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疾病你以为是治好的?NO

岐伯有道 2020-09-19

导读  

人们不太了解人体的自愈机能,认为疾病都是治好的。这是因为人们不太了解治疗疾病的医经圣典《伤寒论》。《伤寒论》对人体的自愈机能论述的很透彻。如58条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凡病”,是指一切疾病。


       “若发汗,若吐,若下,亡血,亡津液”,是治疗失误。一切疾病,在治疗失误后,仍然能自愈,这就是人体自愈机能的作用。发生疾病的根本因素是阴阳不和,因为阴阳谐和者必自愈。如46条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46条阐释了“阳气重,衄乃解”的病理机制。阳气重则阴阳不和,衄则阳气得泄,阴阳得和,故衄乃解。衄乃解就是人体自愈机能的作用。   



47条: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进一步论述了阳气重则自衄者愈的自愈机能。



59条: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太阳表实证,大下是误治;大下之后,复发汗,是误之又误。接连误治出现了小便不利,这是大下伤里,复发汗又伤表,表里两伤而津液亡失,故小便不利。这种由大下之后复发汗而亡津液导致的小便不利,不要治之,人体津液自能得和,津液自和则必自愈。



192条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此水不胜谷气,是说邪气不胜胃气。胃气胜则自愈。胃气是后天生命之本,也是防治疾病之本。



271条: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少阳脉小是邪气衰,邪气衰则为正气胜,正气胜而邪气衰者必自愈。


      《伤寒论》的所有治病方法,都是顺应人体的自愈机能,协助人体自愈机能发挥较佳作用,从而使疾病较快得愈。如394条曰“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脉浮,是邪气在人体表部,浮是人体气血集中于表部抗邪,故当以汗法解之。如45条曰“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脉沉实,是邪气在人体里部,沉实是人体气血集中于里部抗邪,故当以下法解之。如218条曰“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



抗御疾病的根本能量是人体内的正气。



       人体内的正气是谐和的阴阳气。阴阳气谐和,是阴阳气不盛也不衰,无有余和不足,处于平和的状态。阴阳气盛则为有余,阴阳气衰则为不足,有余和不足都是病态。如《黄帝内经》曰“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黄帝内经》又曰“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伤寒论》曰“阳盛则欲衄”,阳盛就是阳气有余,阳气有余则欲衄血。“阳盛则欲衄”和“阳气重,衄乃解”,是一个意思。



总之,阴阳气为人体内的正气。



          阴阳气是养护生命,抗御疾病的根本能量。但是正气有余便是邪气,是病态;正气不足则不能养护生命,更不能抗御疾病,也是病态。所以养护生命,抗御疾病的是人体内谐和的阴阳气。因而《伤寒论》曰: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由此可知,调理和维护阴阳气为谐和的状态,是治愈疾病和维护健康的根本大法。而人体自身就具有调理阴阳气至谐和状态的机能,只要病人不是阴阳气严重虚竭,就有自愈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疾病都是自愈的。病人康复的根本因素是自愈机能。


扩展阅读:

服用终身的药一定不是治病的药,而是治出新病来



潘德孚 著名民间中医
(1935年-2016年6月14日),浙江温州人。潘德孚创办了温州市潘德孚中医诊所。曾受聘为中华民间中医协会会长、振兴中医联谊会会长等职。著有《潘德孚医话》《治病的常识》《解悟中医——相信你的自愈力》《生命医道书系》等。


导读
现在医院的的科室越来越多,专家当然也越来越多了,基本上都是靠不是治好病的论文升级的专家,而不是治好病人多的专家。那么我们便会明白为什么医院里的医生,都要病人吃药吃到死为止的原因了。


1、西医治病:治结果,不治原因
我在复兴中医的论坛上说过,西医的内科医生不是医生。医生是看病用药的。可是这些内科医生都不会看病,你找他看病,他就给你开检查单子,让仪器给你看病,说明他们不会看病了。
开单子谁都会开,何必要一个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呢?仪器看病后,回单上指出的只是疾病的结果,而不是疾病的原因,对治疗来说,还是没有用的。医生根据这个结果开药方,实际也是不对的:治病怎么能治结果而不治原因呢?全人类都被西医忽悠了!


