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乐研究》2023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

音乐研究 音乐研究 2024-02-05


《音乐研究》2023年第1期

(总第218期)



目   录


纪念于润洋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专栏


之于特里斯坦和弦集释的别解 
  ………… 韩锺恩 

于润洋“音乐学分析”再探究
.…………姚亚平 
 


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研究


伶州鸠论“律”疑案解谜(上)

………… 刘正国 


中华礼乐文明基因探析

………… 郭树群 

 



“一带一路”音乐文化研究专栏


中国历史上的横笛及其渊源探究

………… 赵维平


从域外考古发现看我国阮咸类琵琶的源起

      ——兼论草原丝路的音乐传播与涵化作用

…………张 寅、龙好萍

 


中国传统音乐遗产的传承模式初论

………… 肖学俊


20世纪70年代以来香港“中乐合奏”的文化机制

………… 朱依依 



听觉中的和声分析

………… 冯 磊


论中国交响音乐“情感范式”的当代性言说

………… 叶松荣



宋金诸宫调及元曲杂剧之“宫调换韵说”考辩

…………赵义山、王 阳




摘    要


 纪念于润洋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专栏


之于特里斯坦和弦集释的别解


文◎韩锺恩


摘 要瓦格纳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特里斯坦和弦,及其关联者主导动机“渴望”与“欲望”,可基于多种论述进行持续不断的考释。从音响结构形态的分析、听感官事实的隐喻与暗示、音响诗学的直言与明示,对其进行别样的诠释;进而在“音乐的听”与“美学的说”的基础上,提出真正能够触及音响结构的诗存在之目标。

关键词:特里斯坦和弦;主导动机“渴望”与“欲望”;结构渊源与属性;隐喻暗示;直言明示;音响结构的诗存在



于润洋“音乐学分析”再探究   


文◎姚亚平


摘 要作为一篇既是纪念性,也是更为深入理解“音乐学分析”概念的研究性论文,在对音乐学分析的成因梳理中,强调了“音乐学分析”的提出是基于对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之路该怎么走而做出的回答,其最大贡献是突出了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形式”维度。在对音乐学分析的“高峰”与“孤峰”现象的解释中,回应了音乐学分析在推进中所遭遇的诘问,并详细分析了于润洋是如何解决音乐形式与社会历史内涵融合的。对于音乐学分析面临的难题,提出两种解决的可能,即从音乐美学与音乐社会学两个方向,通过“异质同构”的形式理论,打通形式与社会内涵之间的隔膜。音乐学分析提出了一个西方音乐研究的终极难题,但它也是西方音乐研究很难绕开并值得努力探索的问题,正是由于此,更凸显出于润洋音乐学分析思想的历史价值和恒久意义。

关键词于润洋;音乐学分析;音乐形式;音乐内容;马克思主义



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研究


伶州鸠论“律”疑案解谜(上)

文◎刘正国


摘 要《国语》所载周王室伶官州鸠答景王所问的一段论“律”之语是先秦文献中确凿可凭亦极其难得的重要乐律学史料。然而,由于历史的年湮代谢,使得该段文字雾掩尘埋、迷蒙难解。至今虽探之者众,却纷纶错说、言人人殊,遂成一桩千古难决之疑案。文章的破解,以作者常年所涉律吕之本“龠”的格物致知所得,擿古人之遗误,发前人所未逮,对“州鸠论律”之语给予全新解析。文章整体观照“州鸠论律”原典文本,做前后贯通解,置上、下两篇而析之。上篇以“铸无射”为之引说,力辨景王所问之“律”实为“黄钟”之律,详解“立均”“出度”是为“黄钟”律管的两大功用之所在,以为下篇的神瞽考“中声”、课物以解“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等重要乐语之谜,铺为前阵也。

关键词律;钟律;黄钟;立均出度;度律均钟;均钟木;度量衡



中华礼乐文明基因探析

文◎郭树群


摘 要在学界关于史前音乐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中,梳理了自然谐音列中“差音”“等价音”概念的科学因素及史前族群在捕获谐音的过程蕴化出的观念;讨论了骨笛、骨簧、竹簧所承载的捕获自然谐音的社会实践活动;阐释了史前族群在捕获谐音的过程中深化着对于“风”与“气”的认知。所谓“声接天”是说自然谐音接通了天文历法规律;“声接地”是说自然谐音接通了恒气布历的自然物候规律;“声接人”是说自然谐音接通了“声之缘身性”原理。

