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书单:2019金奖书单分享
晒书单
2019,我读过的真书
金奖作品
作者简介
hiii我是skj,好像很久没写过自我介绍了orzz
生于1112(孙中山和华罗庚老先生的生日),长于广州,聚清园六年(moyu)选手,飞絮文学社的现任负责人之一(另外一个在另一篇书单推送里)和未央的打杂的QAQ
我喜欢看书看电影写小说听歌打辩论和大海以及天空,非常非常喜欢!
看的书很杂,最喜欢的书基本都在这个书单里啦,平时没书看的时候会顺着诺贝尔文学奖书系往下看,大家也可以试试这个好办法!
因为有文学电影音乐(绘画)一家亲的想法,所以也花了很多时间在听歌看电影上,假如你喜欢小糊团/Glass animals/打雷姐/抑郁草莓以及亲亲亲爱的the strokes我们就是永不分离的好朋友了(握手),我是一个从英摇到emo到唱诗班都很上头的人,正如汪老先生所说,人生还是各种滋味都尝一点好!绘画了解得暂时不多,但是蒙克给了我很多灵感。电影则仍旧坚持首推《海边的曼彻斯特》和《纳什维尔》,好的歌词和台词我认为也是文学的一种形式。
至于文学对我的意义,我认为它是我接受、理解和记录生活的工具。我在了解文字的时候也在逐步了解我自己和世界,假如我还在努力生活一天,那么我一定不会放弃阅读和写作,或者反过来说更恰当:假如我还在阅读和写作一天,我就不会放弃生活。
2022届高中6班 孙可嘉
晴天、雨天和雾霾让我想起的事物
前言
这份书单以一种蛮特别的方式分类,一部分是灵光一现,一部分是因为我发现我喜欢的书籍太过相似又太过迥然不同,按常规方法分类竟然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在回忆中,我意识到关于书本身的内容的记忆和阅读它的环境不可分离,尽管后者未必真实,却或多或少地反映着纸上的文字和我沟通的方式。
于是我想,可不可以借由这些书让我想起的天气作为分类的标准?诚然如菲茨杰拉德所说(这也是三年前我面试飞絮文学社时对于“文学的意义是什么”的回答):“文学的意义在于,让你意识到你的情感和思考不是孤独的”,我也诚恳地希望这份书单推荐能够在你——此刻的读者、我自己——作为推荐者和作为这些书的读者以及作者三者之间碰撞出奇妙的光泽和共鸣的感触。
壹 · 晴天
《喧哗与骚动》
威廉·福克纳
索书号:I712.457/F75
这本书让我想起三个夏天——阅读它时广州的八月、书中的1928年的酷暑以及我自己去查尔斯河畔目睹的明晃晃的、太阳暴晒下的河水和天空。加缪说“梅尔维尔之后,还没有一个美国作家像福克纳一样写到受苦”。
《喧哗与骚动》中的痛苦是从约克纳帕塔法的土地里生长出来,吸吮着查尔斯河的河水渗透进字里行间的,他意识流的写作方式,缺乏标点的断句和停顿,跳脱的视角和凌厉的比喻塑造了一双眼睛,这双眼睛看到无比煎熬的生活。
“喧哗与骚动”取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原句是“生活就像愚人讲的故事,满是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尽管《喧哗与骚动》的确有以疯子和愚人的角度展开独特的叙事并以此闻名,但福克纳所呈现的躁动不安的情感和《麦克白》中古典严谨、伴以诗行的悲剧仍是大相径庭的。它不是可以被画下来的暴风雪,或是“物哀”般的纤细,而是你直视没有云的惨白天空时,睁不开眼睛的痛觉。
《喧哗与骚动》可以牵涉到许多更深的母题,从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福克纳笔下大多数小说的发生地)到道德伦理,再到上世纪初式微的家族和种族间的泾渭之分,这就是查尔斯河上的反光,和水下的暗流。
威廉·福克纳作品推荐:
《押沙龙,押沙龙!》,
索书号:I712.457/F75
《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集》,
索书号:I712.45/F75
以上图书采购中,敬请期待。
《八月的星期天》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索书号:I565.457/M86
