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15 从上海落户新政开展,聊点规律和预测
这是达叔经济学的第117篇原创
中国人口总数,大概率到顶了。
换句话说,就是人口不再有增量,剩下只有城市之间的人口存量竞争。
头部的城市,也不例外。
在今天之前,全中国只有两个城市的落户政策还极其不友好,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上海。
今天,上海出现了一丝的松动。
1
一叶知秋。
在农业经济时代,受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理论影响,中国实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
这个政策,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争议非常大,无论是法律界、伦理界、经济学界,都曾长期讨论其利弊。
但是这些讨论,长期是在专业的学术圈子内,鲜少报道。达叔也是看一些专业性的书籍,才会看到其中的对比讨论。
比如,大城市是最好的避孕药理论,就早早出现在一些经济学文章里,经济学家认为,人口即使不控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也不愿意生了。
如果对城市化和人口的相互作用,有足够深刻了解,就能推导出计划生育政策,会逐步退出。
这只是达叔当时对趋势的判断,但基本国策,流了那么多的血,说变就变么?不会那么容易。
只能从逻辑上推导出这个政策的最终结局,但是不知道在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走向结局。
2014年,9月25日,上演了一部电影《亲爱的》,讲的是拐卖孩子的。
当年,打拐的事情,在辉煌时代的微博,是讨论公共事件的热门话题之一。
这个电影之后,达叔就有一个论断,说计划生育政策,即将迎来转变。
但过了一段时间,迟迟没有出台任何政策。
那达叔有动摇么?并没有,只是感慨政策的惯性之巨大。
又过了半年。
2015年3月20日,上映了一个电影,刘德华演的《失孤》,在很长时间内,失孤这个话题,在中国比较敏感。
套用当下比较流行的话,这是时代政策的一粒灰,落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当这个电影上映之后,达叔就断定,人口政策会发生巨变,并且会很快发生。
因为原本不让讨论的话题,开始主动搬上荧屏了。
电影是凝聚共识的手段之一,不要只顾着电影。
同年,10月,也就是又过了半年,中国正式开放二孩政策,从2016年1月1日开始执行。
放开二孩政策之后,人口又大幅度增长么?
当时,并不知道。
政策放开,可以生了,怀胎十月,统计新增人口数量,就到了2017年。
评判这一政策的效果到底如何?
受怀胎十月这一生理因素影响,效果评判,有长达一年的滞后性。
2019年,连续三年的新增人口数量出来了,本以为能力挽狂澜的政策,只坚挺了两年。
2016-2017年,之前被政策影响,憋着不让生的生完之后,其他所有年轻人,对这二胎政策毫无反应。
尤其是2018年,全国出生人口的暴跌,引发震动。
于是,逻辑链条推到下一步,另一个长期国策发生变化——户籍政策松动。
之前一直被弃之不用,在人口方面被边缘化的经济学家,把理论模型拿出来,推导未来中国的出生人口,大概是这样的图,开始有人相信了。
请各位,闭上眼睛,如果你是执政者,你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2
增量人口没指望了,只能对存量人口进行有效配置——全面放开户籍限制。
在农业社会,人口既是生产者也是能量的消耗者,周而复始,发生瘟疫、战争等手段,不停上演周期律。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伴随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口作为生产者和经济的消费者,比重越来越重。
在现代社会,所有执政者都意识到,人口不再是负担,而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力量的源泉。
所有发达国家经济体,都在绞尽脑汁,刺激人口增长,鼓励生育。但是,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发达经济体,在人口刺激上,取得很好的成果。
当新增人口指望不上之后,如何将存量人口进行有效配置,放到经济效率更高的地方,就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8年,全国出生人口的数据啪啪打脸之后,2019年上半年开始,从上到下,迅速反应——全面放开户籍限制。
看到中央全面放开户籍限制之后,最考验的是地方政府执政班子的领悟能力和反应能力。
发令枪一向,能看懂的,立马就把抢人变成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务。
就如同,年初公司公布完奖金政策之后,各个地区销售的反应能力一样,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一晃一年就过去了。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2019年的成绩单。
从全国来看,人口净流入排名前十的城市,南中国占8个,北中国只有2个。
