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亿诱惑之下,健康险如何逆势强劲?
面对疫情,很多行业损失惨重,保险业有的险种业务停滞不前,有的增长还开倒车,而健康险则逆势表现强劲。一季度,健康险一枝独秀,成为保险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同比增长超过 30%。搭乘互联网平台,健康险正在成为更多人的风险保障标配。
疫情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促进新行业新业态的发展,比如在线服务、远程办公 ;同时,新冠肺炎给全世界人民深刻地上了一课:健康真好!活着真好!也引起人民群众对于健康险的重视。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保险公司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主动扩展责任范围,将新冠肺炎纳入保障范畴,医疗险推出取消药品限制、定点医院限制、免赔额以及 30 天等待期等相关服务 ;重疾险在被保险人首次经医院确诊为新冠肺炎后,可给付一定额度的保险金 ;意外险主要增加因新冠肺炎导致的意外身故、伤残保险金。
此外,保险机构通过互联网、手机App 等网上手段进行理赔服务,简化实务单证的提取要求,大多数客户提交理赔申请之后在当天能够完成理赔。
扩展责任范围、优化理赔服务,让健康险释放更大保障功能,也让很多人认识了健康险保障功能之强大。
“总觉得自己年轻,身体不会有问题, 如今疫情突发,意识到危险降临前还是有份保险保障比较安心。”在长沙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工作的李女士,此前对保险不太“感冒”,最近却为自己购置了一份重大疾病保险,和她情况相似的人还有很多。
疫情期间,健康险用户层面也出现了新的趋势,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的消费者保险意识被唤醒,订单量增长幅度超过一二线城市,健康险在下沉市场的发展趋势明显。
历史经验告诉大家:疫情往往会提升公众保险意识,疫情过后通常会迎来健康险类保障产品销售的报复性增长。
参考非典时期,疫情始于 2002 年12月,2003年 5月后得到有效控制, 健康险在 2003年 2-8月单月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 121%、37%、70%、309%、265%、158%、131%。连续几个月出现 100%-300% 的高增长,远高于前后两年同期水平及同年其他月份水平。
如今,健康险已是人们眼中理所当然的 2020 年“年度爆品”。
在疫情刺激下,原本就高速成长中的健康险或更早迎来爆发期。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1-3月,保险业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 2640.76亿元, 同比增长 21.58% ;其中 3月, 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1098.38亿元,同比增长 20.83%,同时,这也是健康险首次单月突破 1000亿元大关,具有重要的指标意义。
进一步看,在产险公司中,2020年1-3月,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 518亿元, 占比 14.38%;3月, 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 215亿元,占比 15.64%,成为非车险第一大业务。
健康险的风口来了?其实健康险业务的快速发展早有迹象,可以说一直在路上。
2019年,保险业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以同比 30% 的增速,成为大类险种中增长最快的业务。同期,专业健康险公司则以同比71% 的增速,成为发展最快的专业保险公司。
如果把时间轴拉得再长些,我们可以发现,在2015-2019年这五年时间里, 健康险正在以 35%的复合增长率一路狂奔。截至 2019年末,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达 7066 亿元。
2019 年 12 月银保监会等 13 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 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 2 万亿元。
按照这一目标测算,天风证券表示, 2020-2025 年养老、健康险复合增速为 20% 左右。未来健康与养老产品及服务将成为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着力点, 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持续的政策支持,将促进商业健康险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商业健康保险保费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 :Wind、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力争到 2025 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 2 万亿元。”新年伊始,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描绘了这样一幅健康险发展蓝图。
实现 2万亿元目标的底气何在?市场、政策及技术三个方面都有利于中国商业健康险行业的发展。
首先,中国老龄化趋势是推动健康险发展的重要市场因素。
中国自 1999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迄今已整整 21年。中国老龄协会 2019 年上半年发布的《需求侧视角下老年人消费及需求意愿研究报告》表明,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 2018年的 19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净增 1.18亿,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2 亿的国家。
截至 2019年末,中国 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5亿,占总人口的18.1%。专家预计, 到 2050年, 中国60 岁及以上人口或将接近 5 亿。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老年群体基数的增大,社会上很大一部分医疗资源将被老年群体消耗,导致社会医疗消费负担增加。
以 2017年为例,老年群体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仅为 17%,却消耗了总医疗费用的近 70%。如果任其发展,未来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费用将出现结构性亏损。
基本医疗体系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需要照顾的人越来越多,需要负担的医疗费越来越多,财政收入的增长跟不上医疗支出的急剧增加,所以医保控费是必然的。而商业健康险作为市场机制, 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中起到重要补充作用。近年来,“百万医疗险”凭借此优势,深受市场欢迎,从中也反映了市场对医疗保障的真实需求。
另外,有研究表明,第一批“90后” 已成为了新一代“保民”。“90后”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出于风险抵御及家庭健康的考虑,对健康险的关注度高于以往。
某互联网保险第三方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90 后”人均持有 4张保单,其中 2.7张是健康险,其次依序是意外险、寿险和教育金。
其次,近年来,健康险处于政策密集区。
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目标在 2030年实现赔付支出占卫生费用比重显著提高。
2019年出台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不仅呼应了这一定位,且规范了健康险经营,使健康险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2020年 1月,银保监会等 13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多项工作。
2020年 3月 5日,最高层重磅文件《关于深化医疗改革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中共中央、国务院点出了对商业健康险的发展要求。
几乎与此同步,《新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等实操层面的细则相继出台。
2020 年可谓是健康险变化的大年, 重疾定义修改、长期医疗险费率调整、将发布新版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等,监管红利正在逐步得到释放。
最后,技术的进步不停改变着保险产品本身及其呈现方式,并逐渐影响着用户对于保险的认知。
一方面,大数据行业的发展给保险定价提供了数据支撑;另一方面,互联网与保险的结合促使销售渠道线上化趋势明显。
通过科技赋能,可以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助力保险公司找到细分人群,细化责任、精准定价,形成千人千面的产品体系。
在“两核”运营方面,科技可以通过大数据和 AI等技术在秒级完成风控决策并实现自动理算 ;在健康险核心系统端,也可以通过最新互联网技术来支撑高速的出单能力。
产品更个性化,销售更精准化、运营更精细化,系统更智能化、服务更人性化,只有这样健康险业务才能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而科技力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金钥匙。
RECOMM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