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我的新学期第一节班会课
唤醒
——我的新学期第一节班会课
每次寒假归来,班级都难见“新”气象。因此今年春天开学后我别出心裁,用一枝柳条和一首诗,唤醒了我班学生。
班会课上,我拿着几枝柳条走进教室。学生愕然。
我把柳条分发给学生传看,问他们手中拿的是什么。学生都说是“柳枝子”。我纠正道:“错了。它已经是柳条了。”
“这有什么区别?”学生不以为然。
我又要求学生把柳条折断。他们“鄙夷”地笑了,好像不屑一“做”。但是枝条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干脆”,看着拗开的断茬儿,学生哗然 :“是黄色的!”“淡淡的黄!”“黄绿!”满脸的惊喜。
“春姑娘,悄然而至!”一个大个子男生的发言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该生站起来,告诉大家:“上幼儿园时就唱过的儿歌,今天才真正理解什么是‘悄然’而至。”
受他的启发,学生开始自由讨论。课堂气氛顿时热闹起来,但是没过多久,便滑向了无内涵的说笑。这时,我用一个反问句启发、引导学生的思路。
“谁说黄色只是落叶的颜色、枯萎的颜色?”
教室里安静下来,学生们若有所思。片刻之后,他们解颐而笑,窃窃议论开来。
“生命从来就没有凋零过。”
“草色遥看近却无,春在枝头分外明。”
“春来,悄然。”
“这正是走过隆冬的生命。”
“万象皆春。”
“追赶春天。”
从这些话语中,我明白学生思考的与其说是“春天”,不如说是生命。于是我及时回应道:
“生生不息,新新相续。”
“年年岁岁花虽相似,岁岁年年人应不同!”
“为什么中华民族如此隆重地庆祝‘春’节 ?”
“在这个春天里,向春天告白,向自己告白!”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一阳复始’‘二气雍和’,雍和的暖阳之气,已经悄然复苏天地间的万物,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和着自然的节律复苏呢?”
每一次启发,我都留出思考的时间。学生这次又都默不做声了,虽然我看得出他们正在沉思。但还不能就此作罢,用“春天”唤醒生命,还须要更深层地启发。
展望美好的春光,我们共同学习了王羲之的《兰亭诗•三春启群品》:“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用这首诗讨论“创造”“新变”的话题。因为这节班会课的目的不仅是唤醒,更重要的是醒来后要懂得“与日俱新”。
“群品”指万物,三春暖阳开启了万物的新生,欣欣向荣,英姿勃勃,游目骋怀之余,足以畅寄幽情。俯仰之际,空阔寂寥的宇宙,自有其“理”——万物不分巨细,均蒙天地的创化之功。“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草萌花发,万木争荣,群品参差,万象各殊,无时无刻不在新变新生,“适我”(使我愉悦,使我畅神)的正是这“新生”的世界,正是在这新生的世界中感受到生命之间的激荡。这里有一种万物均齐的情愫,愿意作为平等的一员回归到这无限和谐之中,与万物相亲。这些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但是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感染力更强。
然后我又引述 “参赞化育”“德配天地”“与天为徒”等中国哲学观念,目的是想把“创造”“新变”与生命新变相联系。“参”是参与,“赞”是赞襄、辅助、帮助。“参赞化育”,即参与赞襄天地的化物生成。天地的精神在创造,“德配天地”,人也要牢牢抓住创造的枢纽,与创造同在,才能配得上做天地的儿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以健动不已为德,人必须以自强不息应之。古老的哲学中蕴含一种生命勃动的欲望。
下课后,学生自发地办起了新学期第一期墙报《在春天里向自己告白》。他们写道:
“春天携着和风走进了我们的心窝,暖暖的。我们不再拘束,不再板着那张僵硬的脸。在每一次呼吸中,让春融入我们的身体,融入我们的灵魂,因为我们需要给春无限的生机,给夏奔放的活力,给秋满满的果实,给冬暖暖的回忆,还要给自己一个完美的生命。这就是我内心的告白。在春天里,准备尽情挥洒汗水,播种希望,让生命不息。在春天里,找回我们遗失一冬的生命力。
春天的精彩,不仅仅是丝丝和煦的风,滴滴湿润的雨,更是那跳动在枝头,活跃在生命中的律动。”
教师这个职业很神圣,因为我们是在和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对话。不要让我们的班会成为流于形式的说教。我坚信有效的教育应该“润物细无声”,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文章作者:霍文新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 073000
责任编辑:赵敏霞
温馨提示长按下方二维码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我们将成为您工作中的得力助手,知心朋友!
成功关注本公众号后:
回复“投稿”可查看投稿须知
回复“订阅”可查看订阅方式
回复“封面”可查看封面人物评选办法
回复“怎么办”可查看“我该怎么办”栏目最新征稿启事
《班主任》杂志
心灵家园 交流平台 专业读本 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