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土壤微生物遗留效应驱动作物多样性优势:将生态学植物-土壤反馈与农田间套作联系起来

土壤观察 2021-04-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间套作与现代农业 Author 王光州

导     读


本文将生态学上植物-土壤反馈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农田间套作研究体系,发现间套作体系物种负反馈效应是增产的先决条件,且微生物遗留效应对增产的效应贡献可达50%。

来源:间套作与现代农业公号(2021年1月5日)





文章信息


英文题名:Soil microbial legacy drives crop diversity advantage: linking ecological plant-soil feedback with agricultural intercropping

中文题目:土壤微生物遗留驱动作物多样性优势:将生态植物-土壤反馈与农业间作联系起来

期刊名称: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19年影响因子5.84)

发表年份:2020年

第一作者:王光州、贝水宽

通讯作者:James D. Bever jbever@ku.edu

张俊伶教授junlingz@cau.edu.cn

第一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是否以及如何驱动作物多样性增产,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将生态学上植物-土壤反馈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农田间套作研究体系,发现间套作体系物种负反馈效应是增产的先决条件,且微生物遗留效应对增产的效应贡献可达50%。

 

Highlights


1. 在小麦/蚕豆和玉米/蚕豆体系,土壤微生物驱动了间作体系增产,且增产效应的28%-51%来源于土壤微生物的遗留效应。


2. 小麦/蚕豆和玉米/蚕豆呈现负反馈效应,即作物在自身土壤较其他土壤上的生长要差,其中蚕豆的负反馈效应更加显著,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蚕豆在单作土壤(同质性)中积累了更多潜在病原菌(Fusarium,镰刀菌属),而在其他作物的异质性土壤中病原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且病原菌相对丰度越低,蚕豆生长越好。


3. 在未来农业种植体系设计中,需要考虑不同作物组合,尤其是禾本科/豆科组合与土壤微生物间的互作关系,发挥土壤微生物学潜力,减少病原菌负反馈而提高有益菌正反馈作用。

 

研究背景


间套作是未来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增产、增效、环境代价小、病虫草害率低等多重优点。以往对间套作体系增产机制的解释多集中在非生物因素方面,如种间对资源的互补利用和种间互惠等。近年来研究发现生物因素,尤其是土壤微生物在植物的营养、生长和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植物可与病原菌、有益菌、腐生菌等多种微生物类群结合,且植物对与其结合的微生物群落的选择和改变,会反过来促进或抑制同种或共生植物的生长,形成植物土壤反馈效应(PSF)。PSF自然生态系统植物共存、多样性形成和多样性体系增产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间套作体系,相关研究已发现间作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探究土壤微生物对作物生长的反馈作用,有助于揭示土壤微生物调节种间互作和驱动间套作体系增产中的作用机制。


试验方案


本研究利用甘肃武威间套作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3年),该试验包括小麦、玉米、蚕豆单作、轮作、间作连作和间作轮作等13种不同的种植模式。试验一采集田间0-20 cm土壤,一部分用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测序分析,另一部分作为菌剂在温室进行PSF试验(图1a),土壤菌剂的接种量为10%,即有90%理化性质一致的灭菌土壤作为背景土,种植上述三种作物的单作和间作,重点关注不同体系田间驯化的微生物对作物生长的反馈效应(图2)。为尽量避免人为对长期定位试验的破坏和干扰,试验一所采集土壤是在作物收获后,而相关研究表明作物生育期微生物的作用可能更大,且试验一中小麦、玉米和蚕豆的间作呈现增产效应,且蚕豆负反馈作用显著。试验二我们利用玉米/蚕豆体系,在玉米开花期和蚕豆成熟期进行取样 (图1b),重点分析了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变异,并定量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这种蚕豆枯萎病致病菌的基因丰度。

 

图1 试验一(a)和试验二(b)示意图。试验一中,W (小麦), M(玉米), F(蚕豆)表示单作,W-M, W-F和M-F表示轮作,W/M, W/F and M/F表示轮作,C和R表示间作连作和间作轮作。试验二中,M/F表示间作中间行,M/F-M1 and M/F-F1,表示接近间作中间行的玉米行和蚕豆行,M/F-M2 and M/F-F2表示远离中间行的玉米行和蚕豆行。


图2 反馈效应计算(以玉米蚕豆体系为例)


研究结果


玉米蚕豆和小麦蚕豆体系整体上呈现负反馈作用(图3a,b),表明作物在自身单作土壤上的生长要差于其他作物土壤,负反馈作用主要源于间作玉米和蚕豆。同时连个体系呈现正的轮作/间作遗留效应(图3d,e),说明作物在间作/轮作土壤上的生长要好于单作,两个体系中正的遗留效应主要贡献来自蚕豆。与之相反,小麦玉米体系呈现正的反馈作用和负的遗留效应(图3c,f),表明作物在自身单作土壤上的生长更好,好于其他作物及间作/轮作体系土壤。


