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巩固脱贫成果,他们用心防止“返贫”

轮台县草湖乡可可桥村是2002年塔里木河生态移民整体搬迁村,全村80户村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是以农牧业结合为主的自治区深度贫困村,也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轮台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巴州党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以“扶志+扶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促就业、谋发展,全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崭新的变化。
2017年该村贫困人口各项脱贫指标全面实现,整村退出贫困村。


《最后一公里》(ID:MqMsMx)特约记者张慧疆报道

    

“扶志+扶智” 帮到点子上


贫困户努尔古再丽·买合木提家的土地流转后,在村里的扶贫就业基地开了饭馆,进一步拓宽脱贫增收渠道,如今她每天都笑盈盈地去上班。“2018年,家里的土地流转后,我在家门口开起了新疆风味饭馆,来往的司机都喜欢来这里吃饭,生意很不错,现在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努尔古再丽高兴地说。

目前,该村像古再丽一样把土地流转出去,到县城企业、超市、合作社、建筑工地和扶贫就业基地就业,实现创业就业的就有89人。

近年来,工作队因地制宜提出“扶贫扶志、流转土地、发展畜牧、依托产业、拓宽就业”的脱贫攻坚总体思路,不少村民紧跟脱贫规划,在适合自己的领域走上了脱贫增收路。

依靠“马路经济”,可可桥村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走出家门实现创业就业。

事实上,脱贫攻坚有思路是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村民思想的转变。于贫困村民而言,主动创业就业正是“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一种蝶变,村民阿斯木·玉散就是个典型,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张明东说:“他以前每天蹲在村委会门口,什么也不干,如今他主动联系了企业去打工挣钱,就像变了一个人。所以扶贫首先要‘扶智’,更要‘扶志’,只有帮到点子上,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脱贫。”

“基地+就业” 扶到根子上


除了转变贫困村民的观念外,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平台也尤为重要。

“扶贫就业基地让村民看到了希望,知道了自己致富的潜力有多大。如今,在这里创业就业就有30多人,贫困户占到了一多半。更多的人经过这个‘跳板’,实现了到轮台县城或库尔勒市创业就业。”朱风学在这里已扎根20多年了,他亲身经历了可可桥村由“贫”到“弱”,再到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的每个时期。

2017年10月,工作队依托该村临近国道的地缘优势,多方筹措扶贫资金850万元,建设总建筑面积4276平方米的扶贫就业基地,积极探索贫困户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型之路。走出家门的村民在扶贫基地创业就业后,思路眼界开阔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提高了、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朱风学说:“现在村里看不到没事干的人,打工挣钱务工增收是大家最喜欢聊得话题。2019年,我也开了饭馆和商店,今年孩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就一门心思专心种棉花、种甜瓜了,抓好农业生产、搞好庭院经济、养好牛羊鸡鸭,走上致富路没啥问题。”

“实干+引领”干到心坎里


可可桥村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缺水。这一点不光村民明白,工作队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2019年,工作队整合各类扶贫资金投入161万元,实施了21万方蓄水池建设项目,利用每年季节性洪水期蓄水,既保障村民庭院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为农田灌溉打下了基础,破解了该村春旱夏涝、季节性缺水的难题。

买买提·苏莱曼靠着饲养西门塔尔牛走上致富路。

有力供水保障,发展庭院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就顺理成章了。可可桥村“最牛的养殖户”买买提·苏莱曼,不仅把家里的20多头西门塔尔牛养的膘肥体壮,还把院子里的拱棚蔬菜种的生机勃勃。买买提说:“今年,工作队鼓励我们能把房前屋后空地全部利用起来栽树种花,院子里种果树搞大棚,特别是发展畜禽养殖,专门成立‘美好家园’养殖专业合作社,将扶贫羊进行集中统一托管,每年对村民进行收益分红。”

村民塔依尔·阿布力和妻子在瓜地里查看甜瓜长势。

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张明东说,下一步,工作队将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短板弱项。首先全力启动美丽庭院建设和乡村绿化苗木栽种,整体改善村容村貌;其次重点进行餐饮服务、牛羊养殖、大棚种植等实用技能培训,拓宽增收技能和致富渠道;第三是积极打造集自然风光、农家体验和民宿文化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业,为乡亲们持续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一公里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编 辑 / 杨 凤
责任编辑 / 胡晓蓉

推荐阅读


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说起世居的小村庄,这名南疆老村医津津乐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