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助力第三次土壤普查——《土壤采样与分析方法》(上、下册)五位教授协力推出

小术晓术 土壤家 2022-07-27


1

加拿大土壤学会权威出品,原版在国外影响巨大。

2

本书的中文版将弥补国内土壤采样与分析方法完整性、系统性上的缺失。

3

李保国教授、李永涛教授、任图生教授、王朝辉教授、徐建明教授共同翻译!

主译团队

向上滑动阅览

李保国,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教授,1990年土壤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利用方向的教学和科研的国家级团队的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国家黑土地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吉林梨树实验站站长,农业部华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土壤学会会士,美国农学会会士,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主要从事耕地保护、土水资源利用和土壤-土壤作物系统的定量化研究。创建了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土壤过程分布式模型、主要农作物结构-功能模型、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研究成果在我国华北平原的盐碱地改良利用和节水农业、西北地区绿洲农业与盐渍化荒漠化防治及东北黑土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社会服务优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多个省部级科研与教学成果奖。


李永涛,长期从事土壤质量与水土环境研究。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二级教授、院长,农业资源与环境省一级学科带头人、土壤学二级学科带头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土壤学岗位专家。农业农村部华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土地利用与整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农田土壤污染修复工程中心主任,国家产地环境重金属修复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指导组、微生物登记评审委员会、耕地污染攻坚专家组成员。


任图生,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1997年获加拿大Alberta大学土壤学博士学位,1997-98年在美国Iowa州立大学从事土壤物理学博士后研究。美国土壤学会、国际土壤与耕作研究组织会员,美国土壤学会会士,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常务理事,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专家组成员。曾任Methods of Soil Analysis编辑,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和Soil Use and Management副主编。长期从事土壤耕作与物理特性和过程研究,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参与创建了科学保护利用黑土地的“梨树模式”。发表论文170多篇,取得国家专利6项。


王朝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学报》和《中国农业科学》编委。长期从事旱地作物水肥管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农作物产量与营养品质调控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内容涉及土壤有机碳氮、土壤微生物体氮、土壤氨挥发损失、土壤硝态氮残留和淋溶、土壤肥力与定向培肥、小麦等作物的养分吸收转移利用与产量品质形成、蔬菜硝态氮累积、新型肥料研制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各1项,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课题2项,中澳合作项目1项。共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6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2部;获国家发明和新型实用专利5件,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4部,获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2完成人),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2完成人),陕西省现代教育成果二等奖1 项(第1 完成人)。2005年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拔尖人才;2006年,获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被聘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10年,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团队带头人;2012年,被评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18年,被评为农业部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成员。


徐建明,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土壤学会和农学会Fellow,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Research、Biogeosciences、Pedosphere副主编,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Biochar、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刊物编委。长期从事土壤化学与生物化学、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效应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以及重点和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40余项,在PNAS、The ISME Journal、Microbiome、Global Change Biology、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80余篇,主编中、英文著作8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主编出版的《土壤学》(第四版)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读者对象



本书可作为从事与土壤相关的农业、资源环境、生态、土地、水利、地理和相关工程等学科或专业科研及技术人员的重要实用参考书目,也建议作为与土壤测试有关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必备参考手册,以及其他与我国土壤学研究和土壤利用与保护事业有关的产学研人士的参考用书。



38页可检索目录电子版


质量保证

1

本书原版内容分为7部分,共包括85章、2个附录,由140位作者及合作者共同完成。每部分都由两名编辑共同完成且由至少两名审稿人进行审稿校正。

2

本书翻译工作由几十位译者多轮翻译、修改、核对,由五位主译教授分篇优化、审校;李保国教授在全书的编辑过程中,几次全书审读,提出宝贵修改意见和建议,李保国教授同时也指导了本书的封面设计并提供封面图片。

3

编辑部文字编辑、责任编辑、责任校对、复终审专家对本书至少进行了五轮编审校工作。

衷心感谢每位作译者和工作人员为本书的完成与打磨所付出的辛苦与努力!

内容简介



本套书《土壤采样与分析方法》(上、下册)是为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提供常规的、相对简单易用的分析方法。所有分析方法在材料及操作步骤等方面都提供了详尽的表述,给出了每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并附上了相应的主要参考文献,国内在近20年内没有类似图书出版。本套书内容包括第一篇(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第二篇(土壤与环境管理的诊断方法);第三篇(土壤化学分析);第四篇(土壤生物分析);第五篇(土壤有机质分析);第六篇(土壤物理分析);第七篇(土壤水分析);附录等。



