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村来了个年轻人

石丽玲 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
2024-08-26


马克思在17岁时写下《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其中写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2022年,我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2023年,怀着对基层的憧憬,我作为红河州委政法委驻村干部来到了云南省红河县垤玛村委会。在这之前,我从事过海外高薪职业,也曾自主创业,但内心深处总觉得此种所谓的“职业成功”过于狭隘,经常使我迷茫。在清华学习的几年,看着许多前辈放弃高薪岗位,无怨无悔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变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的清华寄语逐渐在我脑海深深扎根,也愈发向往在基层这个大舞台去绽放青春岁月。


当汽车从蒙自一路朝着目的地行驶时,两边的风景也不停变换。穿过繁华的城市,地势险峻的山脉赫然出现,正当我陶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沟壑纵横的高山河谷又突然映入眼帘,那傲然的雄姿似乎要将我吞没。好不容易车子开始在平整的坝子上疾驰,道路又迅速变得狭窄蜿蜒,只容得下一辆车缓慢行进。望着两旁郁郁葱葱的森林与自己擦肩而过,5个多小时的车程让身体再也承受不住,我开始呕吐昏沉,也第一次对驻村产生了不安的情绪。


红河县垤玛村


刚到村里的前几天,由于水土不服,我身上起了大面积红疹。同事们的过分客气,又让我一时感到难以融入,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甚至让我质疑起自己的选择……


某天傍晚散步时,我看到几个小朋友正光着脚在球场上打篮球。为了排遣心中的郁结,我主动加入他们,一起打了场球,结束后又请他们喝奶茶吃烧烤,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晚上。这一幕刚好被村监督主任看到,他告诉我,当地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这些小孩几乎都是留守儿童,家长不在身边,他们其实很需要陪伴。监督主任的话让我开始思考,自己作为清华人,或许能够利用自身优势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以教育为突破口去打开当下被动的工作局面。


第二天我就主动向村干部请教垤玛的过去与现在,了解了垤玛是如何在十年间由一个著名的“乞讨乡”发展为现在的模范乡镇。最后,我专门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能否开展暑期支教活动咨询了他们的意见。


初步达到一致后,我联系了清华大学的暖爱支教社团,向同学们介绍了当地的情况。我们在课程设计、经费支持和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沟通,最终形成的方案得到了村委会和乡政府的同意。为了让支教活动更加丰满,我又联系了清华大学云南校友会,邀请校友们与支教老师共同完成一次助学之旅。


在学校和云南校友会的支持下,支教老师和校友代表从不同地方辗转来到垤玛。他们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素质拓展课程,还给同学们带来了物资捐赠和资金支持。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感慨,这次支教活动不仅让小朋友开拓了视野,更有意义的是让这群边远山区的孩子真正接触、真正感知到了最真实的清华精神。


左图:孩子们的非遗课成果展示;右图:孩子们的作品


整个支教活动中,村委会同事和我之间的冰块逐渐消融,他们开展工作开始叫上我,走在路上家长也会主动和我打招呼,在村里的工作和生活逐渐变得通畅顺利起来。


驻村工作是重复又繁琐的。比如收缴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不仅要利用各类宣传手段鼓励村民们主动缴纳,而且为了不漏一户,还必须进村入户进行讲解。为此我主动申请加入村民微信群,及时向群里转发两险缴纳的相关公众号和小视频。为方便不识字的村民,我在群里安排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哈尼语的翻译。为了尽可能让所有村民都按时缴纳两险,享受政策福利,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我一次又一次地在晚上进村入户,一户挨一户地上门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也完成了对监测户的逐一走访和排查,为每一个困难群众量身定做了帮扶清单。记得有天走访结束时村组长对我说:“小石刚进村的时候狗会不停叫,现在进村狗都乖乖的,连狗都把你当自己人了。”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却温暖了我好几个日夜。   


石丽玲(左)做入户调查


驻村工作是刺激却又惊喜的。在村里工作,少不了上高山进密林。有次为了核实图斑,我和同事不得不去山上拍照,坐在他摩托车后座,我们沿着凹凸不平的土路一路颠簸,我开玩笑说这可比越野卡丁车还刺激。


摩托车进入不足0.5米宽的小路,看着另一侧近在咫尺的陡崖,我紧张地建议同事步行前进。同事安慰我,步行的话需要至少一个小时,大山里的他们早就练就了在狭路间穿梭自如的车技,让我不用担心。我只好心一横,紧紧抓住他的肩膀,一路任凭树枝不时地掀翻我的帽子。


到了目的地,我们开始沿着软件给的轮廓核实打卡,可是软件给的是二维平面图,地图上两个点之间有可能就是坡度80多度的悬崖。而且由于耕地常年撂荒,生长出了盖过人的杂草。我们一边爬坡一边除草,不时还能遇到一些没有见过的小蘑菇和小虫子。


回去的路上,同事向我介绍了稻田里的田螺,生活在水里的“壁虎”、可以解乏的歪枣,他问我为什么好好的城里不呆,要到村里来受苦?我笑了笑没有回答,看着周围的大山和山底下劳作的两个老人,心里想的却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怎么能算是吃苦呢?”


驻村工作是苦涩又有温意的。驻村将近一年,我对当地的了解越来越深,特别是有几户家庭总是让我放心不下。他们当中有因家庭变故而变得内向的初中生,有从小就无父无母的孤儿,还有老年丧子没有收入的老人,尽管政府已经给予了很多帮扶,可每次坐在他们家中,还是能感受到一些隐秘的悲伤。


石丽玲和孩子们


我将遇到的情况向朋友诉说,没想到无意的沟通却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他们表示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这些家庭。在大家的帮助协调下,有几位初中生打消了辍学的念头,有几户家庭得到了工作的机会。在朋友们的建议下,我将更多的驻村动态发表在朋友圈,联系渠道推销当地茶叶和焖锅酒,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边远地区的乡村。越来越多的人向我采购农产品并询问是否可以捐赠物资,有校友送来铅笔,有同学送来笔记本,有朋友送来体育用品,还有爱心人士进行长期资助。在这样的正向反馈中,我也深刻领悟到为别人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完美的真谛。    


去年寒假,在家长和小朋友们的期待中,我又与学校联系开展了第二期清华大学“筑梦垤玛”支教活动,还得到了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的支持。后来基金会的李海飚老师和我说,她在邀请当地高中生制作非遗教材的时候,对方问了一句:“你们是不是村委会的小石老师带进来的?”李老师笑称,从简单的一句话就能看出当地村民对小石老师的认可。后来我看到了那几个高中生的照片,其实我并没有接触过他们,但他们对我的信任和认同,给我带来了久久的感动和震撼。


开学季,同学们收到了捐赠的书包


左图:支教课上的孩子们;右图:孩子对支教老师的留言


在支教活动结束后,我的同门师姐向我介绍了一位专门做支村支教工作的北大师兄。在看到我们做的事情后,他非常乐意组织力量到垤玛开展相关活动,我们的队伍更壮大了。我不得不感慨,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但如果持续坚持,前行的路上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伙伴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筑梦垤玛”第二期活动纪实


驻村将近一年,我仍旧会水土不服,皮肤仍旧间歇性过敏,但随着一件件工作的落实,一声声小石老师的呼喊,我再也没有了刚来时的彷徨。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

校友总会特别策划

“向祖国报告”系列报道。


时代洪流中,

清华人在各自岗位上笃行奋斗,

始终与祖国同向同行。


行动是最好的表白。

向祖国报告,

清华人准备好了!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