2、中医治病:辩证论治,整体调整
我刚认识了一个叫吴仁君的朋友,坐在我诊所里说笑。他说自己从未生过病,什么都不懂,四年前,那天检查身体,医生说他得了糖尿病,要他马上住院。住院后问医生:你们准备给我用什么药?医生说:用胰岛素,这药效果好。他就问:既然这药效果好,那要用多少时间能把病治好。医生说:这药是要用一辈子的。


他觉得不懂,就问:既然要用一辈子的,那为什么要我住院?总不会住一辈子的院吧?这不是说明这病你们是治不好的了。于是,他决定不治而出院。出院后,去吃中草药,现在痊愈已四年了。我想,所好他没用上胰岛素,上钩者,想再摆脱就难了。


胰岛素被认为是治糖尿病最好的药了,但是我发现,用胰岛素降糖,还不如用饿肚子降糖有效。


凡是用胰岛素降糖的患者,必须一天复一天地打个不停,而且,隔一段时间要增加剂量,不增加就无效。增加多了自己的胰岛功能就给搞坏了。这就是本来病人没有低血糖症的,打久了胰岛素的患者,就会常发低血糖症了。


人的胰岛本来是用于控制升血糖和降血糖的,用久胰岛素的患者,最后的结果就是都要做血透,而且,这血透也是一做起来就做个不停,直到死去的那一天。


糖尿病在医院里设有专科,也就是有专门治糖尿病的专家。然而,没有人质疑这些专家:既然当了专家,这一辈子治好了一个糖尿病人没有?答案当然是:一个也没有!专家当然比普通医生要好,如果没有治好一个病人的医生可以升为专家,那么,升为专家的条件就不是治好病,而是别的什么了。


医生升级,不是看治好病人有多少,而是看他的论文,可见这论文的价值了。现在医院的的科室越来越多,专家当然也越来越多了,基本上都是靠不是治好病的论文升级的专家,而不是治好病人多的专家。那么我们便会明白为什么医院里的医生,都要病人吃药吃到死为止的原因了。
把疾病分为内科、外科还有话可说,但是,分成几十个科目就不能算是治病的了,除了做手术,没别的用处。所有的疾病,如果不是外力创伤,几乎都是内科病。明代陈实功,写了本《外科正宗》中说“气盛兮,顶自高而突起;血盛兮,根脚束而无疑。高肿起者,忌用攻利之药,以伤元气;平塌漫者,宜投补托之剂,以益其虚。


内热甚者,量加消毒清剂;便秘燥者,必须通利相宜;使脏腑得宣通,俾气血自流利……冬要温床暖室,夏宜净几明窗。饮食何须戒口,冷硬腻物休餐。痈疽叫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脉虚病虚,首尾必行补法;表实里实,临时暂用攻方……”虽说是治外科病的,句句都是内治法。


这说明,中医不管病生在身体的哪里,都是看作生命的整体生病,看整体产生的信息,都是通过辨证论治进行整体调整,而不是把它看作仅仅是体表皮肤上某处的疾病,不是与西医一样以为只要用手术切除了就完事。


3、现代医学骗局的总根子在解剖学

我们不能否认解剖学是一门科学,但它决不能替代医学,尤其是作为内科医学的基础理论,实际上,它也就无理论之可言。解剖学告诉我们的是人体的结构,以便于做手术时,给外科技师们做参照。


解剖学可以成为公安法医的基础教程,因为它可以帮助公安干警判断死亡的原因,以便于找到凶手。它却不能判断患者因疾病而死亡的原因。因为,病人生病的死亡是生命自组织能力的不断衰弱,整体功能调节能力的衰竭而致的。


因此,尸体解剖所提供的只能是事后原因,就像笔者所写的《大象之死》,谁都能拿出一个原因来。但是,谁都无法证明这原因就是最早的、唯一的。内科医生需要的学习基础是对生命的理解,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特性,以便顺从自然安排的,根据患者生命的特性进行治疗,这就是《内经》说的“顺从自然”。


生命最重要的特性是个体特异性。也就是每个生命都是个体。每个个体与其他个体都不一样。也就是每个个体的自组织能力与其他个体不一样。因此,面对疾病,每个个体为了生存而抵抗疾病或自我调整的能力也不一样。


医学要解决的是面对这些不一样,该如何治疗的方法。这就叫医疗个体化。医疗个体化的意思就是不一样的人生的病也不一样,因此,需要不一样的治疗。这个问题中医学在2500年前就解决了,而西医学没有解决。


中医解决治疗个体化的方法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意思是指每个人得病会出现“证”,中医医生只要根据“证”的不同表现,调整它的平衡,让病人恢复平衡就可以了。


但西医不行。因为,西方自古至今没有任何的内科治病实践基础,到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他们还在普遍施行放血法。结果是治死了2000万——5000万人。由于西方医疗界只讲技术,不讲医学研究,这是因为他们把医疗职业化了,医生只看眼前利益了,他们不得不隐瞒错误的医疗,以免打破饭碗。


