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找“猛将”旱半夏

2015-04-10 李光展医师 汉古中医
汉古中医 李光展医师


图1 筛选刚挖出来的新鲜旱半夏


半夏被著名老中医李可称之为治病“猛将”,可治大病、重病、怪病,可惜后世医家恐惧其剽悍之性,对其进行水泡、矾浸等加工炮制,使得一员赖以救命的悍将沦为毫无作为的药渣。

我刚进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习中药时,认为它不过是化痰药中普通一员,更不知半夏长什么模样。大二时进了汉古中医馆学习,才见到半夏的真面目,也体会了生旱半夏的威力。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起初辨认药时,什么药都敢放嘴里嚼,试试味道,一直没有出现不妥。直到某天下午,偷吃了小半片旱半夏,片刻整个嘴及咽喉部开始发麻,随即咽痛,言语难出,口水哗啦哗啦的往下流,心里那是说不出的难受,幸得药房同事拿来生姜,嚼了下去,咽痛等症状才逐渐得以缓解。至此对半夏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为了寻找李老所说的真正的旱半夏,2013年立秋时节,我和梁焕彬师兄跟随陈老师、戚老师、张师叔北上河南、山西。


图2 趁机参观济水源头的济渎庙


寻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并不是你去到药材产地就可以采到药材。如果不了解药材的生长情况,没有向导带领,你会碰上一鼻子灰。没错,我们碰壁了。

2013年8月7日立秋,我们为了节省时间,出完诊之后连夜坐飞机抵达河南郑州,与张师叔会合。刚下飞机,立即感受到广东和北方气候的不同,这里已经吹起了秋风,有了凉意,心中感慨中原地带四季竟如此分明。稍作休息,我们坐着汽车一路颠簸,来到了新绛县,并与事先约好的崔叔(药材合作社社长)碰头。可惜,这一次我们来早了,半夏还绿油油,还寄养在“丈母娘”家呢。如下图3所示



图3 还长在地里的半夏


不过这一次还是有收获的,第一是我们知道了半夏长什么样子,知道新绛半夏的采收时间,第二是我们感受到崔叔的热情和真诚,这为我们接下来的合作打下了一个好基础。

2013年9月26日我们如约第二次北上。似乎好事总要多磨,见彩虹总得经历风雨。在这一次在考察夜途中,可谓是惊心动魄,一波三折。因考察药材据点多,时间紧促,我们连夜赶车,没错,汽车出了故障。汽车在高速路中抛锚了,有人会说,汽车抛锚而已,我也碰过,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是啊,可是汽车抛锚的位置也太得到老天爷厚爱了吧!恰在下坡路拐弯处!甚是恐怖,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

当时若有司机大哥开车注意力不集中,我等性命堪忧。犹记得当时已是深秋,明月皎洁,山区夜凉尤甚,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高速路上,在寒风中苦苦等了3个小时方才得到救援,一夜未眠。陈老师、戚老师倒一直保持着乐观而豪迈的心态,在等待救援期间欣赏起月色,不得不心生佩服。



图4我们等到了救援的拖车


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一次确实是到了旱半夏采收的季节。虽是北方的深秋,但天上还是不时下着阵雨。崔叔带我们至当地一家种植半夏农户家,把刚采挖回来的半夏给我们看。映入眼帘的是堆得像小山一般的新鲜半夏,仍可见有较多的半夏苗,半夏苗虽已发黄,但部分半夏苗仍是青色(如下图5所示)。心中亦存着疑惑,会不会是因为最近因为下起了雨,老百姓怕半夏烂在地里,提早进行抢收呢?而查阅资料显示当半夏叶子由绿变黄开始采收,咋一看,也是到了半夏采收的时间。

为此陈老师与我用筛网对半夏进行筛选(如题头图1所示)。发现旱半夏的个头普遍偏小,与我们心中的要求还有一些距离,个头太小达不到药用的价值,药效不足。陈老师便追问起崔叔,崔叔倒也坦诚,略显尴尬地说“半夏确实到了采收的时间,不过还不是最佳的采收时间。因为最近下了几天雨,地里湿,有些老百姓怕半夏烂在地里,就提早挖了,如果再过点时间,半夏还能长实,个头也会大一点。若是你们要大一点的半夏,可能还要等上10-15天,差不多霜降的时候。”陈老师微微一笑,说:“我们两次跑这么远来,就是为了弄到一些道地好药。两个月都等了,这十来天也是等得起。到时再让我旁边这两位学生跟着你一起收半夏吧。”

便是在这三言两语中,敲定了我的第三次的半夏之旅。

旱半夏



图5传说中的新鲜旱半夏


我们第3次半夏之旅即将展开,敬请关注下期。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