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 | 北京大学朴世龙院士团队揭示未来升温对北半球陆地植被生产力作用的变化规律
全球变暖如何影响植被生长是全球变化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聚焦该问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院士团队以“检测变化—探索机制—预估未来”为研究主线,历经十余载,系统揭示了1980年代以来全球植被生长整体趋好的观测事实,深入探索了该现象背后的机制,并研编了首幅全球植被光合作用最适温的空间分布图,代表性成果发表于PNAS(2011, 108: 1240-1245)、Nature(2013, 501:88-92)、Nature Communications(2014, doi:10.1038/ncomms6018; 2021,doi:10.1038/s41467-021-21223-2)、 Nature Climate Change(2016, 6:791-795)、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2017, 1:1649-1654;2019,3:772-779)、 Nature Review Earth & Environment(2020, 1:14-27)等。
在此基础上,朴世龙院士继续领衔揭示了未来北半球陆地植被生长盛期(夏季)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对升温响应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21世纪中高排放情景下(SSP2-4.5和SSP5-8.5),升温对植被GPP的促进作用均持续变弱。在北半球温带大部分地区,最迟至2070年,升温对植被GPP的作用由正转负,且拐点温度高于本世纪初植被光合最适宜温度。这表明,这些地区植被生长对未来升温仍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适应速度慢于升温,不足以扭转升温终将抑制植被GPP的长期趋势。值得指出的是,在青藏高原和泛北极地区,升温将持续促进植被GPP,本世纪末之前未现拐点。这项成果为更准确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日,该成果以“Future reversal of warming-enhanced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为题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 (Nature Climate Change)(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2-01374-w)。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一年级硕士生张亦晨为第一作者,朴世龙院士为通讯作者。
近期文章推荐
助力第三次土壤普查——《土壤采样与分析方法》(上、下册)五位教授协力推出
大象深稿丨“猎捕”野生蚯蚓——地下产业链背后隐藏的土壤生态危机
精选土壤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土壤家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文!合作、转载、入群,请加13926117407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