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由电影《乘风破浪》谈谈当代小镇青年的生存困惑

2017-02-20 二岩 凯迪网络

一座贫困的小县城越缺什么就会越宣传什么,这样的宣传背后却透露出各种精神文化的参差不齐。

春节过后鲁西南的小城显得萧条落寞了许多,因为正月十五过完全县近十分之一的人口将陆续流失到各个城市中,他们有的是个体老板,办公人员,而更多的是建筑工人和工厂流水线上的一员。他们匆匆过年回家,呆上十几天又急匆匆赶回。年复一年,这样的状况从未停止过,而且随着小城的经济与环境继续恶化这种情况将越来越大。

受人口流失影响最大的是小城的电影院,一天到晚几乎见不到顾客的影子,连前台的客服都在打瞌睡。这家3D影院是五年前开得,当时规模很大,里面有茶座,花上五块钱就能喝到一杯味道并不正宗的摩卡咖啡。每当春节临近或者正月十五之前,影院里总能挤满青年一族们。他们穿着光鲜的衣服,用着大屏的国产手机,在等待时分大声地喧闹着,好像如果不大声讲话,就感觉到周围的人瞧不起自己。

五年过去了,那家影院终于经营入不敷出,只能将影院的面积缩小了一半,将原来的茶社外租给了一家婚庆公司。

今年正月初六的时候特意去影院逛了逛,人并不多。而我查看了下放影目录,竟然没有韩寒的《乘风破浪》,问了下客服,她说前两天有,但是都没有人看,只能下架了。看来这种文艺类偏小资的电影在小县城是完全没有市场的,只有简单快乐的《西游2》与《大闹天竺》才勉强聚集了一部分打工返乡的男女青年。同时这也说明了韩寒的这部影片为何会在年初六后票房才会增长起来,原因是有很大一部分北漂南漂们返回都市后才去电影院看。

不过我还是在第二天想方设法地观看了影片,没有失望,同样没有惊喜,这种感觉也许换到都市中会有另一番滋味。这样的影片只有身在繁华热闹的都市中才能体会到小城里满满“回忆”的味道,就如同身在小城不思乡,远在他乡思念娘一样。

这部被很多人冠以80后小镇青年集体回忆盛名的影片,多多少少有点牵强。先夸韩寒两句,这部影片相比他的初女作成熟多了,而且能看出他的诚心诚意来。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光讲一个时髦的穿越故事是不够的,综合来讲只能说影片刚好及格。

首先影片剧性过于简单和潦草,好在人物的性格刻画上还算充实。影片所描述的场景是江南的某个小镇,我相信这个江南小镇是韩寒的青春记忆,因为那里面有小混混,有赛车,有女人,有小帮派,有BB机,还有录像厅。但这些对绝大多数的80后们却有点尴尬,整个单薄的故事情节也仅仅是通过这些代表符号来贯穿着。因为你想不通那个年代的小镇KTV里的女人怎会如此的身着开放,思想上却放不开。你也想不通正太帮与另一个帮派的矛盾冲突是怎样来的?他更想不通他们四个人聚集在一起,看起来好玩,其实却很傻逼的大哥大嫂与三个小弟的爱恨情仇。这样矛盾重重的设定也许只是导演的一种自我聪明感觉良好,让呆萌傻方便来个搞笑段子而已。而且对于小马这个可有可无的人物设定绝对是导演的一厢情愿与画蛇添足,我觉得换成马云还算勉强些。

所以这种打着文艺的影片的旗号,也只能适合小资们或者韩寒与主演们的铁粉来支持了。至于个别影评人说它是真实再现了小镇青年的生存状况,则真的是文艺腔直男癌十足,如果把这剧情与人物放眼于现实社会中,他们几个就是不务正业的小混混,是不会被主流社会接受的。正如你会心中暗骂于当年在高中时代欺负自己时的社会混混一般一样,他们除了搞点法律之外的意外之财,便是泡学生妹,收小弟打架。但是把这类事件经过艺术化处理放到大荧幕上,便立马会让我们感到这类人物高大上起来,是重情重义的,是受大家同情爱戴的。

好了,现在放下这部电影,让我们来说说真实的小镇青年生存状态。

今年过年时我参加了两场聚会,一场在是年三十,发小们的聚会。因为过完年村里要进行城边村改造,参加的人比往年多了一位,而且话题也热烈与兴奋了点。

我们六个人,有三位始终是年复一年外出打工,都是些零散的建筑工地活,一年能挣个三四万块钱。另三位是在家做个体小生意,一位是开理发店,一年纯收入七八万,过去的三年里他已先后买了辆轿车和一栋城东面的商品房。几个人中属他最为风光,但也属他活得窝囊,因为他怕媳妇怕得要命,年三十跟我们一起吃饭还得跟媳妇请假。

还有两位没有参加,一位因赌博而与媳妇离婚的,一位是因欠了银行一屁股债而跑路的。

我们在饭桌上讨论的内容仍是没有离开拆迁的话题,大家都想着等过了正月十五便开始在自家院子里添砖加瓦再弄上两间房,希望这样拆迁补偿时能多分点。

这是大家最真实的想法,没有人会选择拒绝抗拆,在国家这个庞然机器面前根本无力抵抗,只能是各自偷偷地在这个机器到来之前,盼望着它能带来的恩惠能多占点就多占点。其实关于这一点,我也不例外。

