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个“清华园”里,收获“战士”学位
我是刘婷,2010年入读清华大学外文系。2012年12月,正在读大三的我应征入伍,成为导弹方阵里的光荣一员。两年后退出现役,返回学校继续读书。严格意义上讲,今年并不是我本科毕业10周年,而是退伍10周年。
从大学到军营,从学生到士兵,在军营这座“清华园”里,我汲取着课堂上不曾学到的知识,更加理解了责任与使命,读懂了忠诚与奉献,学会了守护与担当,培养了坚毅与果敢。2014年,我没有如期拿到“学士”学位,却收获了一个“战士”学位。
2012年12月,刘婷入伍后第一次献血
报名参军——
“去哪儿都行,干啥都行!”
参军的过程,一波三折、充满艰辛,最终的结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日语专业赵蓉老师在一门课上偶然提到,人文学院曾有两名师兄于2010年入伍。那时我刚刚在日本交换归来,第一次得知原来在校大学生也可以参军!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参军的念头一经点燃,就再也无法熄灭。我火速从校园里张贴的征兵海报上找到了武装部吕冀蜀老师的联系方式,第一时间填表报名。然而,2012年是实行网络报名的第一年,对年龄有严格的限制,超龄几个月的我怎么也报不上名。那时我几乎每天都跑一趟武装部,请吕老师帮忙想办法。至今我还记得自己对吕老师立下的保证——“让我去哪儿都行,干啥都行!只要能让我当兵”。
2013年10月,刘婷参加训练时,在指挥车辆
可能正是这种坚定与执着感动了老师们。在学院、武装部的积极协调下,我总算取得了体检资格。后来又经过漫长而令人煎熬的等待,终于在新兵起运前几天收到来自武装部的好消息。
时至今日,每每回忆起当初的场景,我都十分激动。我去当兵的决定让日0班的同学很震惊,当时他们大部分都还在日本交换学习。临行前,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我的辅导员王斌范师兄,亲手将我大一刚入学时手写的入党申请书的复印件交给了我。带着老师同学的祝福和期待,我踏上了从军之路。
初入军营——
“凡事只能往前冲,决不能往后退!”
正因为报名的过程充满波折,入伍后我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初入军营,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我并没有觉得落差很大,也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2014年5月,刘婷与战友参加野外训练(中间为刘婷)
每天都在整内务、搞卫生,不停地走队列、背规程,时间被规划到分秒,甚至言行都受到限制……然而这些旁人觉得异常枯燥的事情,我都乐在其中。既然选择,就要脚踏实地,不能轻易放弃。
还记得刚入伍半年,旅宣传科科长找我“约稿”,想让我谈谈到部队后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然后又是怎样通过努力“克服”的,达到先抑后扬的宣传效果。没想到我的回答是“没有不适应,非常喜欢”,就这样约稿“失败”了。
和所有名校士兵一样,最初,大学生的身份、“清华”的光环总让我们在军营里显得另类。记得入伍前,社科学院的万一师兄曾叮嘱我,“清华的学生凡事只能往前冲,决不能往后退”,当时我还不太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每年有十来个清华学生入伍,分散到几百万人的部队里,我们就是基层官兵认识清华的窗口,常常会觉得“压力山大”。我们同一年入伍的战友绝大多数都是大学生,都不喜欢别人拿“大学生”身份说事儿,反倒是抓住一切机会申请参加各项训练、演习任务。
2014年6月,刘婷参加男女兵对抗训练
新兵第一年,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挑战。在外人看来,这些本不该是这个年龄学生所会经历与承受的,我们却乐在其中,并在其中有所收获,“部队的一切自己都能接受,只因为热爱。”
收获成长——
“不怕苦、不怕累,只怕闲”
在部队里,我所在的连队是男女混编连。但男兵女兵的待遇却大不相同。曾经,百公里徒步拉练,女兵要留守;野外驻训,女兵也无缘。对我们这些中断两年学业来到部队的大学生士兵来说,“养尊处优”“轻松过关”绝不是我们的期待。
2014年8月,刘婷为准备参加考试的战友辅导功课(左一为刘婷)
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在征求了战友们的意见之后,我们主动向连长、营长、参谋长请示。三番五次的请求下,部队首长终于答应了我们全程参与,而这一走就是四个“百公里”。因为那次任务的出色完成,再加上全年保障工作成绩突出,女兵排收获了历史上第一个集体三等功。这样的“请缨出战”后来还发生了许多次,写过“请战书”,“围追堵截”过各级领导……
