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樊代明院士:当医生真的很难

岐伯有道 2020-09-18


 点击上方"医道易儒禅"可关注我们


樊代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中华消化学会原主任委员。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国家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2013年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目前担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亚太消化学会副主席、世界消化学会常务理事兼科学计划委员会主席等学术职务。


导读  

抢救别人生命的人自己的生命被剥夺这是什么状况啊?!讲到最后,樊代明院士再次强调医生的收入应该是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到四倍,而不是要依靠灰色收入维持生活。


2016年6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在合肥召开。樊代明院士带来了“医学与科学”的精彩演讲,演讲充满幽默与激情,全场掌声雷动。


樊代明院士指出,现代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医疗改革的发展举步维艰。


现代医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很多贡献,但仍有很多问题。人类目前四千种常见病,90%没有好药可治,最常见的感冒也不是药物治好的。人类七千种罕见病,99%以上没药可治。



一个个医学模式粉墨登场,从循证医学,到转化医学,再到精准医学,医学研究的越来越细,越来越精。我们总是鼓足力量研究局部发病的原因,而对医学本质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伟大领袖毛主席用如此激昂的语句形容科学:


“可上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而却用如此悲情的诗句形容医学:“华佗无奈小虫何,万户萧疏鬼唱歌。”面对很多医学无能为力的事情,无所不能的科学就能做到吗?能用要求科学家的方式来要求医生吗?我们曾经这么做,现在还在这么做。但到底利弊如何呢?


1

医学≠科学


医学是什么?目前没人能给出具体的答案。


医学充满了科学和哲学,但医学不是单纯的科学,也不是纯粹的科学,还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心理学等等。一切与人类相关的学问都可以纳入医学。


医学的发展早于科学,科学是1500年前,一部分地球人发明的一个名词叫Science,以后成为了一种方法学,我们不能用一个方法学来要求所有的方法学,同样不能用科学来要求医学。


医学的积淀和需求催生了科学,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所以要格物致知,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所以要知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寻找普遍性,放之四海皆准,要求100%和0%的结果,而医学是0%-100%之间所有的可能性都有。这就复杂的多了。


2

中医也有自己的科学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是有生命的,而生命到底是什么?谁能给出解答?


共同的认识是:生命是物质的特殊功能,有物质才有生命,但有物质不一定有生命。科学研究的是物质,所以是物质不灭论,医学研究是生命,回答生死有期。西医是研究物质的,与科学很相似,所以我们认为西医是科学的。


而中医是研究生命的功能,不太像科学,所以人们总说中医不科学。但其实中医和西医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生命。西医和中医都不等于科学,但都属于医学。


3

现代医学发展的弊端


随后,樊代明院士指出了现代医学的一些弊端,现在医学对循证医学,分子医学,精准医学的过度依赖,忽视了人是一个整体的本质。逐渐出现了“唯器官论”、“唯细胞论”,甚至“唯基因论”。


体外培养的细胞,在小鼠身上做的试验等都是远离人体的实验,不能完全代表在人体身上的效果。有人统计过,10年前,在nature,science,cell上发表的101篇论文,至今,只有1篇真正有用。樊代明院士用一句话总结以上现象:“即动物身上的阳光未必聚能给人类带来温暖。”


4

“患病”是一种状态而非单单寻找一个“分子”就能完全解决


目前分子治疗,靶向治疗的作用被提的很高,但有时疾病防不胜防,“患病”是一种状态而非单单寻找一个“分子”就能完全解决问题那么简单。人体有无数的细胞,有无数的分子,一个疾病绝不是一两个分子就能解决。


为此,他列举了中药人参皂苷治疗卒中的例子,这个治疗过程中可以说靶点无迹可寻,而是利用药物的作用来动员全身的积极力量治疗卒中,通过一些间接作用达到整体调理。


樊代明院士用一首诗形容这个现象:分子复分子,分子何其多,哪个更管用,谁也不好说。


樊代明院士随后引出了“从没有药效中找疗效,从没有药理中找道理,从老药中找新药”的观念。以及基因治疗目前存在的一些误区及现代医学发展的副产物。并进一步强调了整合医学的理念。


