-202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后,江梦南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也接受了很多的采访。这也给她带来了一些困扰。“听说之前我们家的故事还出现在了天津的中考里,网友们反馈说是最难的一道题,于是很多人来我微博下面问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会出现在我们的试卷里,但其实我也不知情呀。”江梦南开玩笑地说道,一向低调的她对过多的关注显得有些无奈。
但同时,更多的关注意味着有更多人知道她的故事,也有更多的人从她的故事中汲取了力量,她由衷地感到开心:“有的网友会在微博上给我发私信,说看了我的故事后,非常地受鼓舞,对未来产生了希望和期待,也有了向前冲的劲儿。每当看到这些留言时,我都会非常欣慰。毕竟,大家因为看到了我们家的故事产生了动力和拼劲,这让我感觉自己也还是有一点小用处的,也在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她说得很谦虚,但她的故事带来的意义显然是巨大的。就像她的榜样海伦·凯勒和张海迪——两位身体有缺陷但精神却极度充盈、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女性——所带给她的力量一样,她也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让大家看到“一切皆有可能”,奇迹就在你我的身边。
江梦南在图书馆
精神上的鼓舞之外,江梦南也在以实际行动推行无障碍事业的发展。作为曾经清华无障碍协会的会长,她和她的伙伴们致力于帮助同学们在清华生活得更方便。清华大学是国内第一个做无障碍教育的学校,校内成立了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也在研究院的指导下初具雏形,队伍日益壮大。在清华大学的带领下,校内各个部门齐心聚力,都在给予这一特殊群体以指导和帮助。有障碍的同学在协会里能够互相沟通交流,学校的宿舍、食堂等也配备了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她相信,也许有些措施目前还不够完善,但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江梦南印象最深的一个活动,是和清华附中的同学们合作,给他们讲解学校的无障碍设施,也让他们体验一下残障人士的生活状态。活动结束,就有很多同学表示他们第一次知道无障碍设施是多么的实用,也第一次知道残障人士在中国人口基数那么庞大。“这真的很有意义,或许同学们还能够跟朋友家人讲讲自己的收获,那么了解无障碍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这也是江梦南作为这个群体的一份子一直以来的梦想。
如今跟江梦南交流,不管是倾听还是表达她都可以非常流畅自如。几年前,她还装上了人工耳蜗,第一次真正“听”到了世界的声音,“以前是完完全全看口型,现在是读唇语和听声音各占一半”。过去十几年缺失的音乐,正在慢慢为她奏响。而那些曾经无声的岁月,都汇聚成了她心中前行的光。
清华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清华的发展始终与中国发展紧密相连。在此进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清华巾帼豪杰。这些清华的“她力量”在不同领域为革命、建设、改革、经济建设与民生发展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而她们的贡献,值得在历史发展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清华她力量”专栏将陆续推出对女性校友的报道,后续将在《水木清华》杂志作为专题刊出。
出品 | “她力量”报道组
策划 | 《水木清华》编辑部
图文编辑 | 蔡颖
责编 | 钱箐旎 黄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