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梅旸春:造桥报国,一念一生

清华校友总会 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 2024-05-07
传承清华精神  服务校友成长



在共和国初创的岁月

为了攻克当时建桥史上

“最为艰难的一座大桥工程”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者们

选择了迎难而上的一条路

 

这样宏大的项目

离不开一名干练、睿智的掌舵人

1959年,周恩来总理代表国务院

将这一重任托付给了

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总工程师

——清华学校1923级校友梅旸春

 

今年是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55周年

55年来,数不清的车流在大桥上穿行

抵达对岸所用的时间

只是人生毫不经意的短短一瞬间

然而,梅旸春为这座大桥所付出的

却是一生的执着与等待


寒门学子 立志造桥报国


梅旸春1900年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在族长的资助下考取了清华学校,并在那里度过了六年时光。1923年,梅旸春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学校毕业,此时,他已立下了造桥的志愿,遂赴美国普渡大学深造,又在费城桥梁公司实习了三年。28岁学成归来。34岁时,梅旸春已作为四大工程师之一,开始着手设计和建造我国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经过钱塘江大桥的历练,以茅以升、梅旸春二人为首的一批精干力量踌躇满志,将在长江上建桥作为宏愿,悄悄地开展了武汉长江大桥设计的前期工作。然而,梅旸春对武汉长江大桥的考察刚刚开始,抗战的烽火就烧遍了全国。

心血之作 毁于战乱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正式通车,成为杭州城的一条交通动脉。通车伊始,就有专列运送军火,通过大桥支援淞沪前线。但是,仅仅89天后,因为杭州湾开始零星有日军登陆,中国的桥梁设计师们只好在桥梁的关键处引爆炸药,他们在哺育出这座大桥仅仅三个月后,就亲手埋葬了它。


我们今天已找不到梅旸春关于此的任何评论、描述、记载,更有可能的是,以他为代表中国的第一批桥梁工程师们还来不及悲伤,就被战乱冲散。他们和千千万万个普通的中国家庭一样,就此踏上了逃亡的道路,天各一方。



我们能够想象的是,在那段岁月里,梅旸春一定有过怒发冲冠的时刻,否则他不可能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在一节火车车厢里奋力工作,为打通补给线日夜演算柳江大桥的数据;他一定有过穷困潦倒的时刻,否则,他不会带着一支设计现代化大桥的团队,造缆车,干小工程,勉力维持生计;以他为代表的一批人,一定经历过许许多多至暗时刻,想过生死的问题,并在这个前提下,量度过自己的生命和事业、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建设中国人自己的长江特大桥


1948年,梅旸春怀着惆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三十余年以还国人倡建大桥之声,不绝如缕,徒以国家多事,经费无着,久未实现……抗战胜利以后,各方旧事重提……国库支绌,民生凋敝,建桥工作迄今仍无法积极进行,良可慨也。”一个落魄的桥梁工程师,历经了许多漫长的日和夜,有千百原因让他选择躺平、放下或离开,但他终于都没有那样做。


终于,他等到了新中国的成立,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再次被提上日程。1953年,武汉大桥工程局成立,梅旸春担任副总工程师。中华民族第一次在客观条件,在技术、人才以及全民建设国家的激情上,具备了建设长江大桥的条件。1957年,经过22个月的艰苦奋斗,“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958年,中央政府决定修建南京长江大桥,该桥成为中国第一座应用国产材料、完全国人设计、自行施工的长江特大桥。同时,武汉大桥工程局更名为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周恩来总理代表国务院任命梅旸春为总工程师。此时的梅旸春已经59岁了。相比武汉桥,南京长江大桥的难度更大,而梅旸春的身体也相比建造武汉桥时更不如前,但他毅然接受了任命。梅旸春带领大家举行了从桥梁上部到下部、从结构到技术的一系列研讨会,确定了正式的建桥原则、桥梁方案、设计和建设队伍。守在工地数年,不分昼夜地主持工作、化解各种棘手的问题,他一直是南京长江大桥的主心骨。



命运的玩笑:“为什么不让我建完大桥!”


1961年秋冬之际,就在即将召开全国桥梁会议的当天中午,梅旸春在就餐时忽然控制不住拿筷子的手,接着径直出溜到了餐桌底下。他原本还想着只要休息一下,就能继续参会,再进一步讨论南京长江大桥的问题。不料,从此就再没能站立起来。


此时的梅旸春,可能已经预见到命运的玩笑。他年少时便意气风发,一路成为优秀的桥梁工程师,却没有赶上造桥的好时机。捱到和平年代,新中国圆了他的建桥梦,他不辱使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然而他的身体却无法支持他亲眼得见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了。天不能遂人愿。



1962年早春,梅花盛放,梅旸春竟又能从病榻上坐起来了。趁他病情有起色,组织决定让长期在大桥现场主持工作的梅旸春回北京休养。行前,梅旸春提出再去南京岸码头望一眼他未竟的事业。当晚,梅旸春老泪纵横,对妻子说:“老天爷为什么这样恶呀,不让我建完大桥!”5月12日,梅旸春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始终没来得及赶上回北京的列车,后来也没有安葬在家乡故地。他死在了长江边。灵魂可能也留在了那里。


六年后,南京长大桥正式通车。它的建成,刷新了世界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桥”的纪录,震动中外。


在苦难中挺直脊梁 清华学子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今天,孩子们在语文课本上读到的南京长江大桥,已经是一个祥和的、令人骄傲的故事。以及,在共和国飞速成长的几十年里,已有超过一百座长江大桥横跨长江,贯通南北。今人已对此习以为常。但诸君勿忘,在民族承受最深重的苦难时,在百废待兴筚路蓝缕时,是那样一群人,挺直脊梁,几乎是沉默着,捱过那样的日日夜夜。


梅旸春逝世六十年后,2022年,梅旸春的家人将他的全部资料都捐献给了清华大学档案馆。其中,有一份朴素的证书格外珍贵,那是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团队获得第一届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证书。因为梅旸春为工程所做的突出贡献,他的名字赫然列在团队之首。



今天

这份证书静静地躺在档案馆

展示在清华大学的殿堂

它的珍贵之处还在于

它让我们记得

梅旸春从这里走过

一代共和国的建设者从这里走过





出品 | 清华校友总会

总策划 | 史宗恺

总监制 | 唐杰 董吉男

监制 | 关悦 钱箐旎 洛文

资源统筹 | 陈淑玲

制片 | 李萌

总导演 | 夏敏

本集导演 | 张世杰

制片 | 韩炳钧

文 | 张世杰

图文编辑 | 谢琼

责编 | 黄婧 洛文

鸣谢 | 兰春 1982级建筑系校友

梅旸春家人

清华大学校史馆

清华大学档案馆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