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上古传说背后的一段三代史探索之旅:《翦商》到底讲了啥?
近日,随着电影《封神》的上映,围绕这段历史的讨论声也逐渐增加。实际上,早在去年,一本新书《翦商》和它的作者李硕就已经让更多读者关注到了夏商周三代史这个话题。
长期以来,对三代史的研究形成了很多专著,《翦商》算是此类作品中,几乎最易读、故事性最强,节奏感最好的一本。
本文作者是两位年轻的清华校友,她们是历史学的爱好者。在这篇读后感中,她们记录了自己对三代史的思考,和因为读《翦商》而再次开启的,对华夏文明之变缘起的追根溯源之旅。
读书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寻找到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更新对历史、对中国、对我们自身的认知。《翦商》是对三代史一次新的探讨,是引发大家对历史思考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从这个角度看,本文亦是。
作者为双胞胎姐妹。罗曼(右),2011级清华大学外文系;罗兰,2011级清华大学哲学系。
很多人的童年都有过这样一些角色的陪伴——九尾狐妖的妲己媚惑国君,酒池肉林的纣王昏庸无道,起义的文武双王,吐哺的周公贤君,姜子牙凌空垂钓只待有心人,封神榜绝世大战,天下逢巨变。
这段殷周交替的故事,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被添加人物、添加剧情、添加奇幻元素,直到变成了小人书、电视剧、动画片,成了一则上古传说,成了我下意识会觉得是“假的”“捏造的”神话。但去年一部大热的历史学作品,却将这段近乎神话的历史重新拾了起来,吹走了堆积其上带着演绎色彩的灰尘,露出了底下真实的历史片段,还串连起了一个关于华夏文明断裂新生的故事,轰轰烈烈。
《翦商》作者李硕
2022年十月,这部名为《翦商》的新书在上架后遍受关注与如潮好评。作者李硕在整理了关于商周的考古学成果,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之后,大胆地梳理出了一条以“人祭”为主的线索,得出了商朝渐失人心而周朝能克商成功的核心,在于“残忍人祭”的人心向背的结论,从而点出,中华文明的人文主义曙光,就在这殷周之变的时刻破晓而出。
大视野,够笔力。
作者李硕,硕博都就读于清华历史系,也是能将历史学努力请出故纸堆、让更多普通读者亲近专业历史作品的优秀写作者。
这书到底讲了啥
《翦商》拿在手里是厚厚一册,但文笔好,读起来丝滑顺畅,一路到底无负担。为了让大家更直观清晰地感受全书的亮点,笔者试图把这本书中的主要线索梳理总结,希望把作者努力呈现的上古故事,浓缩成一道开胃前菜,希望邀请更多朋友真正翻开这本书,品尝这道滋味复杂的历史学正餐。
这本书的开场,就让不少读者发出了“后背发凉”的感叹。为什么?因为引子就是一场发生在商朝崩塌前夕的杀人献祭仪式。人祭被屠杀的姿势、被砍次数、陪葬珠宝、出土时尸骨的状态,全都细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阴冷直接。这上古暗黑历史,很难不让人震动。
但作者并不是一个为了夺人眼球的历史八卦客,“人祭”并不只是商统治者的嗜血爱好,它与商的鬼神观念、宗教习俗、战争动力都紧密相关,也成了周朝推翻其统治的关键。“人祭”就是这本书一把极重要的钥匙,拿稳了它,我们继续往下,穿梭历史。
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有上下五千年,这“上”、这“起点”就始于夏。
在夏之前,中国早期文化一路打怪升级,在经历了村落与部落的阶段后,终于来到了“国家文明”的关卡前。参赛选手便是夏朝,它的通关法宝有两样:水稻和青铜。
