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紫”遇上“浪花白”,我人生最绚烂的色彩
周长海
2003年3月我奉调武汉海军工程大学(简称“海工大”),担任训练部长(教育长),负责大学日常教学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我在此岗位工作了7年,也是与母校联系最多的一段时光。在海工大的这些年,我帮助一批批军校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军人,目送他们身着白色戎装,汇入浩瀚大海,保卫祖国的万里海疆。这一抹“浪花白”与美丽的“清华紫”共同构成了我的人生底色。当年清华大学帮助海工大提高办学水平的情景,总是让我难以忘怀。
海工大与清华渊源颇深。建国初期的1950年,清华大学就选派了4名教师和10名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到海工大前身大连海校工作和学习;1974、1975年前后,又有16名清华毕业生到海工大任教。据统计,至今已有60多位清华学子来海工大工作,他们理论扎实、业务精湛,大多都成长为海工大基础课以及重要学科专业的带头人,为海工大的创建发展、为人民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其中有曾任学院副院长的陈绍炘(1950届电机),罗云少将(1950届机械),电工系原主任张盖凡(1951届电机),核科学技术学院的张大发教授(1972级工物),全国模范教师、全军优秀教师、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少昌(1979级自动化),图书馆馆长赵建新(1978级力学)等;中国工程院院士、舰艇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八一勋章获得者马伟明少将(1993级博,电机),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获得者、船舶与动力学院院长张晓锋少将(1993级博,电机),都是张盖凡学长在海工大培养成长起来的杰出人才。
2004年,陈希书记(左4)访问海军工程大学,左2为周长海
2004年下半年,海工大接受了迎接海军总部组织的“全军院校教学评价”的重大任务,“迎评”的相关准备工作需要于2007年之前做好,时间紧、要求高,我倍感压力。我仔细研读“全军院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发现总计52个评价点中有43个都与本科教学质量直接关联。我还查阅了地方高等院校教学评估的情况,发现清华参加了当年的教学评估工作,综合成绩位于全国高校前茅,我马上产生了去清华学习的念头。之后不久,海工大校领导率队去清华取经,母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召开了座谈会,海工大有关人员还与清华教务处等进行了对口学习。我所接触的母校有关负责同志,都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毫无保留地给我们传经送宝,令我终生难忘。
清华大学本科教学水平之高蜚声海内外。我们提出了选派大学二年级优秀本科生去清华学习的请求,目的是通过他们在清华后两年学习的效果,一方面来检验我校本科教学质量状况,倒逼我们查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评价做好扎实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让军校学子们有机会受到清华大学良好育人环境的熏陶,在未来建功部队基层的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清华为此做了大量的组织保障工作,最后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新形势下两校人员往来更加密切,交流逐步走向深入。根据两校委托培养协议,2004年以来,海工大先后从全校大二学员中遴选了5名优秀生,到清华完成后两年的本科课程;从新入学硕士研究生中遴选出7名优秀学员,赴清华深造。这12名学员分别攻读完成本科、硕士学位,其中学员张永发还取得了博士学位,现在担任海军工程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某教研室主任,是单位教学科研的重要骨干。
2005年以来,清华大学先后有6名国防定向生毕业后来海工大工作。这些优秀学子来到我校后,不但经受住了学校组织的队列、体能,以及具有海军特色的野营拉练、水上科目等高强度入伍训练,又分别在海工大、清华攻读硕士学位,他们很快融入了军校大家庭,成为海工大教学科研队伍里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随着合作办学深入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也很活跃,且层次高。清华的李衍达、王大中、杨卫等院士,陈希书记、顾秉林校长等知名专家学者,都专程来我校做过学术报告,在师生中引发热烈的反响。