图3 作物不同体系反馈效应(a-c)和间作/轮作遗留效应(d-f)


 土壤反馈效应驱动了禾本科/豆科间作体系的增产。在玉米蚕豆体系,作物在间作连作和间作轮作土壤上的生物量比在单作土壤分别高39.9%和46.8%,且蚕豆对增产的效应更大(图4a);在小麦蚕豆体系,间作连作和间作轮作土壤比单作土壤分别高60.7%和39.8%,且间作中小麦和蚕豆均增产(图4b)。相反的,在小麦玉米体系没有发现明显增产效应(图4c)。对玉米蚕豆和小麦蚕豆体系进一步的计算分析,间作体系微生物遗留效应对增产的效应贡献可以达到28-51%(图4a,b),在玉米蚕豆体系,微生物遗留效应对间作连作和间作轮作增产的贡献值分别为50.8%和41.3%,在小麦蚕豆体系,贡献值分别为48.6%和28.3%。


图4 三个体系单作、轮作和间作生物量及微生物对增产效应的贡献

 

在小麦蚕豆和玉米蚕豆两个禾本科/豆科体系中,由于作物,特别是蚕豆呈现明显负反馈效应,即在异质性土壤(小麦、玉米单作以及间作)上的生长明显高于蚕豆自身单作。分析表明,在异质性土壤中,如果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越大,那么对蚕豆生长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强(图5a,b,f),这表明,异质性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有助于降低蚕豆负反馈作用,促进蚕豆生长。我们进一步找到了可能导致蚕豆负反馈作用的微生物类群,经过系列分析,发现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图6a,c),以及尖孢镰刀菌的基因拷贝数(图6d)均在蚕豆单作是最高的,而镰刀菌是导致蚕豆枯萎病的一种潜在致病菌,其它体系镰刀菌的相对丰度则明显降低,且蚕豆生物量与镰刀菌的相对丰度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图6b)。上述结果表明了蚕豆单作体系中潜在病原菌的积累是导致蚕豆负反馈效应的重要原因,而其他种植体系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及有益菌相对丰度的增加,可更好促进蚕豆的生长,从而促进间作体系增产。


图5 细菌(a-d)、真菌(e-h)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Bray-Curtis)与作物生长差异(在异质和同质土壤中生物量的比值)之间的相关关系


图6  试验一镰刀菌属相对丰度(a); 镰刀菌属相对丰度与蚕豆生长差异(异质/同质土壤)之间的相关关系;试验二镰刀菌属相对丰度(c)和尖孢镰刀菌基因拷贝数(d)


主要结论


本研究为土壤微生物驱动间作体系增产提供了重要证据,物种本身的负反馈效应及间作体系正的遗留效应可能是增产的先决条件。本研究中两个禾本科/豆科间作体系均增产,主要源于间作体系对蚕豆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以及潜在有益微生物的相对增加,这两方面可能共同促进了间作体系正的遗留效应的形成。鉴于豆科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营养和经济价值,有必要将其他作物与豆科进行间作或轮作,通过降低豆科作物病原菌并强化根瘤菌等有益菌在养分利用方面的能力,最大化豆科作物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同时,本研究也从微生物学角度,彰显了PSF理论和方法在未来农业生产中进行作物组合搭配、种植体系设计等方面的重要性。

 

阅读原文


https://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365-2664.13802   



往期文章推荐


在欧洲农业系统里,作物覆盖时间比轮作多样性对土壤多功能性和谷物产量更为重要


更智慧的粮农政策有助于亚洲地区经济复苏与人民健康


《自然》最新论文:植物和土壤或能互换储碳能力


张福锁:应加快农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荐   书








英国生态学会2006年度图书奖

《土壤生物学——群落与生态系统方法》

ISBN:978-7-04-055369-7

作者:Richard Bardgett

译者:周小奇  王艳芬

出版时间:2021年3月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本书



                                             





  • 《健康土壤培育与实践指南》单价158.00/本,《耕地污染防治知识问答》39.00/本。均免邮费(1月20日起售)。

  • 购书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何小霞  15914500804(也可扫描何小霞微信二维码联系了解),或发信息至 xxhe@soil.gd.cn

  • 可提供发票(免发票九折)


                      何小霞老师微信二维码,请长按识别添加联系购书事宜






  更多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土壤观察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文!投稿、合作、转载、入群,请加13719364476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