对火箭军来说,实兵实装训练机会难得。为了能进场训练,我和战友们将各类设备操作的规程教范烂熟于心,我们重新编写、完善了六套装备的操作规程。旅队女兵第一次走进野外训练场,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战车和战位,我也成为旅队历史上首位参与实装训练的女兵指挥员。
2014年9月,刘婷带领女兵战友进行精气神训练(左一为刘婷)
由于驻训地环境差、任务险,开始的时候,紧急出动、转进训练等科目不要求女兵参加。然而,我们的决心与勇气再一次打动了部队首长,后续的任务中,女兵全员全科目全训,与男兵无任何差别。
无论野外生存条件多么恶劣、训练多么艰苦,我的战友和我带的兵,这些年轻的姑娘们,没有一人因生理原因或伤病缺席过一次训练、打过一次报告。半夜里在几座孤坟旁,守着电台和装备执勤,帐篷里常有蛇虫出没,没有人说过怕;十几个女兵20分钟搭起一座容纳整个营的餐厅帐篷,没有人喊过累;穿着笨重闷热的防护服训练几个小时,衣服拧得出汗水来,训练间隙倒在黄土坡上就睡着,没有人叫过苦……
2014年10月,刘婷军队政工网编辑稿件
我在部队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政工网的特约撰稿人。白天带新兵,晚上加班写稿子,经常因为思考某篇稿件而彻夜难眠,也曾因为一次次加班错过和战友们的聚会、休息。
过勇老师到部队看望我的时候说,清华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只怕闲”。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告别军旅
——把这身军装穿出了“兵味儿”
军营里有常常出现的新挑战,也有现实与想象的落差。但当兵两年,这份“喜欢”越积越厚,越积越重。
八一军徽,丛林迷彩,导弹兵臂章、领花、肩章加一双作战靴,这在我眼中是“军人最美的装扮”。记得初入军营,营长对着还是新兵的我说,“这衣服穿在你们身上怎么这么奇怪呢?”我们用两年时间把这身军装穿出了“兵味儿”。
那两年,我扎根在土壤里。基层部队条件极其艰苦,但我内心却无比充盈,非常有获得感、荣誉感。从我下决心去到现在没有一刻后悔,因为这完全是听从自己内心做出的选择。自己选的路,哪怕荆棘丛生,一路走来都会异常坚定。
那两年,我成长在军营里。列兵军衔的时候就开始当班长带兵,当教练员、指挥员,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被评为“优秀士兵”……这些都比不过老班长们的一个评价——“这个清华的女兵不错,这个班长不错。”相比于那些有形的收获,忠诚、勇敢、担当、战友情……部队赋予我的这些精神上的力量,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让我永远珍视。
临近退伍,连队的一次聚餐上,一个军龄十几年的老班长突然和我说他非常后悔:原来新兵刚下连的时候,营里要把我分到他所在的专业,让他当师傅来带我,但是被他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hold不住一个清华的学生,不想收,但是后来他后悔了。我第一次听说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当时就热泪盈眶。
2015年10月,退伍后作为国防生辅导员带队前往美国西点军校访问交流(右一为刘婷)
退伍返校后,我到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办公室担任辅导员,带着清华园里的国防生们组织活动、开展训练。先后两次带领清华国防生远赴大洋彼岸的西点军校交流,继续和清华国防人并肩战斗。在部队从军两年,我收获着人生最宝贵的磨砺和成长,享受着奋斗的快乐和吃苦的幸福。致敬我人生中的两个“清华园”!
2022年11月,刘婷因工作在参观珠海航展时的照片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
校友总会特别策划
“向祖国报告”系列报道。
时代洪流中,
清华人在各自岗位上笃行奋斗,
始终与祖国同向同行。
行动是最好的表白。
向祖国报告,
清华人准备好了!
欢迎订阅
《清华校友通讯》订阅办法
【订阅价格】中国:内地80元/年、200元/3年,港澳台160港币/年;国外:40美元/年
【线上订阅】“清华人”小程序认证校友可通过【校友服务—期刊订阅】线上订阅(特别推荐);您也可以登陆清华校友总会官网(www.tsinghua.org.cn)→媒体平台→我要订阅,查看更多线下订阅方式详情。
【邮局汇款】收款人:清华校友总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100084)
【现场订阅】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街道中关村东路1号院紫清大厦6层,发行电话:010-6278223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