5

整合医学


樊代明院士整合医学论简介:事物发展多数都表现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现象,通常都按照“螺旋上升,波浪前行”之方式。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将医学分的很细,但并没有很好的解决现有的困难,反倒将人类分割为分子,细胞,器官来看待,而忽视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观念。


医学发展的新时代需要使用整合医学的方法论,将众多医学发展知识整合起来,整体看待疾病是人体的一种状态,真正以人为本的治疗疾病。


整合医学是把数据证据还原为事实,把共识认识提升为经验,把艺术技术凝练为医术,是一种方法学和认识论,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医学知识体系,更好的治病救人。


6

当医生真的很难


科学家讲究证据,医生讲究经验。因为经验是由不同的证据组成的。科学强调因果,医生强调相关,相关关系比因果关系复杂的多,永久的恒定的因果关系必然会导致病人的死亡。



当医生真的很困难,海量数据致相关关系混淆不清,难分因果;混杂变量,多重间接因果导致难说因果,自身认识水平有限,导致难辨因果。医生一定要有高智商,在国外,要读完大学才能读医学院。


现在,医学院的入门分数非常低,培养水平层次不齐,怎么可能不出事。而且兽医院校居然高出医学院校125分,以后要谁来给人看病?简直荒唐。


在国际上,医生工资起码是社会工资的3-5倍,而有些XX员却说这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樊代明院士用一句话回驳:“他们能干的我们都能干,但我们干的他们干不了。”


科学不准抄袭,而医学主要靠模仿。科学得到结果,得结论,医学要得到结果,得结论,再来看结局,结局不好,前面的工作全都白干了。所以做医生难啊。


想当好一名医生,不仅要懂西医,中医,还要懂得一些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才能真正做好医生。除此之外,能够处理好意外的才是好医生,否则也就是拿工资干活的。


医学包含科学,但却有着比科学多得多的东西。


例如,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治疗疾病三大法宝:语言、药品、手术刀。语言是排在第一的。同样是肿瘤,有三种方式表达:1.你得了癌,要手术 2.你得了癌,要化疗 3.你得的是慢性疾病,需要慢慢治疗,姑息治疗。大家觉得哪种更好呢?


自从五四运动后,science在中国的地位就是为我独尊,至高无上。我们把一切正确的事情叫作科学,不正确的事情叫作不科学,但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科学不等于一切,如社会科学的整合。


在美国,没有医学科学院,只有科学院和工程院。中国有医学科学院,而中医院以前称为中医院研究院,后来改名中医科学院。我们把科学当成格式刷,来要求医学,刷掉了人类的本性和特性,剩下的只是医学的科学部分。


诺贝尔获得者费因曼说过:“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究竟打开哪扇门?有待人文的引导”。医学中除去科学的东西,都称为人文。不考虑人文,都用科学的方式看病,那要出大事情。因此当医生比当科学家难得多。


樊代明院士对科学和医学关系的理解总结:


一、用科学的理论帮扶医学,但不能用之束缚医学

二、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但不能用之误解医学

三、用科学数据助诊疾病,但不能用之取代医生

四、用科学共识形成指南,但不能用之以偏概全


最后,樊代明院士指出,医学要考虑多种关系,只有每个关系都把握得当,才能看好病,当好医生。在国外,MD的价值和难度要远远高于PhD。樊代明院士提出整合医学观点论的另一原因是,希望国家能从上层到下层都认识到医学要比科学重要,最起码,我们要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医生。


在中国,颠倒了医学与科学的关系,认为医学只是科学的一个分支。但医学才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所有的科学发展都是为医学服务的,所有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让人活得长一点,活得好一点。只能说科学为医学服务,而不能说医学为科学服务。


所以,一定要尊重我们的医生,不能杀我们的医生,伤害我们的医生。我们医生起得比谁都早,睡得比谁都晚,我们(在社会收入上)排第几位啊?