北中国的两个,一个是背靠亿级人口的河南单核城市郑州,一个是抢人大战中手段最硬朗的西安。
简单图表的背后是百万、千万个活生生的人,用脚投出的票,代价是自己一生的日子在哪里度过。
中国经济的未来,在南中国。8比2的数据,看似悬殊,达叔举一个切身的例子,达叔所在的公司也分为南中国和北中国两块业务,生意比例是7:3,同样悬殊。
我们研究一个数据,尽量拉长时间,拿动态的数据来进行比较,能解读出的信息会更多。
长三角,珠三角,民营经济最发达的两块区域,尤其是广东和浙江,在包括人口引进在内的所有政策应对上,长达20年就从来没输过,如果不出意外,未来也大概率不会输。
为什么要把抢人作为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务?要从目前地方政府的经济和财政逻辑来看。
1、受央地分税制影响,目前绝大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大头靠土地财政,也就是卖地。
2、抢人也是有门槛的,刚开始,各家还要点面子,说本科毕业就能落户。
各位网友经常会笑,本科就能落户,觉得门槛好低。
根本不知道在中国,即使经过那么多年的扩招,本科及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只有4%,这个数字,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身边即是世界,会害死人的。
中国太复杂,太辽阔。
绝大部分的地方政府,很快发现,装逼装大了,本科生根本就不够用,于是迅速做出调整,大专生也可以,中专生也可以。
因为,只要这个孩子来了,这个家庭的6个钱包,基本都来了。买房、装修、家电、教育、纳税,数百万的支出,都有了。
这抢的是人么?
这抢的明明是钱。
而钱会继续生钱,有的城市进入良性循环,城市更好、人口更多,人口更多,城市更美好。
有的陷入万劫不复的人口流失,进入恶性循环。
当好多年之后,人们在分析某城衰落时,原因可能有很多,人口流失既是因,又是果。
而这一切,是可以从2014年的一场电影推导出来的。
3
最后,来聊一下上海。
达叔生活在上海,好多年前就来了。达叔之前在文章中举过即使是上海这样顶级城市,为了卖房子,也发放蓝印户口的案例。
这个手段,从1994年起开始使用,到2002年开始废弃,总共用了8年。
经常看达叔文章的人都知道,达叔经常使用的一个分析框架,目的和手段。
户籍政策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只要目的达不到,曾经用过的手段,就可以拿出来再用一次。
和深圳相比,上海的户籍制度极其不友好。深圳、杭州人口流入极其强劲,达叔身边认识的一批很优秀的小伙伴,有的落户深圳,有的落户杭州。
每年收入大几十万,近百万,纳的税能够养好多个拿退休金的上海老太太,还得排队等户口,什么玩意儿。
不和上海玩了。
在这一轮的城市人口战中,上海因为傲慢,正在付出代价。
今天的上海落户政策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是上海对自身人口结构的修正,所有的政策都是表象,所有的表象都是由内部经济结构催生的。
达叔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得上海的户籍政策,可能会有一丝松动的?
2016年,除了放开二胎政策之外,还有一个细节。
上海交通大学有一个教授,叫陆铭,在这一年出了一本书——《大国大城》。
这本书从底层逻辑上,驳斥了限制城市人口规模、人口负担等理论,提出要尊重经济原理,让城市自发成长,中国目前的城市不是太大,而是太小了。
没出过书的人,根本不知道,在中国哪些内容可以出书,哪些内容不能出书,有多么严格的限制。
某出版社的编辑主动找到达叔让我出书,达叔把大纲和草稿交上去之后,审了几天,说写的太露骨了,尤其是房地产这块,要删改,否则出不了。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极力限制大城市的发展,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即使是牺牲效率,有损公民权,也在所不惜。
但,这本书的顺利出版,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术内的讨论,正在出圈,去获得更多的广泛认同,凝聚共识。
这是在为放开户籍政策和放开城市发展,凝聚更多共识。
达叔再说一遍,中国的所有改革政策,都是渐进的,可控的,边走边改边观察。
但很多事情,都能从逻辑上推导出最终的结果,聪明的人,会在终点进行资产布局,等待结果的到来。
于是,现在开始逐步出现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户籍全面放开,上海户籍松动等等,所有的实践背后都有理论基础,很多时候,理论是早于实践的。
即使跑偏了,最后还是要回来。
如果你也想一叶知秋,达叔推荐你买一本陆铭教授的《大国大城》看看,达叔放了个链接,是京东的,这个时间点,全网最低价。
希望各位,都能拥有更多看透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关注达叔经济学,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富。可以加达叔个人微信号,期待有机会合作,也为了防失联。
一起慢慢变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