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黑土生金— 从俄罗斯治理黑土的经验教训看我国黑土的利用|阅读

龚子同 土壤观察 2021-04-28

导  读


土壤的治理, 不仅仅是一个农业技术问题, 更重要的是一个认识问题和政策问题。

文/龚子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来源:科学新闻(2003年第4期)



黑土主要是在温带草甸草原植物下形成的一种土壤, 因其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呈黑色而得名, 其学名在美国称为软土,在中国称为均腐土。这种被称为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也最高, 土壤中5% 的有机碳即储存其中。因此, 此种土壤不仅在农业上有很高价值, 而且对环境保护也有重要作用。


在世界范围内, 此种土壤约有900万km², 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7%。集中分布於三大片, 即俄罗斯大平原、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我国东北。此外, 阿根廷也有成片分布。其中以俄罗斯大平原分布面积为最广, 约90万km² , 尤以沃龙涅什为中心的中央黑土区最为富饶。俄罗斯黑土与中国黑土略有不同, 前者土地平坦、气候较干、易旱, 后者地形起伏、较湿润、易涝。


我早年作为留学生曾到过那里, 近年又有机会前往。当年我们乘卡车、带睡袋、野营露宿比较艰苦; 这次是应当年的同学、全俄农业与土壤保持所所长谢尔巴库夫院士的邀请前往访问, 条件有所改善。在莫斯科参加了国际会议以后, 南下库尔斯克访问农业与土壤保持所和俄罗斯科学院黑土试验站, 从那里东赴卡明草原作重点考察, 然后北上沃龙涅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由那里返莫斯科回国,行程数千公里, 所见所闻感触颇多。



考察的范围就是俄罗斯的中央黑土区,从库尔斯克到卡明草原几乎横穿了中央黑上区。“卡明” 在俄语中是“石头” 的意思。到了卡明草原, 人们通常会有这样的问题,草原所在地是一望无际的黑色原野, 既无“ 山” 又何来“ 石头”? 原来, 这里有一段故事。早在19 世纪末, 那里发生了一次特大旱灾, 土壤干旱、草木不生、一片荒芜, 土壤板结得像“ 石头” 一样, 卡明草原就因此而得名。当时、有一位年轻的博士, 深感改变黑土面貌的紧迫性, 作了长达12000km的调查研究。最后, 他抓住了防治土壤干旱这个关键, 确定了恢复黑土生机的方案, 如营造防护林、利用积雪雨水保持土壤水分以及其他一些耕作措施。第一批防护林就种在卡明草原上。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 黑土恢复了活力。俄罗斯7% 的黑土为前苏联提供了80%的农产品, 贡献可谓大矣。这位年轻人, 不是别人, 就是土壤学的奠基者道库恰耶夫, 他所写的《俄罗斯黑钙土》一书已成为土壤学划时代的经典之作。当看到目前已十分粗壮的防护林, 走在规划好的黑土地上时, 我们对这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土壤学界权威的敬意油然而生。目前在那里己建立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研究所, 并高高地树立起他的铜像供后人瞻仰。热情好客的主人, 不仅介绍了他的成就, 还赠送给我们纪念道库恰耶夫《俄罗斯黑钙土》发表10 周年的大型纪念章, 作为友好的留念。




事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黑土养育了俄罗斯人, 俄罗斯人也热爱黑土地。可是, 在上世纪60年代的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曾企图以开垦荒地来摆脱当时粮食和农产品的匾乏。在他看来, 似乎只有开垦荒地才能保证粮食和畜产品的供应,才能有发达的农业。这位当时的第一号人物既不研究开垦的条件, 又不区别土壤的性质, 大肆宣扬垦殖, 到处推行开荒。须知, 形成1cm的黑土大约需要几十年, 一旦被破坏就难于恢复。在这种掠夺式的经营下, 仅得到了一年的收成, 第二年被怠慢的大自然和被破坏的土地便给了他致命的打击。“ 西伯利亚播种, 加拿大收获” ,就是西方记者对他开荒以后仍然大量进口粮食的深刻讽刺。已经平息了的风沙东山再起、肥沃的黑土又一次遭劫。记得当年在中央黑土区实习时, 我和俄罗斯同学就碰上了黑色风暴, 弄得满脸黑土, 难辨彼此。当看到当时在田间拍摄的老照片时, 怎么能轻易抹去这一段记忆呢? 至今,接待我们的东道主谈到此事时还连连摇头,这样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



但是, 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多少年来, 由于李森科的伪科学干扰, 加之近10多年来俄罗斯正处于经济转型之中, 对黑土的投人较少, 黑土的肥力又下降了。当年道库恰耶夫考察时所记载的黑土有机质>10 % 的占20 %,>7% 的几近70 % ,到上世纪中叶下降到7% 一8% , 而上世纪90 年代, 我的这位同学沿道库恰耶夫考察路线再次作了同样的调查, 发现黑土的有机质60% 以上都在5% 一7% 之间, 低於5% 的也有20% 。从被一个接一个鼠洞翻弄得高低不平的地面看, 土地的主人的确有点疏於管理。目前,黑土对全国农产品的贡献也已下降至30% 一40% 了。从整体看, 黑土己不像从前那样油黑了。“拯救黑土” 的呼声己在俄罗斯大平原上回响。



从俄罗斯考察黑土回来再次抵达我国东北。东北的黑土也面临着水土流失和肥力下降的问题。据记载, 东北黑土上世纪50年代黑土层厚约50 —100cm , 有机质5%一10%; 而目前黑土有机质层仅厚20一30cm, 有的地方还露出黄土。但这仅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建立综合治理黑土的好经验。如根据地形条件横坡作拢、带状间作、免耕等以防治水土流失, 以及根据有机质合成和分解的特点, 采用各种养地与用地相结合的措施, 以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黑土是可以治理好的。但是土壤的治理, 不仅仅是一个农业技术问题, 更重要的是一个认识问题和政策问题。要认识土壤是一个不可更新的资源, 土壤资源的破坏是人们不合理利用的结果。我国是一个土壤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 必须备加珍惜。我国自古就有‘’百谷草木丽乎土” 、“有土斯有粮” 的格言。林语堂也曾说过“ 让我与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 。1937年美国沙尘暴期间, 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各州州长的信中强调: “ 一个毁坏自己土壤的国家, 必将毁灭自己” , 明确将土地利用与国家前途联系起来。我们现在已有了“ 土地法” , 一定要依法办事, 严格执法, 以保证土地的永续利用。因此, 关爱土壤就是关爱国家、也是关爱人民。


相关阅读


从俄罗斯黑钙土到中国黑土|阅读


B..B 道库恰耶夫—土壤科学的奠基者|阅读


20世纪中苏土壤科学的交流丨科学往事


俄罗斯土壤学一瞥|阅读


荐   书



购书链接:








购书链接:

“土壤家”近期文章推荐

种植营养密集的蔬菜,努力从根本上遏制营养不良

人类健康取决于土壤养分

管理肥料,增进土壤健康(一)


“环境与健康观察”近期文章推荐
蔡祖聪:给孩子们的一本土壤科普书
“土壤观察”近期文章推荐
陈能场:从土壤污染到农作物安全|观点


我们是“土壤观察”(turangguancha),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关注,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好友,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如果觉得土壤观察干得不错,请转发朋友圈或点击“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