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业余爱好改变一生:清华理工男的红楼“梦”

清华校友总会 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 2024-05-07
传承清华精神  服务校友成长

37年前

一位工程师查阅了50多份资料

写下了6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并默背于心

在几十万选手中脱颖而出

夺得中央电视台和香港亚洲电视台共同举办的

“北京-香港《红楼梦》知识竞赛冠军

他成为一时的新闻人物

 

他就是清华大学1964级精密仪器系的校友邱木根

 37年后,已退休的他在接受清华校友总会采访时感慨:

《红楼梦》改变了我的人生





1964年,大一时的邱木根


十二岁时,从事诗歌创作的大哥让邱木根读《红楼梦》。他被书里优美的词句深深吸引,从此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1964年秋天,17岁的邱木根考入清华精仪系精密仪器专业。来到清华后,他惊叹于图书馆内收藏的大量《红楼梦》相关的资料与书籍。兼顾好学业的同时,他常趁着课余时间钻研《红楼梦》。除了阅读不同版本的原著,他还广泛涉猎了红学、曹学、版本学、探佚学等红学著作。通过《红楼梦》,他在图书馆的一方角落里触到了红学知识的广阔天地。


满怀理想 清华大学毕业时的邱木根


1970年邱木根毕业分配到铁道部北京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厂,先后担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车间副主任。邱木根在清华学的是精密仪器专业,在工厂面对的却是火车头配件庞然大物。他说:“虽然一大一小,但是技术含量相同,背后运转的道理相同,在清华里学到的东西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发挥。”


担任车间副主任期间,他既管生产也管技术,面对车间里五百多位工人、一千多种产品、一万多道工序,年复一日的生产流程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


由于工厂地处燕山脚下,环境比较闭塞,文体活动也不多,邱木根便在阅读中找到了爱好和精神的寄托。“我有个习惯,每天睡觉前,总要看几页书。几十年来,一部《红楼梦》总放在枕边。”


凡碰到书店,他总要进去看有没有研究《红楼梦》的最新书籍和资料;凡拿起报刊,他总要看一看有没有研究《红楼梦》的文章。他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诗词等归纳整理,甚至把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路线都勾画成了草图。


1987年,随着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热播,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红楼热”。那一年的10月3日,中央电视台和香港亚洲电视台共同举办“北京-香港《红楼梦》知识竞赛”决赛。得知竞赛消息的他,在工作之余,马上开启了准备。


1987年9月26日,邱木根参加中央电视台“北京—香港《红楼梦》知识竞赛”预赛直播现场


重读原著是基础,在这基础上,邱木根查阅了50多份资料,写下了6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并默背于心。整个选拔赛历时100多天,先是全国海选公开答卷,再是线下闭卷考试、面试……他过关斩将,从30万海选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他所在的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厂轰动了,人们把这一喜讯作为工厂头号新闻传播。谈到这次比赛,邱木根感慨说:“一个人要想干成一件事,就必须把心扑进去,要入迷才行!”


比赛完毕后与一等奖奖品15寸雕漆盘《双玉读曲》合影
该雕漆盘由北京雕漆厂高级工艺大师历时7个月完成


邱木根在接受校友总会采访时展示珍藏多年的笔记


《红楼梦》知识竞赛夺冠后,邱木根调入铁道部党校,1988年至2007年在铁道部党校任讲师、高级工程师、副校长。他在校内外举办了近百场《红楼梦》讲座,从作者曹雪芹的身世讲到《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从金陵十二钗贵族妇女悲剧史讲到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从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讲到贾宝玉、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从《红楼梦》的现实意义讲到《红楼梦》版本和红学……无数人因为他的讲座走进了《红楼梦》,爱上《红楼梦》。


他还从这部书里领悟到管理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工作岗位上,他专门开设了“《红楼梦》与管理”的课程,从王熙风、贾探春、薛宝钗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到贾府各式人物相对于现代职场的行为方式,古今相比,书内书外相联,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获得各方好评。


2007年退休后,他将阅读研究《红楼梦》作为退休生活的重要部分,从书中人物的故事去回顾当年的人生经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随着对《红楼梦》理解的深刻,他慢慢跳出了只限于《红楼梦》的文学欣赏,将《红楼梦》当作人生哲理书来读。


邱木根接受清华校友总会采访


邱木根在接受采访时再次提起37年前的那次知识竞赛,他感慨:“《红楼梦》是我人生的一个知己。参加比赛在当时是业余的,不是自己的专业,但一个人的业余爱好,最后却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在时间的长河中,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年过半百也好,80+、90+也罢,人生的真谛在于如何活出自我,活出精彩。斜杠,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对多元生活态度的赞美。当生活情趣与爱好特长交织,当岁月和经历沉淀为智慧,我们发现,热爱生活的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斜杠+年华”。


在这个系列中,我们会看到那些拥有广泛兴趣,不惧岁月流逝的清华人。他们或许是曾经的工作能手,现在的艺术大师;或许是过去的科研精英,如今的健身达人;又或许是那个年龄渐长,但仍步履不停、热衷分享的行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斜杠”的内涵,向我们展现着跨越年龄的无限可能。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