在作者李硕看来,夏背后的二里头之所以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方国的文明,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掌握了种植水稻的关键技术。有了稳定的粮食,才能供养大量人口。甚至神话“大禹治水”,在作者眼中,也有可能被解读为,夏早期统治者在改造湿地、种植水稻——新视角看神话,倒是蛮有意思。
而夏文明能诞生的第二个因素,就是青铜技术的掌握。有了青铜武器,在外能打胜仗、对内能镇压反抗——不听话?青铜兵器上。有了阶层王权的对立,有了人群间的分工,也就有了复杂社会的出现,有工匠、有士兵、有平民、有贵族、有君王的方国文明也诞生了。
但夏整体来说是个封闭保守的王朝,青铜技术也一直被牢牢控制在统治阶级手中,而夏也没有向外扩张的野心。就在这狭小而高压的方国之间,一群来自东方的商族闯进都城。
一代古都异主,早期文明有了新主人与新阶段。
这本书虽然叫“翦商”,但关于商朝的记述却占去了全书很大的篇幅,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细述商朝的整个变迁历史,这段书籍内容可以被总结成从“扩“到“变”,从“迁”到“兴”——四个关键词,串连起这个崇尚冷酷暴力的商王朝。
“扩”来的疆域:和夏朝的保守不同,商朝极擅长迁徙,靠着青铜器与水稻技术,每发现一个矿源就建一座城市,相应地水稻种植保障人口,于是商朝迅速开拓出了远超夏朝的统治范围。
“舍”不了的人祭:“人祭”并不是只出现在商文明中,而且商也并不是“生来嗜血”,只是商的对外扩张与作战能力、大量俘虏助燃了人祭成为国家性的宗教活动。另外,在早期商朝也曾经有过以青铜器与动物祭祀的改革运动,但人祭一派最终占据上风。历史最终掩埋了曾经理性的挣扎。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中新社(国家文物局供图)
“迁”出的严酷:早期商朝迅速的扩张带来政权不稳,加上近百年的王室内乱,让前后两代周王,盘庚与武丁做了一个伤筋动骨式的决定:迁都。但无论是迁都动员时的恐吓与威胁,还是迁都之后人祭愈发普遍与残忍,商朝的统治都是以冷酷与暴力为典型特点。殷都建立,商朝中兴,但它的高压也为其结局埋下了暗线。
“兴”起的殷商:迁都之后,商朝迎来了最后一段的稳定。这时,战车技术的加持与定向的军事征伐,让商控制了一定数量的据点。而在商王朝西部的一个关键据点——老牛坡——附近,来了一批远来的北方部落。这支姬姓周族,将成为上古华夏文明关键的转折点。
这时,剧情也进入了全书的重头戏部分——密谋翦商。
和前边的结构类似,这部分的叙事仍然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可以说,这段故事是全书最具戏剧性的逆袭桥段,但同时也和前边硬核史书气质稍有不同,多了些可能有演绎成分在的故事性,让我们的提炼转述也换种风格。
逆袭的主角,周,在夏商时期有过“窜于戎狄”的流亡生活——谁不是为了生活。
商朝后期,招安的部落越来越多,古公亶父一拍大腿:“走,去周原!投奔商王!”可,那是商啊,会杀人祭天的暗黑之商啊,于是亶父的两个大儿子远走南方,建立吴国,后成势力,这又是历史的后话了。
来到周原的周人,往权力中心踏近了一步,他们也经常跟随商王打仗,还会捉点羌人为殷都的人祭增加点“材料”——可叹,堂堂诸侯却成了赏金猎人。
但新继位的周文王可不是逆来顺受的主儿,他边靠近着商王座,观察着商朝怎么打仗,学习商人怎么用卦象占卜,边在自家幽黑的地下室里刻着甲骨:他的卜辞又小又密,生怕被第二个人发现他要被杀头的野心——他要翦商。
后来文王因言获罪,被囚羑里,经臣僚向纣王献礼才被释放。就在文王儿子们来殷都解救父亲的时候,大儿子伯邑考被献祭杀害且被剁成了肉酱。
“这就是文王周昌曾经在殷都亲历过的商文明的庸常生活,泡在泥水里的猪,成串捆绑的俘,被烹食的方伯……”——够了!
文王请来了在殷都屠宰场碰过面的谋士姜太公,和羌人部落手拉手,还顺手解决了宗教思想问题——我们周人不信只保佑小撮商人的鬼神,我们信会主宰世间更普遍意义上的上帝!
