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园来了文科生

英8·王文静 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 2024-05-07
传承清华精神  服务校友成长


我们入学的年份(1998年),是清华刚开始大力重新建设文科院系的时候,外语系和中文系两个小小的文科院系,在各大巨无霸理工科院系的林立之下,是乍看不察觉,再看就觉突兀的存在。大一一整年,我都在跟各个系的人解释,清华真的有英语专业,真的!


在这种“格格不入”中,我们来了,又走了。


1998年“一二·九”合唱比赛,英8班在演出


清华园因为我们来过,留下了“一二·九”合唱汇演上30多个人连表演用的阶梯都站不满,一曲《铃儿响叮当》却掀起全场最大的掌声和口哨声;留下了三教走廊公告栏的英文小报;留下了读研的同学们用理性思维解构英文写作教学的毕业论文。


而我们从清华究竟带走了什么,却是用毕业以后20年的人生,慢慢地揭晓的。


第一是勇敢


通俗一点说,叫不怵。我的同学们,在毕业以后面对未知的赛道和全新的挑战的时候,从来不问自己行不行,只问自己想不想。


我们英8班的同学们,拿着英语专业的文凭毕了业,有人读了法律,有人从了商,有人去哥伦比亚新闻学院读了新闻,有人把大学时候玩的编程变成了事业,有人从普林斯顿大学拿了经济学的博士,有人追梦追进了2008奥运会的组委会。世界名校的学位拿了一把,做了教授的人数够自己班开一个三天的学术会议,传媒界的翘楚也响当当地叫得出好几个;反而是还在靠本专业吃饭的,凑得出三个,也凑不出五个了。


我们班同学在求学和求职的道路上面对的跨度和挑战,在当年是不同寻常的。毕业那几年,有机会的时候我们碰面,各自人生都面对挑战,我记得他们每个人眼睛里的光,那是追求自己的梦想才会有的光:不问自己行不行,只问自己想不想。因为只要我们想,一定行。


这是清华给我们的勇气。我相信有一天,如果人生需要归零,从头开始,我们会一样勇敢,一样不退缩地追求人生新阶段的价值和理想。


第二是行胜于言的务实精神


说来惭愧,“行胜于言”四字校风,我大学读了两年也没有真正理解。我是文科生,说话就是我的全部技能了,行是什么,我不太知道呀!大二开始谈恋爱了,在文科楼撞见了个要谈几年异地恋的对象,愁得呜呜哭,愁分开了再见不了面怎么办。对象安慰我说,别愁,一放寒暑假我就来,行胜于言,你们学校说的!原来行胜于言可以是一句情话,而且可以这么甜!


离开清华的这20年,我慢慢开始懂了,为什么母校不选个“奋进,团结,向上,求实”之类的口号,而选了这言简意赅的四个字“行胜于言”。如今这四个字,已经写进了我们的基因里,一直在引导着我们,把想法付诸于行动,内敛,严谨,讲话要经得住考证,少说,多做。如果把进清华的时候我那个高中文科生的脑子比做花果山的泼猴儿,这四字校风就是清华送给我的紧箍咒。在它的约束之下,我自己开始追求一技之长,脚踏实地地生活。


大三时英8班同学合影,前排右1为王文静,前排右4为杨永林老师


当然,我们虽然是清华大学的外语系学生,但终究还是外语系的学生,思维和行事方式还是受到自己专业的影响,其中一个影响是直白,举个例子来说。


01

It doesn't hurt to ask.


大四的时候,美国某高校的商学院带了一个MBA全奖名额来我们系要一个学生,系里推荐了成绩排名第一的王涛同学,跟招生的教授面试完了,就是拍了板了。那时候我抓耳挠腮地想要去美国留学,奈何成绩不够好,只能拴住了嘴却急红了眼。王涛给我打了个电话说,王文静,你想去吗?我说想啊,当然想了。他说,我想了想我不去了,你想去的话,你自己去找教授谈,他住荷塘边那个招待所,叫啥啥啥。


我也没想到跟系里老师问一下程序,骑上车就去了,把人喊出来就毛遂自荐,居然还真让我把全奖谈到手了。当然后来因为签证问题没去成,这是后话。这还真印证上了大学外教课Inara Cedrins老师教我们的:It doesn' t hurt to ask.


02

You can always say no.


上面那句话还有后半句,叫:You can always say no. 毕业20周年征文活动开始后,我们几个参与组织的就给我们班的文豪排好了队,分头挨个去问,因为It doesn't hurt to ask!结果他们也真都是自己人,亲身践行了后一句:You can always say no. 所以这篇征文就只好我来“糊墙”啦。


能考上清华的,都是好学生,say no这么简单的事情,对好学生是很难的。毕竟这是被“你应该,你必须,你最好”的影响筛选出来的佼佼者。到了清华,机会很多,课业很重,竞争很激烈,就必须开始学会选择和放弃,也要学会拒绝。但跨过了这一关,学会say no之后,能获得解放,也能品尝到专注的快乐。天知道是谁给我的勇气,在心理学博士读到一半的时候断然退学。不行就是不行,就不勉强了吧。


03

当然也有say yes.


我想分享我们班宋露露同学曾经送我的一段话:面对未知,我们不可能算清楚后面的变数,也不能保证成功,但有些事情,值得你给它一个机会,走下去,看见结果,愿赌服输。她跟我说完这段话,就辞了工作去瑞典找大学时候的男友去了。之后他们两个一起去纽约读书,工作,养育孩子,可见当年这个Yes说得好。


清华精神对我们这些有幸在清华园里走一遭的文科生来说,是润物无声的教育,给了我们受益一生的影响。我们也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清华校友通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以传播清华文化、弘扬清华精神为宗旨,讲好清华故事,讲好校友故事。《清华校友通讯》被赞誉为“清华人的精神家园”,所刊文章大多为校友亲撰,是一本值得阅读和收藏的校友刊物。欢迎各界校友积极订阅、赐稿,以及提出建设性意见。


《清华校友通讯》订阅办法


【订阅价格】中国:内地80元/年、200元/3年,港澳台160港币/年;国外:40美元/年


【线上订阅】“清华人”小程序认证校友可通过【校友服务—期刊订阅】线上订阅(特别推荐);您也可以登陆清华校友总会官网(www.tsinghua.org.cn)→媒体平台→我要订阅,查看更多线下订阅方式详情。


【邮局汇款】收款人:清华校友总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100084)


【现场订阅】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街道中关村东路1号院紫清大厦6层,发行电话:010-62782238






2023年第42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