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云课堂(三)|梦回宋朝,感受王安石
你猜怎么着
善解人意的军妹
又双叒叕带着“云课堂”来啦!
在上一期云课堂里
军妹给大家普及了许多博物馆
回溯到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和明朝
可谓是江西的黄金时代
当时便有“全国文人半江西”的美誉
咱们江西的著名文人数不胜数
在本期的内容中
军妹将为大家介绍一位
北宋风云人物
王安石
谈到王安石
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
我们从小便开始接触王安石的诗词
《泊船瓜洲》、《元日》、《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后世流传的诗词不多
但每一首都值得我们细细回味
诗中大都体现了他不同时期的政治心态
王安石不仅在文学上饶有成就
还是一位政治家、改革家
王安石当年到底有多牛气?
先听听网红教授戴建业怎么讲!
人物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生平经历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而且他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
在他进入仕途地方官吏时,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彼时21岁的王安石,以第四名及第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之后调任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
嘉佑三年(1058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他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法度必须改革。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取士。废明经,设明法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考时务策,整顿太学,唯才是举,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
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其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享年65岁。
王安石变法的本意
原本是想要强国富民、抵御外敌
革新虽然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当时的积弱局面
但最终却不尽人意
他虽想法超前新颖
但执行力却远跟不上
也是受时代所累
王安石的一生
可谓是成也变法,败也变法
同王安石政治意见相左的人不在少数。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大臣司马光、苏东坡等人,都不认同王安石在当时显得有些激进的革新思想。
推行新法受到重重阻碍,再加上执行新法的官员一再歪曲王安石的本意,变法的结果给他的名声带来了极大的争议。
王安石身后,北宋时期的同僚对他的评价都相对中肯,有贬损也有褒奖。即使是保守派的代表欧阳修、司马光也对他个人给予了较高的肯定。
南宋至晚清时期,王安石的变法普遍被否定。直至20世纪上半叶,梁启超的《王荆公》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
列宁评王安石:“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毛泽东评王安石:“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时至今日,我们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高地上回看历史,对王安石这个人,对他的变法,也分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
对于一个历史人物,很难直接给出对错论,他的一生,有功亦有过,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王安石这个人。
本期的云课堂就到此结束啦!
期待下一次的相见哟!
梦回宋朝!
总编辑丨肖晓
QQ号:1794936050更多精彩尽在官方微博@青春井大投稿邮箱:1794936050@163.com
更多阅读
五四青年丨战疫“映山红”——井大学子青春别样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