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们是如何让民族团结之花久盛不衰?
自治区“访惠聚”活动开展已经两年多了,千千万万的干部们扑下身子,扎根基层,了解群众冷暖、基层实际情况,也通过努力,让村里的老百姓慢慢过上了好日子。这两年多,基层中涌现了不少优秀的“访惠聚”典型,那些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赞誉。由自治区“访惠聚”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最后一公里》协办的以“访惠聚”之星、第一书记风采、草根宣讲达人、精准扶贫案例、美丽乡村故事等为主要内容的“五个100”新作为展示活动启动已经推出。
今天《最后一公里》特别推出——“民族团结典型篇”,其中既有时刻不忘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访惠聚之星”,又有在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带领全村人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的第一书记。下面,就跟着公里君一起来看看,促进民族团结,他们是如何做的。
她叫古丽皮亚木·吐尼亚孜,带着对群众的真情、怀着一颗为民办事的真心她在库木格热木村“安营扎寨”,尽心尽力履行“第一书记”的使命。
激发村级班子活力
古丽皮亚木·吐尼亚孜到村任职后,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建设入手,建强村“两委”班子。入村第一天,她与村“两委”班子成员逐个谈心,了解掌握村里基本情况和干部的思想动态。利用一星期时间,带头组织村干部学习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使村干部在思想上真正“富”起来。
带领党员宣誓
在维护村“两委”班子权威的基础上,积极建言献策,帮助建村委建立了“群众代表旁听村委会”、“干群恳谈”、“双述一评”(村“两委”向乡党委述职、向村民大会述职,村民评价村委实绩)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制定了全村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思路。
在3个多月时间里,村民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委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凝聚力明显增强、党群干群部关系明显改善、群众满意率明显提。如今,群众遇到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村“两委”。
村支部书记对古丽皮亚木说:“你一个‘年轻女娃娃’刚到村里时,一些村干部私下里还不服气,没想到你还真的有两下子,把班子带出了精气神,大家都心服口服了。”
转方式,调结构,以增收促团结
“群众能不能致富,关键靠带路。”古丽皮亚木始终把发展致富当作工作中心,积极想办法、找路子。
走访入户
针对一些农户家中富余转移问题,她对拜城县附近的招聘企业和工地进行了实地查看,了解用工需求,为农民找岗位,并动员年轻富余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经过各方努力协调,现已有10人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
村民买买提感激地说:“要不是你为我找了一份好工作,我可能还天天在家无所事事呢,哪来每月2000多块的收入?”
强责任,保平安,用行动促进民族团结
古丽皮亚木·吐尼亚孜同志告诉大家,“吉里巴甫服”用一身黑代替了维吾尔族妇女色彩斑斓的漂亮服装,蒙住了漂亮的脸蛋,丢弃了维吾尔族传统的服饰,既不利于工作生活,也失去了青春的活力,更没有丝毫的美感而言,是件令人痛心的事。看似是一个穿着和容颜问题,实则是进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把广大妇女、青年引向歧途。“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善于识别披着宗教外衣的坏人。”古丽皮亚木说。
组织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
她不知多少次推开了村民家的门,把一份关怀、一份深情、一份爱,送到了村民的家中,她每天都会抽空到有困难的党员、群众家中、残疾人家中走访为他们送上一份份关爱。村民党员艾合买提因病双目失明,她就经常来的她家走访慰问,为他送上精神慰藉,亲自来到她家为她送来了粮、油,茶叶等生活必需品,让艾合买提十分感动。
古丽皮亚木·吐尼亚孜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用实际行动带领着库木热格村村民在小康路上迈进。(拜城县托克逊乡政府住库木格热村工作组 供稿)
克州党委组织部第三批 “访惠聚”活动工作组,紧扣“三项重点工作”和“六项任务”,围绕“1235”工作目标,以民族团结进步年为契机,努力建阵地、优服务、搭平台、惠民生、促团结,用“真情+实干”赢得了群众的认可,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党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营造了社区居民团结友爱、共融互信的良好氛围。
看得见的团结之路
为让民族团结看得见、摸得着,工作组将社区路两侧空闲墙面利用起来,重新粉刷,建成两侧总长400米的“百米文化长廊”,用78块设计新颖、通俗易懂的“社区宣传栏”和60幅墙体手工画,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民族团结、廉政建设、文明礼仪、“去极端化”等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
“民族团结从我做起”签名仪式