内容架构

第一篇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第1章 土壤采样设计

第2章 森林土壤采样

第3章 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测定

第4章 土壤样本的处理和存储

第5章 土壤化学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第二篇 土壤与环境管理的诊断方法

第6章 硝态氮和可交换性铵态氮

第7章 Mehlich 3提取态元素

第8章 碳酸氢钠—可提取态磷

第9章 硼、钼和硒

第10章 微量元素测定

第11章 酸性土壤中的易溶性铝和锰

第12章 石灰需求量

第13章 使用离子交换树脂测定离子供给率

第14章 环境土壤磷指数

第15章 电导率和可溶性离子

第三篇 土壤化学分析

第16章 土壤反应和交换性酸

第17章 土壤溶液的采集与测定

第18章 离子交换与交换性阳离子

第19章 非交换态铵的测定

第20章 碳酸盐

第21章 土壤总碳与有机碳

第22章 全氮

第23章 土壤硫的化学特征

第24章 总磷和有机磷

第25章 用连续浸提法确定土壤有效磷的特征

第26章 土壤中有效态铝、铁、锰、硅的元素分析

第27章 森林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测定

第28章 有机质土的化学特性

第四篇 土壤生物分析

第29章 土壤和根相关微生物培养方法

第30章 丛枝菌根

第31章 根瘤菌与共生固氮作用

第32章 小型节肢动物

第33章 线虫

第34章 蚯蚓

第35章 线蚓科动物

第36章 原生动物

第37章 土壤反硝化测定技术

第38章 土壤硝化测定技术

第39章 底物诱导呼吸作用和选择性抑制测定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物量

第40章 土壤生物活性的评估

第41章 土壤ATP

第42章 基于脂质的群落分析

第43章 细菌群落信息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

第44章 土壤食物链特性指示物

第五篇 土壤有机质分析

第45章 碳矿化

第46章 矿化态氮

第47章 物理性非复合有机质

第48章 可溶性有机质的提取和测定

第49章 微生物量碳、氮、磷和硫

第50章 碳水化合物

第51章 有机氮的形态

第52章 土壤腐殖质组分

第53章 固态13C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土壤有机质

第54章 稳定性同位素在土壤和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六篇 土壤物理分析

第55章 颗粒大小分布

第56章 土壤收缩

第57章 土壤容重和孔隙

第58章 土壤结持性:塑性上限和下限

第59章 压实和压缩性

第60章 田间土壤强度

第61章 透气性

第62章 团聚体的水稳性

第63章 干团聚体的粒级分布

第64章 土壤气体

第65章 地表气体排放

第66章 森林土壤容重测定

第67章 有机土壤和生长基质的物理性质:土壤粒径和分解度

第68章 有机土和栽培基质的物理性质:水、空气的存储和流体动力学

第七篇 土壤水分析

第69章 土壤水分析:原理和参数

第70章 土壤含水量

第71章 土水势

第72章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脱水和吸水):张力和压力法

第73章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脱水和吸水):长土柱法

第74章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露点干湿计法

第75章 饱和水力学特性:室内测定法

第76章 饱和水力学特性:井渗法

第77章 饱和水力学特性:圆环入渗法

第78章 饱和水力学特性:钻孔法

第79章 饱和水力学特性:测压管法

第80章 非饱和导水率:室内张力入渗仪法

第81章 非饱和水力学特性:室内蒸发法

第82章 非饱和水力学特性:田间张力入渗法

第83章 非饱和水力学特性:瞬时剖面法

第84章 土壤水力学特性估算

第85章 土壤特性变异分析法

附录A 样点描述

附录B 实验室一般安全操作规范

原著作者介绍

1

 M. R. Carter拥有阿尔伯塔大学农业与土壤学学位,并于1983年在萨斯喀彻温大学获得土壤学博士学位。自1977年以来,他一直在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AAFC)从事农业研究工作,目前是位于爱德华王子岛夏洛特敦市AAFC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Carter博士是加拿大土壤学学会的研究员和前主席,曾任《加拿大土壤学杂志》的编辑。他参与校订了第一版的《土壤采样和分析方法》(CRC出版社,1993),也校订了《温带农业生态系统保护性耕作》(CRC出版社,1994)、《农业土壤有机质结构和存储》(CRC出版社,1996)。与Gregorich博士合作,他校订了《作物生产的土壤质量与生态系统健康》(Elsevier,1997)和《土壤与环境科学词典》(CRC出版社,2001)。Carter博士目前担任国际科学杂志《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的总编。

2

E.G. Gregorich是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位于渥太华的中央试验农场的高级研究员。他的工作重点是土壤生物化学,特别是土壤中的碳氮循环。他是加拿大土壤学学会的研究员和前主席,并担任美国土壤学学会土壤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部门主席。Gregorich博士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成员,并且指挥了苏格兰、新西兰和南极洲的野外调查,同时也指导了加拿大在越南进行的国际开发项目。他是《环境质量杂志》《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欧洲土壤学杂志》和《加拿大土壤学杂志》的副主编。本书是他与Carter博士合作主编的第三本书。





 近期文章推荐


土壤冻融过程对地表热通量计算的改进研究获进展


助力第三次土壤普查——《土壤采样与分析方法》(上、下册)五位教授协力推出


【视点】南京农业大学潘根兴团队:揭示生物质炭促进稻田有机质积累和团聚体孔隙结构优化的定量关系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丨樊胜根:保障粮食安全 未来还要吃得健康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本书



                                             





  • 《健康土壤培育与实践指南》单价158.00/本,《耕地污染防治知识问答》39.00/本。均免邮费(1月20日起售)。

  • 购书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何小霞  15914500804(也可扫描何小霞微信二维码联系了解),或发信息至 xxhe@soil.gd.cn

  • 可提供发票(免发票九折)


                      何小霞老师微信二维码,请长按识别添加联系购书事宜











  精选土壤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土壤家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文!合作、转载、入群,请加13719364476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




欢迎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