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份“甜蜜”的事业,让他们顺利脱贫




种植面积从730亩到3660亩,保质期从3天延长到25天,育苗从最初的3-5年挂果到如今的当年育苗当年种植当年结果,产业从最初的果酱、果干到现在的果酱、果干、果脯、果叶茶,岳普湖县岳普湖乡喀拉玉吉买村的村民们掩不住内心的喜悦,却也一直未曾想到这个被大家形象称之为“糖包子”的无花果给大家带来了甜蜜生活。



《最后一公里》(MqMsMx )通讯员 张可静报道



扩大种植规模助增收

喀拉玉吉买村种植无花果已有20多年了,这里种植的无花果因口感甜而不腻在当地颇有名气,因此喀拉玉吉买村也被当地称为“无花果村”。


即便守着一个特色林果业,但不懂技术不懂产业的村民未能依靠其摆脱贫困。

自2015年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驻村工作队入驻以后,工作队结合该村实际,立足资源禀赋,推广无花果作为特色主导产业。几年来,无花果种植面积从730亩增加至3660亩,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脱贫增收。

无花果成熟了。

“前些年由于‘成年’的无花果村价格高,而‘未成年’的无花果树挂果期长,村里很多村民只将无花果作为庭院栽植的一种水果,并未真正看到它的经济效益。已种植无花果的果农虽知其效益不错,但因怕承担风险而未扩大种植面积。”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张勇道出该村从前在扩大无花果种植方面存在的囧境。

“以前我们家只有2亩无花果,一年下来大概能有1万多的收入,工作队来了以后,鼓励我们扩大种植,还请专家教我们技术,现在我家有4亩地种植无花果,一年下来差不多能收5万多,全家靠它脱了贫。”村民阿依姆古丽·马木提高兴地说。
 


无花果产业初形成

尽管扩大了种植规模,可村民管理手段落后,销售渠道狭窄,且几乎没有深加工,致使村民无花果品质差、产量低、销售难、收入不理想。

为此,从2018年起,工作队请来专业技术专家,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植管理无花果树,解决无花果的品质和产量问题。“近年来,在专家和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我已经熟练掌握了剪枝、施肥等一些技术,这两年无花果树上结的果子明显多了,原来无花果一年结两季就差不多完了,现在可收三季,收入也比从前多了。”村民阿依姆古丽说。

挂满枝头的“糖包子”。

2018年,喀拉玉吉买村1500亩无花果树结果三季,收入近70万元,比2019年增加了50%以上。无花果产量逐年增加,可如果村民只出售无花果果实,产业链过短,难以形成可持续性的增收。

为把无花果深加工产业做起来,工作队积极引进企业,培育无花果树苗,加工无花果酱及果干、果脯、果叶茶等,产业链条逐渐完善。

2019年6月,喀拉玉吉买村成立无花果专业合作社,实施“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发展模式,合作社吸纳9位村民从事无花果的收购、分捡、加工、销售等工作,乡亲们从中获益良多,喀拉玉吉买村无花果产业初步形成一定规模。
 


脱贫致富后劲足

工作队与村“两委”商议决定,邀请新疆森瑞亚中保鲜有限公司与喀拉玉吉买村建立合作,一来是想让当地百姓接触学习高科技“克隆育苗”技术,二来也想借借“旅游+”的东风,带动无花果产业火起来。

2020年6月19日,第一批2100株无花果“克隆”苗成功下架,合作社按照每株3元返利果农。据了解,采用“克隆”育苗法,每亩果园还能为果农增加6000元的收入。

合作社负责人穆萨·亚森高兴地说:“以前我们只是靠卖无花果鲜果挣钱,现在不仅有每月2000元的固定工资,还有越来越多的无花果‘卖点’被开发出来,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了。”

无花果脯正在晾干。

说起无花果的“卖点”,以无花果叶茶为例,它是利用无花果树叶制作的茶。在此之前,村民根本不知道无花果树叶也能出售,今年开始,有企业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收购无花果树叶,加工成茶叶后远销东南亚。

果干的加工也风生水起,今年,在后盾单位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工作队投资28万元,建设200多平方米的加工厂房,三套空气能热泵烘干设备昼夜运转,每天将2000公斤鲜果加工成果干。

“今年我们推进无花果加工基地建设,推进保鲜库、冷藏库及无花果加工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和使用,目前已经吸纳7名农户就近就业,待全面运转后,还能吸纳至少20人就业。”张勇介绍,下一步还将配合乡政府实施“产业+旅游”项目,打造2400亩特色林果采摘园,一步一步做扎实无花果产业链,让无花果产业真正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甜蜜产业。(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访惠聚”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最后一公里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责任编辑 / 杨 凤

推荐阅读


香梨、西梅、哈密瓜、螃蟹……这些农副产品“抢鲜”飞出疆


高疙瘩泉村:搬开三块“阻路石”,走出一派新气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