工作组积极协调阿图什市城建部门,投入50余万元资金,对吉米提拉路社区500米人行道重新铺设成彩色水泥路,接通了水管、修建了花池,在沿街路面安装了健身器材、木条凳、垃圾箱,并在道路一侧的照明灯杆,精心制作16个永久性“公益广告灯箱”, 把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年口号和克州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印在灯箱上,将这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精神,以崭新的方式展现在群众面前。
听得见的欢声笑语
针对辖区居民双职工较多、无法照顾孩子这一情况,工作组筹措15万元资金,把社区活动室旁边75平米的阳台,建成彩钢房,创办吉米提拉路社区“六点半课堂”。“六点半课堂”既解决了家长的烦忧,也让各族小朋友从小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促进街坊四邻真正走动互动、交往交流起来,使两个家庭之间变成“好邻居”、“好朋友”,建立民族“大家庭”。
为社区铺设人行道
工作组还多方协调资金15余万元对“党员文化活动室”进行重新装修,配备了投影、音响和桌椅,添置了棋牌室、乒乓球室、健身房等活动设施设备,捐助了汉、维图书、杂志3000余册,全天候无盲点向居民开放,使“党员文化活动中心”成为居民愿意来、想着来、抢着来的“文化大院”、便民服务的“群众之家”、党员活动的“组织阵地”、民主管理的“议事大厅”、团结和谐的“幸福之家”。
残疾女孩的上学梦
沙依旦·肉孜是一名汉族女孩,患有脑瘫,被一对维吾尔族夫妇收养,取名沙依旦·肉孜。自从收养了这个汉族女孩,老两口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付出了所有的爱。沙依旦·肉孜慢慢长大,看到同龄的孩子都背着书包,走进校园,十分羡慕。
为了帮助沙依旦·肉孜实现愿望,工作组往返于学校与有关部门之间,协调解决沙依旦·肉孜上学的事情。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工作组与学校商定,沙依旦·肉孜一周3天在学校由父亲陪伴上学,剩下2天由老师到家里进行教学。沙依旦·肉孜的上学梦终于实现了。
辖区居民赠送锦旗
感受到社区悄然发生点点滴滴的变化,辖区居民自发为工作组送来了两面锦旗。这既是对工作组最大的信任、最好的褒奖,也将激励工作组把社区“访惠聚”工作开展得更扎实更富成效。(克州党委组织部住阿图什市光明街道吉米提拉路社区工作组 供稿)
五堡镇是哈密市是民族群众聚居的乡镇,为了能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让“访惠聚”工作真正惠及百姓心中,各村工作组都把民族团结作为重点,住库且提里克村工作组也不例外。
争当民族团结的维护者
2015年5月19日,库且提里克村相邻的支边农场村(汉族村)遭受洪水袭击。工作组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组织库且提里克村及临近村民迅速赶往现场救灾,经过数小时的奋战后,灾情得到了控制。
站在村民们共同修筑的防洪坝上,支边农场村的村民挤着上前与库切提里克村干部群众握手感谢。“要是你们再晚点来,我们今晚就睡船上了,谢谢老乡们。”
签订民族团结结对子协议书
在工作组的推动下,库且提里克村与支边农场村共同成立了民族团结结对共建村,使大家原本就很深厚的感情更加牢固。
争当去极端化的推动者
工作组发挥邻村距离近的优势,共同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和体育比赛活动,密切村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同时,工作组坚信“去极端化”从娃娃抓起,也坚信一个孩子能影响一个家庭,所以坚持发挥“六点半学校”的作用,加大学生校外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国家通用语言再教育,希望通过以点带面,以加大科普教育的力度来转化受极端思想人员。
“六点半学校”开班啦
争当民生工程的实施者
村里交通不便,离市区较远,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因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带来的负面影响,工作组想尽了办法。经过多方沟通,工作组争取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0万元,在村里修建了10座葡萄干凉房,组建了40人左右的农民基建队,让有手艺的村民在自家门前就业。确定了34户(110人)家庭为贫困户,并分解承包到人,每位干部“一对一”负责脱贫,在村民中选出10名科技致富带头人,发挥依靠科技摆脱贫困的示范作用,帮助5户、8人自主创业。
慰问“四老人员”
在近期的例会上,工作组向村“两委”承诺,今后还会持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年”创建这个大好机遇,用好“访惠聚”活动这个有利载体,推动各项工作向稳定和发展靠拢,一定要用“问题导向”这个铁榔头钉紧民族团结的每一根钉。(哈密市科协住五堡镇库且提里克村工作组)
水磨沟区七纺片区管委会众泰社区弱势群体多、生活水平低、文化层次低、就业能力低。考虑到社区实际,工作组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在社区“梦想课堂”上花心思、下功夫,谋求创新、倾注真情,取得了较好成效。
加强民族团结 构建七彩梦想舞台
工作组通过摸底调研,在社区“六点半”课堂的基础上,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进一步拓展内容、丰富形式,精心打造集学习、锻炼、实践为一体的社区“梦想课堂”。
梦想课堂的孩子在工作组带领下赴白杨沟环保行
工作组还积极协调联系市第86中学,帮助社区居民吐合达洪·吐达洪从伊宁县来到身边的儿子解决了入学难题;帮助另外2名面临辍学的外地户籍青少年重返校园。
如今,“梦想课堂”在社区家喻户晓,成为社区孩子们最向往和喜欢的地方。去年9月10日教师节,孩子家长给工作组发来了感谢短信:“感谢工作组,感谢‘梦想课堂’,你们是孩子们心中永远的老师。欢迎你们来我家做客!”