头顶蓝天,脚踩大地,所有诸侯们,信我的就跟我冲。
最后,决战牧野鹰扬。这时,翦商的火把由文王传给了武王,在黄河边,武王发表了誓师演讲。大战最终在纣王自尽于大火中结束,殷都来了新主人。
然后在这里,武王进行了一场展示周朝武力的大型人祭仪式,武王在此刻也完成了他的商化。武王始终没有找到周朝的合法性,在病重之际,他把新生的王朝和真正意义上的“翦商”任务交给了周公。
全书行至这部分,颇有一种交响曲华彩段落强音落毕,开始收尾的低音余韵。篇幅最短,但最具笔力,其实算是笔者全书最喜欢也最觉惊喜的部分。作者认为,周公在翦商之后的改制,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华夏传统。这位谦逊、重德的君王,为直到今天的中国人刻出了一个文明的模子。
周公干的几件大事有:废人祭、讲天命、重德行。从此,中国人有了远鬼神、讲天人论、谨慎、重集体、有忧患意识的样板性格。
更重要的是,它让一个极富阴郁震撼色彩的商朝,包括它的人祭历史,彻底掩藏进了历史中。夏商周三代,摇身变成了前后相承的王朝,中间商朝那一段让今天的人们费解的、晦涩的、神鬼暴力的色彩,就这样从历史记录中消失了。而几百年后,到了孔子编纂六经的时刻,因为孔子极向往周公,那些隐约还留存着商朝色彩的片段,更是被彻底遗弃。直到近代考古学家们挖出了那些人骨,才让这段历史又重现在世人面前。
这书是不是靠谱呢全书读完,会给你一种历史既远又近的感觉。那些数千年前仿佛永远定格在寥寥几句中的传说人物,全部真实立体地出现在你的面前,包括保守的夏朝、阴冷的商朝、笃定的周朝,都鲜活地跃出书页。
因为作者太过真实地展现细节,比如在地下室里刻着甲骨、默默发力的周文王,文王和姜太公在殷都屠宰场相遇时的一眼万年,包括一些通常意义上被认为是神话与野史的记载,在《翦商》一书中有了不同解读,比如,大禹治水和排涝种稻有关,周公吐哺被解读为吃了哥哥伯邑考的肉酱有了心理阴影,《易经》的各个卦象都被解释成了文王在商朝经历的各类残酷事件——这些言辞确切的描写的确会和传统意义上严谨考据的史学研究,略有气质上的不同。
但历史究竟又是否存在真相,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段文化源头的故事呢?最后让我们切进三个历史面相。
《翦商》这本书让许多日常阅读不在历史圈的读者们,都关注到了夏商周三代史这个话题。
这段历史是中国进入文明阶段的曙光时期,关于它的研究,每一次推进都是对中国历史学整体的一次变革。从民国时期顾颉刚的一句“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让人们意识到,几千年来的古书上写的历史源头,也许需要被推翻重来。后来傅斯年又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一找,找出了殷墟,找出了二里头,找出了除了古书以外的历史材料,青铜、人骨、种子、城垣……夏商周究竟是什么样子,每一个新发现都会带来新结论。
作为历史的门外汉,笔者前后拜读过张光直、许倬云、苏秉琦、李峰等等大师前辈关于这时期的作品。每多读一本,仿佛眼前的拼图就会被多放上一块。好像关于“我们从何而来、我们究竟是谁”的问题,就多亮起了一盏灯,在照亮着回答。
三代史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断地更新着关于中华文明源起的回答。每一次更新,就刷新一遍对历史、对中国、对我们自己的认知。正是因为它也许永远不会有正确答案,让我们对于自我身份少了一丝傲慢的确定,多了一分柔软的包容。
《翦商》算是前述作品中,几乎最易读、故事性最强,节奏感最好的一本,所以它也让更多读者开启了这段追根溯源的探索之旅。这样想来,作者实在是功德无量。
刚刚提到,《翦商》笔力极好,又兼融了专业考古学研究与文献研读,属于硬核的历史科普作品。但也因为它的笔法与故事感,超出了一点历史学通常的严谨论述式写作,让笔者会偶尔有小小问号,这……是真的吗。但是,历史书写,又真的有确定的真相吗?
历史学家柯林武德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也就是说,一切历史都是发生在历史学家头脑中的推理,它不免、不能不、不得不带上历史学家的主观推断。而作者李硕头脑中营造出的那个阴郁暴力的商朝与发力翦商的周朝世界,写下的这个极起伏的历史故事,谁又能说一定不会是历史的一种可能性呢?
个体命与信在《翦商》一书中,商朝冷酷,相信暴虐的鬼神,周朝人文,将鬼神替换成了更带道德色彩的“天命”。从此,无常的命有了可变的数。人生的命数,有生老,有病痛,以何种姿态与胸怀来应对,成了我们每个人的考验。有时,在和上古历史的对话间,我们也能收获极致的生命体验,也是对自己人生路途有了拓宽性的思考。也感谢作者耐住研究人祭给人性带来的沉重与冲击,以自己的视角重现了这场关键的商周之变,也让普通读者的我们,感受了一把“通古今之变”的阔大。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水木清华》订阅办法
【订阅价格】中国:内地100元/年、260元/3年,港澳台200港币/年,500港币/3年;国外:100美元/年,260美元/3年
“清华人”小程序认证校友可通过【校友服务—期刊订阅】线上订阅(特别推荐);您也可以登陆清华校友总会官网(www.tsinghua.org.cn)→媒体平台→我要订阅,查看更多线下订阅方式详情。
【邮局汇款】收款人:清华校友总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100084)
【现场捐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街道中关村东路1号院紫清大厦6层
【发行电话】010-6279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