海工大船舶与动力学院院长张晓锋,2008年曾受邀给清华在读的全体国防定向生做了题为“清华学子投身海军建设事业的呼唤”的报告。他详细介绍了国家海洋的安全形势,高新科技进步对海军装备建设的推动,及部分清华学子投身海军建设的感人事迹,他的演讲受到同学们的高度赞扬。
2007年12月,时任《清华校友通讯》的主编孙哲、老主编钱锡康等,来海军工程大学采访。在武汉期间,召开了三次校友座谈会:与海工大初建时期来工作的陈绍炘、郭日修(1947教,1950年调海工大任教)等十几位老校友座谈;与部分年轻校友及国防定向生座谈;与联合培养的本科生座谈。他们还重点采访了当年在海工大不同岗位上任职且成绩突出的部分中青年校友。
2003年9月,我陪同我校郭立峰校长、马伟明院士访问了清华大学,顾秉林校长、陈希书记亲切会见了我们,双方进行了深入细致、富有成效的交流。这次会谈使两校的合作育人有了良好的开端。2004年上半年,陈希书记出席了在武汉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后,专程访问海工大,参观了校园和教学科研设施,并与我校领导、专家教授进行了座谈交流。母校领导贺美英、庄丽君等也曾访问海工大,对学校工作给与热情指导。还有清华两任党办主任白永毅、王岩,他们是帮助海工提高办学水平、组织两校交流最主要的牵头人。
2007年2月26日,在北京海军京海大厦举行了“清华大学与海军工程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出席仪式的时任领导包括校长顾秉林院士、原校长王大中院士,副校长康克军、陈旭,党委副书记史宗恺等。海军方面的领导有海军副司令丁一平中将,海军副参谋长尹长志少将,海军工程大学校长郭立峰少将、政委余献义少将等。
在返回武汉的路上,我思绪万千,经过几年的协调,顺利完成了两校合作协议的签订,作为一名清华学子,同时又以海工大一名领导的身份在中间穿针引线,内心感到特别激动和自豪。
2009年11月,顾秉林校长(左5)一行出席海工大建校60周年活动
2009年11月22日是海工大建校60周年,顾秉林校长、史宗恺副书记等受邀出席了庆祝大会,并在会上宣读了清华发来的贺信,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上将与顾校长一行进行了亲切的会谈。顾校长还为全体军校学员作了热情洋溢的专题报告。
寒来暑往,岁月不居,2010年我从岗位上退休了。回望履职海工大的这几年,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参加完成了“海军综合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重点课题研究,获得了总部颁发的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同时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另外还获得过海军级“教育理论创新”一等奖一项;特别是2007年11月海军工程大学参加总部组织的教学评价,荣获了“全军优秀院校”的称号。我深知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组织上一贯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与清华母校的教导和帮助分不开的。
在我的军旅生涯中,水木清华那古朴典雅的校园、德高望重的恩师和伏案苦读的莘莘学子的影像,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不断激励和鞭策着我,使我由一名普通清华学子成长为一名共和国的海军将军。如今我们1970级的同学都迈入了古稀之年。往事虽然慢慢淡去,但美丽的清华园深深定格在我们脑海中。
人物简介
周长海,海军少将,1970年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1974年4月毕业后分配至青岛海军潜艇一支队作训科任参谋,1979年11月调北京海军司令部工作,2003年3月任武汉海军工程大学训练部部长、教授,2010年退休。曾多次获上级颁发的教学成果奖,荣立三等功一次。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
校友总会特别策划
“向祖国报告”系列报道。
时代洪流中,
清华人在各自岗位上笃行奋斗,
始终与祖国同向同行。
行动是最好的表白。
向祖国报告,
清华人准备好了!
欢迎订阅
《清华校友通讯》订阅办法
【订阅价格】中国:内地80元/年、200元/3年,港澳台160港币/年;国外:40美元/年
【线上订阅】“清华人”小程序认证校友可通过【校友服务—期刊订阅】线上订阅(特别推荐);您也可以登陆清华校友总会官网(www.tsinghua.org.cn)→媒体平台→我要订阅,查看更多线下订阅方式详情。
【邮局汇款】收款人:清华校友总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100084)
【现场订阅】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街道中关村东路1号院紫清大厦6层,发行电话:010-6278223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