开展主题活动 深化爱国爱疆教育
为了做好各族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工作组紧紧围绕“爱祖国、爱新疆、爱社会主义”主题,组织辖区青少年每月定期开展一次“梦想课堂”课外实践活动。
暑假期间,组织社区40余名青少年参观了自治区博物馆,实地了解新疆的历史文化、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加深对家乡历史和民族融合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孩子们爱国、爱疆的意识。
工作组组织众泰社区梦想课堂的孩子们表演诗歌朗诵《七彩梦想》
乌鲁木齐市第三届中华美文诵读大赛前,工作组成员有的帮助孩子们修改文稿,有的跑前跑后联系孩子家长,争取让每一名参加排练的孩子到位不掉队。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排练过程中,孩子们学习了知识,锻炼了汉语,加深了友谊,增强了爱祖国、爱新疆、爱家乡的自豪感。
群策群力引导 “去极端化”入脑入心
苏比努尔·吐达洪的妈妈以前总爱穿罩袍、蒙面纱,不喜欢和邻居多说话,如今她摘掉了头巾,露出了美丽的面庞,身着漂亮的艾德莱斯,逢人便说: “女儿说以前那样穿不对,这样穿她才喜欢!”
这样的成绩都要归功于社区“梦想课堂”。
工作组成员王雪玲进行家庭教育讲座
工作组进住社区后,注重利用社区“梦想课堂”,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教育引导辖区群众共同抵制非法宗教和极端思想。定期组织青少年观看《新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警示片》,通过观看、学习、讨论,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对宗教极端思想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自觉远离极端宗教。先后邀请市民族宗教工作方面专家及爱国宗教人士走进社区“梦想课堂”,举办了“树立正信,抵制极端”专题讲座,“按对象、分批次”组织社区干部、少数民族居民和青少年进行专题学习和主题讨论,深入揭批宗教极端主义的反动本质及其危害。
如今,“梦想课堂”的教育理念,已从最初的为居民解决孩子放学没人管的后顾之忧,提升为“维护稳定从娃娃抓起”。“梦想课堂”在居民群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赞誉。(乌鲁木齐水磨沟区七纺片区管委会 供稿)
“村里来了个琼巴希力克”、“他是住村干部的头儿”、“他看起来没什么架子啊”…… 今年2月底,在阿瓦提县英艾日克乡帕万拉村的田间地头召开的村民见面大会上,村民们议论纷纷,他们口中说的“琼巴希力克”指的就是自治区文化厅住阿瓦提县英艾日克乡帕万拉村工作组组长、帕万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徐锐军。
心怀基层,做村干部的好大哥
住村前,有人曾对徐锐军说:“你们前两批工作组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你这次下去躺在功劳簿上就行了。”徐锐军回答说:“‘访惠聚’工作无止境,做基层工作也无止境。”
开会
他以“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队”为目标,抓紧党的基层组织软件建设,明确了“完善一套制度、锻炼一支队伍”的思路。以村党支部为龙头,建立了“三位一体”日碰头会制度、周联席会议制度、月总结评价制度,完善了“党务、村务、财务”等公示制度、重大事情全体会议表决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为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
对于基层村干部中普遍存在的工作方法单一问题,徐锐军反复手把手教经验、教办法。
帕万拉村党支部书记阿布都赛麦提·吾斯曼说:“徐书记像一个大哥一样给我们村干部讲工作、说办法,他说的办法比我们以前的做法效果更好。”
心怀事业,做文化对冲的专家
如何发挥文化部门的优势和条件,结合农村实际,开展文化对冲,是徐锐军一直以来考虑最多的事情。他通过认真研究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自治区党委“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精神,与工作组全体成员、帕万拉村“两委”反复讨论,拟定了“树一个平台、守一个阵地、建三支队伍”的文化对冲工作目标。
慰问
帕万拉村文化阵地少,他千方百计争项目、协调资金,建起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一条街、乡村青少年动漫体验室、村民文化大舞台、文化体育长廊等农村文化阵地,村民文体广场、村民服务中心、双语幼儿园等一批项目。他努力打造“三支文艺骨干队伍”,争取各方面支持、援助,为村模特表演队请教练、拉服装,提升模特队的走秀素质和表演水平;发掘刀郎传统文化,组织乡土人才,打造了全疆第一支大型民间艺术团队“刀郎鼓队”;协调服装、组织村里的少年儿童,建立了全疆第一支乡村少年cosplay表演队。
心怀村民,做群众的好书记
帕万拉村人多地少、贫富差距较大,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5558元。针对这种情况,徐锐军和村党支部根据村里的特点,制定了发展生产增收、转移就业脱贫和扶智创业致富的精准扶贫计划。“乡村技能培训季”开展起来了、畜牧养殖项目拉来了、捐赠的压面机到位了、挖掘机培训联系好了。6月初,村民依明江·阿力马斯就跑到工作组报名:“我看到村里准备开展挖掘机操作培训,我得先报个名。这可是难得的机会!”
帮助村民干活
徐锐军说到:“从住村第一天起,我就被村民们感动着,况且我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有责任有义务有动力为帕万拉村、为新疆各族群众做出我应有的贡献。”(自治区文化厅住阿瓦提县英艾日克乡帕万拉村工作组 供稿)
-End-
编 辑/栾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