抢救别人生命的人自己的生命被剥夺这是什么状况啊?!(全场振奋,掌声不断。)


讲到最后,樊代明院士再次强调医生的收入应该是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到四倍,而不是要依靠灰色收入维持生活。


这是一个医学大家对医学,科学,人文,哲学的深刻理解和整合。提出问题不难,难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樊代明院士在深谙现代医学发展的不足和中国医疗环境的情况下,提出以上方法并告诫世人,语言表述更是化难为易,荡涤心灵。真的是听君一节课,胜读三年书。




【延伸阅读】


樊代明院士:医学院为何招致如此冷遇?因为医生有6苦!


本来医学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为何招致如此冷遇?据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指出,据2014年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医务人员不希望子女学医。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方面。


1
毕业后待遇低,意即清苦


根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4年本科毕业半年后收入最低的是医学生。2015年北京市发布一则调查报告称,本科毕业后半年,平均工资最高的是工学3940元,最低的是医学3208元。2012年广东省的统计数据,医学类毕业生就业薪酬最低,其就业率在本科毕业生中只排第三。


2015年2月,我国全面启动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即本科毕业后还要进行三年正规化培训,这也使医生的培训成本,也就是受教育成本增大。


最近又提出还要进行2-3年的专科培训,使教育成本再次增大,一个医学生本科毕业后要到34-35岁才能独立行医,引起业界广泛异论。


按国际惯例,医生的平均工资应是社会平均工资的4-6倍,而中国的这个比例仅为1.19倍,几乎只等于平均工资。


2
社会对医学和医师认同度差,难受尊重,意即受苦


在古代,范仲淹曾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皇帝、丞相紧接着就是医生。在国外,总统、律师紧接着就是医生,人生三甲。但在我国,医学和医生并未受到如此尊重。有的医生甚至失去尊严。


3
工作压力大,工作量大,意即辛苦。


我国的标准工时数量是每天8小时,每周40小时。而大城市的大医院统计,2014年52.7%的医师工作40-60小时,32.7%的医师工作在60小时以上。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魏文斌主任一天看门诊最多达110个病人。如此繁重的工作,但待遇却上不去,据调查,认为付出与收入不相称的医生,2009年达91.9%,2011年达95.7%。


4
身体状况差,意即痛苦


据调查,25-35岁的医生有85.9%的要加班,36-45岁的有86.6%要加班,46-60岁的有83.3%要加班。


在医生中认为身体很好的仅占7.26%,认为好的占22.8%,认为一般的高达55.3%,竟有14.6%的医生认为身体很差。卫生部发起过一次小样本调查,在一共4032名医生中,1/4有心血管病,近一半有高血压,40岁以上医生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


5
医患矛盾日趋激烈,精神压力大,意即艰苦


据2014年医疗暴力统计,59.8%的医生受过语言暴力,13.1%医生受过身体伤害,未受过伤害的医生只占27.1%。


6
当医生难度大,需终身学习,意即刻苦


随着医学从“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医生不仅要用“高智商”去学习医学知识,还要用“高情商”去体会患者内心。


目前,医学知识呈“爆炸式”或几何方式发展,其半衰期只有五年,这就要求医生要不断学习,而且是终身学习,不仅要求经常,几乎是每天下班后看书,而且需要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或进修学习。


目前国家某些政策限制医药公司支持或资助这种活动,医院不买单,医生自己买不起单,严重影响医学的发展和医生水平的提高,最后受影响的还是病人。


习近平同志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主席指的全民也包括医生,没有医生的健康,哪有全民健康。



本文来源:梅斯医学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面是你最爱的微信榜单, 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中医知识, 国学传统文化, 并提供最新的免费公益传统文化培训, 开启幸福圆满人生...


快去关注吧,还等什么呢?!

如何关注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记得要升级6.1)

②复制“微信号ID”,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关注。


王凤仪思想

wangfengyi88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弘扬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家庭教育, 免费公益培训信息


医道易儒禅

yidaoyirucha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学习中医, 道学, 儒学, 易学,  佛学


儒释道圣贤文化

daodeis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国学传统文化, 免费传统文化公益培训信息, 历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