另一场聚会是同乡技校的同学组织的,但是参加的人少得可怜,只有六位,以往都是十多个。这些人中只有一位在小镇上跟着父辈做档发生意,剩下的都是漂流一族。把孩子扔给父母看守,自己则是带着媳妇去外地打工挣钱。关于我们这个小镇的青年生存方式有着太多的相同,但他们却是另一个中国普通城镇青年的浓缩版,把每个人的青春截取一段都是个不错的电影脚本。

不过参加这次同学聚会,倒是引发了一阵不太愉快的插曲。就是我们几个人酒过三巡后,我无意中聊到了中国某个已故领导人,对他说了一些客观的评论。结果却引发了旁边的两位同学不满,他们说我几个意思,汉奸是吧。我说越是经济和思想贫穷的地方越是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爱着他,但这话说出口,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个错误,我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并转移到他们的思想中,也许我对他们的这种封建思想的嘲笑与不屑在他们眼中我绝对也是“叛逆”思想。

不过好在大家都喝了酒,谁也没在意中间这段插曲。紧接着其中一位同学聊起了最近去车管所办事所遇到的闹心事,他大声说出现在的办事员都一个个是狗娘养的,太黑了,办一个普通证件不买条烟就不给办。不过最后他笑着说幸亏找了熟人,两盒烟给搞定了。

我听到这后便感觉这聚会没什么意思,除了炫耀与喝酒外,别得都与同学感情扯不上一点关系。于是自己早早地找了个借口走了。

是啊,他们多可爱,一边痛骂这个社会的黑暗,一边却享受了特权的专门对待而沾沾自喜。

我发现但凡贫穷的地方都会有着傲慢与偏见的严重气息,因为有着我穷我骄傲的本质,县城穷可以多获得国家财政的补贴。六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针对县城的评论文章发到了论坛里,结果得到了本地“正义”的热血青年讨伐,最令我想不到的是竟然也惊动了县有关部门,结果对我明里暗里审查了一个月。

现在回首,六年过去了,那批热血青年们是否对县城的“热爱”程度有增无减否?

正月十五过后我漫步在县城最为标致的地方,人民广场。

这个广场始建于十多年前,我犹记得当年才建时的盛况,这个占地几十亩的地方一下子聚集了十多万人。于是这个广场成为了鲁西南最为贫穷落后,封闭沉闷的县城人们津津乐道的游地。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小县城基本还是老样子,除了中国城镇化模式大拆大建外,别的都仍是与“许多年的往事”一般无什么变化。现在的广场还是原来的广场,但用瞬息万变的今天来看,广场已经破旧不堪,部分地基下沉严重,各种配套设施肮脏不堪,柱子与亭台被涂抹镌刻上了各种中国式到此一游。

此时已是傍晚六点钟,广场上的彩色霓虹灯已亮起,来游玩的人并不多,只在广场的东南角一处开阔的地方四、五个老人在拿着长鞭挥打着嗡嗡作响的陀螺。

整个小城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就是如此的闭塞,沉闷,无聊。如果说年轻人最时髦最前卫的便是酒后去县城的大小不一的KTV点个陪唱小姐然后吼几嗓子,再或者开辆没有牌照的二手跑车开大马力在拥挤的街道制造更加拥挤的噪音。

在广场的西北角,临近公共卫生间的地方有五块展示屏,里面分别展示着县城的精神文明成果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典范们。这些照片被镶在玻璃框内,背部用日光灯彻夜照耀着。做这些照示柜的出发者本意是好的,但同样也暴漏了这种尴尬式的宣传背后是各种的苍白无力。但凡一座贫困的小县城越缺什么就会越宣传什么,这样的宣传背后却透露出各种精神文化的参差不齐,一部分是官方样板式的模糊化,另一部分是民间的真实悲状。如果单单把跳广场舞的人群如何庞大,舞姿如何统一当作精神文明的成果,那么整个中国的精神文明已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了。

对于大学生返乡创业这个话题不妨把大学生这个标签去掉,用作青年创业更好。但无论是大学生们还是没出过远门的小镇青年们创业都是艰难的,因为环绕着小城的另外一种恶劣的创业环境。赌博风气盛行,民间高利贷更是无处不在。而所谓的大学生们返乡创业有一定的政府支持,但更多的是父辈们有雄厚的资金与技术支持。这对于普通的青年家庭是无法企及的。

这就如官方所宣传的经济背后则是化工产业的蒸蒸日上,环境则到了无法生存的边缘。因为县城唯一称道的经济支柱就是化工产业,而对这一点官方是从来不敢把这摆在台面上。对于糟糕的环境,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有钱人会在县城买一套高层的房子以躲避刺鼻的空气。没钱的也只能骂骂娘,然后是立志挣钱买房逃离。

对于中国电影描写小镇青年生存与城镇变迁最为真实的影片当属是贾樟柯的系列作品,他们真实残酷,他们无奈困惑,他们摆脱不了命运只能逆来顺受。

《乘风破浪》这部影片截止目前已达到了近十亿的票房,当然了,作为商业片它是成功的。这样的伪文艺片如果拍成贾樟柯这类超写实超残酷的小镇青春片,谁看啊。

但是对于这类爆米花式高票房的影片毫无艺术性可言,几年过去后终将被世人遗忘。


ReadMore


本是同根生,背唐诗的比唱民谣的更有文化?

原来情人节还有过这些传统,说丢就丢了


凯迪十六年 政经深水区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访问:凯迪社区

           长按二维码关注凯迪公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