英文版的《八月的星期天》叫 Sundays in August(知识水平不允许我读法文原版),足以说明作者意指的不是一个八月的星期天而是许多个,但实际上在莫迪亚诺笔下,在“我”茫然地向过去望去的目光中,它们之间重合在一起,已经分辨不出明显的不同。
在授予莫迪亚诺诺贝尔文学奖时,颁奖词说他捕捉了“转瞬即逝的、几乎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这确实是他写作的母题,他笔下的不同作品,从《暗店街》到《环城大道》,从《星形广场》到《狗样的春天》,可以作为不同的碎片拼凑起同样流动的朦胧的巴黎,海明威曾将巴黎形容为“流动的盛宴”,但莫迪亚诺的流动又和它不同,在阳光下,所有的生活和感情不过是一缕蒸汽,而所有的回忆、所有的线索,从文字到相片都无从追寻,只留下长长的空镜。
在这些交错纠缠又彼此重复的故事之间,《八月的星期天》无疑是极其浑然天成和流畅自由的,整个故事简单得如同一声叹息,叙事和行文也自如如呼吸,无论在故事中,还是文字里,都有着大段大段的空白,但它们——因为生命的短促和局限无从填补的这一切——正是最为绝妙的动人之处。
当我们阅读莫迪亚诺时,很难觉得不是在阅读自己的生命本身,角色的无力就是我们的无力,而角色的虚无就是我们的虚无。在这里,我愿意引用半首博尔赫斯的诗句来描绘《八月的星期天》:“命运之神没有怜悯之心/上帝的长夜没有尽期/你的肉体只是时光,不停流逝的时光/你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作品推荐:
《星形广场》,索书号:I565.457/M86
《青春咖啡馆》,索书号:I565.457/M86
贰· 雨天
《孽子》
白先勇
索书号:I247.57/B16
在《孽子》中暴雨里的情节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是整个故事情绪的爆发点和浓墨重彩的一笔:李青在台风中找寻小弟,又刚托付了母亲的骨灰,最后淋着滂沱暴雨帮一个卖柿子讨生活的少妇稳住了手推车。这些处理非常经典,没有别出心裁的构思和出人意料之处,事实上,整本《孽子》都是如此。
丝毫不夸张地说,这本小说中的故事和对话可以在台北乃至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发生,说不定现在也正在发生着。它好比几朵浓稠的乌云,从天边飘过来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如何降雨、如何消散,但不妨碍这场暴雨的气势和惊人。
在白先勇描绘这些“青春鸟”的故事的笔触里,蕴含了极大的悲天悯人之情,这种情感从遣词造句里自然地流淌,使读者感到一种温暖的痛楚。《孽子》对人性捉摸得非常透彻,并在看透之后选择了理解——将笔尖温和地戳入苦衷,并给予诚实的书写。对于未曾见过世界另一面的读者,这本书轻轻撕开了窗纱。对于因世界有这样的另一面而失望的读者,这本书则温柔地劝他们抱持更多包容和理解。
白先勇作品推荐:
《纽约客》,索书号:I247.7/B16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索书号:I207.411/B16
《 台北人》,索书号:I247.57/B16
《远山淡影》
石黑一雄
索书号:I561.457/S56
在我读过的石黑一雄的作品里,《远山淡影》是写得最好、最感人的一本。它和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样充斥着繁复的回忆,但措辞和情感却轻盈克制。绝妙的是,在彻底理解了故事之后,回头看这些对话会轻而易举地品味出强烈的苦涩。
《远山淡影》是以一场冷雨中的离别结尾的,而这个雨中的故事似乎永远不会停止,它有关生死,有关身份,有关自私和自欺,有关心口不一,但书中的人物似乎又只是过着最普通的生活。
很难想象有一部作品,当人物慢慢地穿过英式的田园,回忆起一次坐缆车的往事,我们会深深地为此动容。《远山淡影》的妙处在于,它不是对悲惨自矜的凝视,而是带着强烈的欲望注视永远无法抵达的平凡人生。人物的每一句对话都像是生硬的模仿——他们下棋,读报纸,聊天,抽烟,吃拉面,在炎热的山顶上散步,但始终无法摆脱战争和往事的阴影。
