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科技日报
“从2019年入学的博士生开始,必须发一篇中文文章或论文才能毕业,哪怕在媒体或杂志上发一篇科普文章,甚至科技新闻报道都可以,但你不能没有。”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工程博士点2019年立下的这一新规,再次引发网络关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教授韩正甫说,他们做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冲动要为难学生,而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实在太差,有些学生可能英文比较好,但中文文章累赘,错别字太多,有的连写个借条都面露难色”。对于博士生,尤其是其中的理工科学生来说,习惯用外文发表研究成果,是学术交流国际化的必然。加强外语训练,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宽中文表达能力的要求。对于攻读最高学位的博士生而言,为什么会出现中文写作能力差的问题?长期脱离中文写作的环境,可能是问题形成的直接原因。很多理工科学生升入大学以后,逐步远离了中文写作训练。事实上,高校办学水平越高,对学生的外语要求也往往越高,很多核心专业课程甚至使用外文教材,教师也是使用外语授课。学生缺乏中文写作的机会,其中文表达能力自然逐步退化。近年来,很多高校纷纷开设汉语写作课,中科大光学工程博士点要求学生发表中文文章,也是加强汉语写作能力的实际举措之一。这或许是对大学教育过度外文化的纠偏,但何尝不是对基础语文教育的补课?“我赞同中科大这个博士点的做法。大学生的写作水平确实需要提高,有部分人看英文、写英文都很流畅,但回到母语上来就不知所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吉德表示。
陈吉德多次参加教育部博士论文抽检的评审工作。“从我抽查及平时接触的学生看,大学生的平均写作水平确实不高,他们的文章里经常存在语句不通顺,没有主语等情况。”陈吉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大学写作》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彭庭松曾对媒体透露,他们的调研表明,复旦、清华等高校的教授们一致认为理工科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比较弱。
陈吉德认为,这与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导向分不开。“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过于模式化,写作都是有套路的,过于知识化、考点化,生活化、应用类的写作比较少。”
部分学校已经尝试做些改变。据报道,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之前宣布,在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由该校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和历史系教授和教务处处长彭刚共同担任课程负责人。作为该校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具体举措之一,该课程计划到2020年覆盖清华所有本科生,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
“希望我们学位点的做法也能为提高学生们的中文写作能力起到一定作用。”中科大光学工程博士点负责人孙方稳表示。
仅限已注册人员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