兰伯特博士如实地反映出西方医疗中的问题,但他对这些错误的根本原因认识仍然是错误的。例如他说:“现在已经知道对成千上万人弊多利少的这两种疗法,实际上已经广泛用来治疗许多疾病达两千年以上。


可悲的是,时间的考验并不能剔除它们。只是由于对生理学和人体知识有较好的理解,才最后抛弃放血和通便。这两种疗法。”(见《现代医药中的错误٠结论》)这说明,疗法错误纠正的困难,从医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它已被医生们当做糊口的工具了。既然是糊口的工具,为了用它挣口饭吃,错误的治疗方法只能延续下去。


现代医学制造骗局的学术误导在解剖学。解剖学把尸体当做生命,用“科学”这个概念来掩盖它的错误。上个世纪,我国的文化界头头们曾把解剖学当做贬低中医的武器。这说明人们的对医学的认识,把科学家当真理了。


这种低级认识水平,造成不少医疗悲剧。所有的医学知识学习教材,科普的宣传资料,媒体所传播的医学医疗常识,都变成不可深信。因此,凡涉及医疗之宣传,都需要认真斟酌。尤其是面临医疗选择的时候,有可能一失足便成千古恨。


解剖学误导了什么?就是把身体误做生命。身体与生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生命时我们称它为身体;没生命时我们只能叫它为尸体,而不能再称它为身体了。


有生命,称活着;没生命,就叫做死亡。(有人说生命的本质就是“活”,那却是片面之词;郭生白先生说生命是阴阳合壁,有着同样的缺陷,它不能全面反映生命的本质。生命是什么?请阅笔者《生命的定义》。)生命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西方是上帝主宰的,所以,生命的探索成为禁区;东方不信上帝而信“道”,才能够著成《内经》,为了养生,故对生命进行了认真的阐述。


为什么越治病越多?

现在,许多疾病都呈爆发式增长,许多人同时身患多种疾病,发病频率增多,看病频率增多,猝死者增多。通常,人们都怪罪于食品与空气质量等因素,而忽视了医疗因素。现代医学,一方面在大规模地治疗疾病,与时同时,也在大规模地制造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还有三分之一死于医源性事故。也就是说,三分之一是被药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


有一则黑色幽默: 医生一罢工,全国死亡率下降50%。真希望这是笑话,但确实这不是笑话!

1976年哥伦比亚的堡高塔市的医生罢工52天,出现了一个被称为“不寻常的副作用”:就是当地死亡率下降了35%同年,在美国洛杉矶,当医生对医疗事故保险涨价不满而罢工示威时,全市病人死亡率下降了18%。


1973年,以色列全国医生大罢工。为期长达一个月,根据耶路撒冷埋葬协会的统计指出该月的全国死亡人数下降了50%。


十年后,1983年,以色列医生再次举行全国总罢工,这次罢工的时间长,长达85天,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过后,以色列耶路撒冷埋葬协会又做了一次统计,在这85天中,全国人口的死亡率又下降了50%。


波美特拉博士(Dr.Bruce Pomerant)对80年代西方国家医生罢工与死亡率下降的调查指出:死亡率的下降与医生罢工日期的长短成正比。


1、例如在加拿大曼尼涛巴省(Manitoba)的医生罢工两周,死亡率下降为20%。


2、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Columbia)的医生罢工3周,死亡率下降为30%。


3、在以色列医生罢工85天,全国死亡率下降则为50%。


也就是说,西医的医生罢工时间越长,全国的死亡率越低,目前世界记录是降低50%。


为什么现在的病人越来越多!为什么现在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这一方面是由于西医治标不治本,对于有些疾病从不曾进行过真正的治疗!


另一方面,西医在治疗一种疾病的同时,往往会造成人体新的不平衡,为另一种疾病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给将来的健康下了一个又一个的隐患!


肥儿茶-健脾消食化积-成人小儿都适用

梦境和疾病居然有这些关系,南怀瑾老师这解析你一定得听听!!

人体疾病与脊柱错位关系一览表

人的一切疾病都起源于这五点 - 刘力红

对疾病的态度,敌人还是朋友? - 中西医比较

你的疾病为什么会反复发作?你吃的水果太多了!

看眉毛,你的疾病一目了然

西医与中医疾病名称对照,没有比这个更全的!

糖尿病等病都是可逆转的疾病!只要你调整饮食!

罗大伦:孩子的这些疾病,很可能与家里的氛围相关

身心对照表 - 疾病在告诉我们什么

眼耳鼻疾病的心灵成因

性格与疾病对照表

经络,情绪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 有完整的入门系列, 视频系列. 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