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林奕含写“这快乐大过了我自己”,而远山淡影写的很多时候是被往事的痛苦大过了的人,在历史车轮的倾轧下,他们越努力发掘自身的价值越发现空荡荡的地方,就像一个凑近了看一幅画最终看不出颜色的观众,在这种一次次的追寻中,我们的自我不知不觉地消散了。景子最终变成了一道伤痕,其他人物最终也应如是。《银翼杀手》里写“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而《远山淡影》里,眼泪和雨水一同凝固在空中,就像核爆炸后人在地上留下的掩藏不住的灰烬。
石黑一雄作品推荐:
《我辈孤雏》,索书号:I561.457/S56
《莫失莫忘》,索书号:I561.457/S56
《长日将尽》,索书号:I561.45/S56
叁 · 雾霾
《流动的盛宴》
欧内斯特·海明威
索书号:I712.65/H12
《流动的盛宴》是海明威关于巴黎的青年时代散文集,读起来就像雾霾的天气。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很少用形容词,抑或是他把巴黎的寒冬描写得栩栩如生。贯穿他一贯简练的文字的是一种淡淡的怅然若失的感觉,当他坦诚地谈及贫穷,谈及酗酒,在咖啡厅里点上一碟蛤蜊就开始他的写作,我们不由得想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他和生活和解的艰难尝试,或者,如他之后所写:“这个世界值得我们为之奋斗。”——这是他为之奋斗的方式。
我不认为这本书应该单独看,当你结合海明威在其他作品中透露出的近乎冷漠和坚定的形象,你会发现这本散文集超过它内容本身的含义。我基本抱着平静的心情看完了整本书,直到最后一篇“她值得更好的,这或许是这个糟糕的冬天发生的唯一一件幸运的事情。”才被深深击中,我翻回前面,发觉在巴黎冬天的锋利和坚忍下有很多矛盾。
毫无疑问,这本书的内容经过作者谨慎的选择。在开头他说“我只有离开了巴黎才能写巴黎”,在结尾他写“这本书就包含着我记忆与内心许多切下的部分,即便我的记忆已受侵蚀,而内心早已破碎。”到这里,再结合那颗子弹,我们能够意识到这本散文集除了他为之奋斗的方式外,也包含了他奋斗之后仍旧无法解决的东西,而后者就藏在他对青春时代的怀念中,抑或他的青春年华就是对此的隐喻。
海明威作品推荐:
《太阳照常升起》,索书号:I712.457/H12
《老人与海》,索书号:I712.45/H12
《岁岁年年》
川端康成
索书号:I313.457/C77
“人生怎么会空虚无常?”
这是在《岁岁年年》中提出的问题,但听起来却像是一句悲叹。行文是川端康成一贯的寡淡笔调,又着重写的是日本风景中冷峻的一面。情节和爱和死亡紧紧纠缠,却始终保持着近乎礼貌的距离。和莫迪亚诺的译者一样,川端康成的译者也保留(抑或是根据语境酌情添加)了句子中的敬辞,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
莫迪亚诺通过其他人的敬辞让我们愈发感觉透过主角的眼睛和这个世界疏离的意味,而川端以及《岁岁年年》却让我们疏离了主角本身。如同隔着晨雾,读者感觉到了主角对生活的无谓和对一切痛楚的谨慎,关于界限的反复试探,关于责任的纠结,而这一切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
这种辞让的礼貌已经成为了川端康成小说中的一种风格,在《岁岁年年》里,它则是对命运无法把握的束手束脚的拘谨感觉。这确实是他所描写的社会的缩影,但冷静克制中我们也能更清楚地看到跨越国籍和年代的、对虚无的恐惧的共性。乍看之下我们好似在欣赏另一种生活——典雅礼貌,始终温和,在道德和责任中谨慎地付出感情,但这最本质的核心仍旧是呈现出我们都共有的部分——包括悲叹和祝愿。
川端康成作品推荐:
《雪国》,索书号:I313.457/C77
《伊豆的舞女》,索书号:I313.45/C77
《睡美人》,索书号:I313.457/C77
更多精彩书单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排版:杨懿真 / 责编:林翠贤
▼ 发现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