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土壤所在线虫—微生物互作影响不同团聚中有机碳库转化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

土壤观察 2021-04-28

导  读


该研究结果在土壤微域尺度上,阐明了土壤食细菌线虫的捕食作用对根际红壤不同有机碳库容与周转速率的生物作用机制,为建立红壤生物培肥措施提供了的理论依据。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网站(2018年1月31日)


资源竞争和生物捕食作用是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演变的关键驱动力。已有研究较多揭示了土壤微生物之间的资源竞争和生态位分化,但对生物捕食影响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演变的作用机制仍缺乏研究,尤其缺乏在野外开放环境下的相关长期试验研究。


线虫是土壤中最丰富的无脊椎动物类群之一,线虫捕食作用影响了微生物的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活性。在农田土壤中,不同的培肥措施会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必然影响线虫对微生物捕食作用的强度与效应,从而影响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养分转化功能,这是调控土壤生物功能、提高农田养分利用效率的基础。


前期研究已经发现,旱地红壤在长期有机培肥后,土壤团聚体中线虫对微生物的捕食作用促进了非根际氮代谢(“正反馈”,Environ Microbiol, 2014;Soil Biol Biochem, 2015)和根际磷代谢(“正反馈”,ISME J, 2017),抑制了非根际碳代谢(“负反馈”,Soil Biol Biochem, 2013)。因此,线虫—微生物交互作用有利于红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固持和NP养分平衡供应。土壤有机碳库可分为活性、慢性和惰性有机碳库,土壤不同团聚体中(大团聚体>2000mm、中团聚体250~2000mm、小团聚体<250mm)三种碳库的积累过程不同,目前对于不同培肥措施下线虫—微生物的互作关系及其对不同有机碳库容与周转速率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楚。


南京土壤研究所孙波课题组针对中亚热带典型的贫瘠旱地红壤,基于长期有机培肥(猪粪)试验,研究发现红壤土壤活性、慢性和惰性有机碳库容随有机肥用量增加而增加,但在相同施肥量下其库容随团聚体粒径增大而减小;三种有机碳库的周转速率变化趋势与库容的变化趋势相反。大团聚中食细菌线虫群落结构与小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显著分异,其优势类群原杆属的丰度最高,导致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


大团聚体中细菌与真菌比值(B/F)和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比值(G-/G+)均高于微团聚体,但微团聚体中B/F和G-/G+与有机碳库容和周转速率的正相关更为显著。结构等式模型分析表明,在大团聚体和小团聚体中,食细菌线虫的捕食作用通过增加细菌与真菌比值(B/F)间接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库容与周转速率。该研究结果在土壤微域尺度上,阐明了土壤食细菌线虫的捕食作用对根际红壤不同有机碳库容与周转速率的生物作用机制,为建立红壤生物培肥措施提供了的理论依据。


该成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B类)以及973项目的资助。



近期推荐


氮元素的奇幻漂流|科普


番茄成功了,我们的农场也就成功了 (附川崎广人一席演讲视频)|观察


Science:首次构建出全球土壤细菌图谱|研究


洋垃圾禁令那些事儿 | 是谁动了美国商人的蛋糕?又是什么让中国商人踌躇满志?


全球变暖下的粮食镉安全问题|重磅


2016年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结果评估|发布


一群“土壤人”和他们的“土壤嘉年华”|活动


陈能场:做土壤科普圈的KOL|人物


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规范(试行)》|政策


精彩视频


陈能场:生病的土地|精彩视频


走近科学:土壤的秘密(上)|精彩视频


走近科学:土壤的秘密(下)|精彩视频



欢迎各位师友加入土壤观察读者微信群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邀请加入(联系邮箱:149996384@qq.com 董先生



我们是“土壤观察”(turangguancha),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好友,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土壤观察兄弟号“环境与健康观察”,

以专业角度传播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环境与健康观察最新文章科学家的忧思:地球的未来|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