关键词:格物致知;自然谐音;差音;等价音;自然谐音列的复合性、自然谐音列的隐秘性



“一带一路”音乐文化研究专栏


中国历史上的横笛及其渊源探究

文◎赵维平


摘 要笛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被记载为“篴”。篴是一种竖吹类管乐器,与我国现行的横吹笛有着不同的演奏方法。“横笛”一词初出于北齐时期,它与丝绸之路上传来的乐器横笛关系密切。通过梳理横笛相关资料得出这一乐器由古代印度传入中国,中国流行的横吹竹笛是其后裔。

关键词:篴;笛;横笛;羌笛



从域外考古发现看我国阮咸类琵琶的源起

        ——兼论草原丝路的音乐传播与涵化作用


文◎张 寅、龙好萍


摘 要依据两河流域、古伊朗及中亚等地的琵琶类乐器图片资料,以草原丝路为背景,梳理我国阮咸类琵琶的源起问题,探究草原丝路上的游牧民族对我国阮咸类琵琶的出现所起到的历史作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两河流域就已出现了“盘圆柄直”的长颈琉特(阮咸类琵琶),其后在两河流域、古伊朗、中亚及我国北部边域渐次皆有发现。我国的阮咸类琵琶,历史上曾是一种跨民族、地域、文化的“国际性”乐器,它既不是“弦鼗说”中原文化的独立产物,也不是“乌孙说”“西域说”“波斯说”外来文化的简单输入,而是通过中继游牧民族涵化后传播而来,又经中原文化改造所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琵琶类分支乐器。

关键词琵琶;阮咸;草原丝路;音乐传播与涵化




中国传统音乐遗产的传承模式初论


文◎肖学俊

摘 要中国传统音乐赓续不辍、流淌至今,其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方式与手段都蕴含着不同的机理、产生着不同的作用与效应。通过对五种传承模式的总结、阐释和分析,在肯定各自优势的同时,亦对其可能产生的问题和隐患做出揭示或预断。

关键词:传统音乐;传承;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香港“中乐合奏”的文化机制


文◎朱依依


摘 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职业化”的香港中乐合奏,是一种超越了乐队形态和听觉感知层面的文化现象,消费社会语境下中乐合奏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方式与过程,景观化表演模式、作品经典化过程和艺术节品牌策略,展现出个人主体性、集体行为和技术操控交互构成的中乐合奏文化机制。在这种文化机制的建构过程中,中乐合奏逐渐成为香港中国现代音乐的符号,某种程度上掌握了香港地区音乐文化的信息控制权,定义和引导了香港民众对中国当代音乐的认知。

关键词:香港音乐;中乐合奏;香港中乐团;文化机制;音乐消费  



听觉中的和声分析


文◎冯 磊



摘 要:在相关听觉和视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和声分析应更多依靠听觉展开——将听觉效果用分析符号表达出来是和声分析最首要的目的。进而提出“听觉惯性”“听觉聚合”和“听觉叠化”这三个概念,并加以例证。由此认为,音乐中一切都应围绕着声音角度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听到的音乐进行解读。

关键词:音乐分析;听觉惯性;听觉聚合;听觉叠化



论中国交响音乐“情感范式”的当代性言说


文◎叶松荣


摘 要以部分作曲家的经典作品为例,讨论中国交响音乐“情感范式”当代性相关问题。我们时代性的“情感范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反映当代社会的审美追求,具有当代鲜活的生命意义;当代审美意象的“情感范式”以穿透当代人心灵的情感赋能为指向,进而赋予作品以不朽的灵魂与生命;超越时空、具有象征意蕴的“情感范式”形象地印证了思想美与艺术美的当下性。评价中国交响音乐“情感范式”当代性的价值和意义,最大的公约数还是“人民性”。

关键词:中国交响音乐;当代性;情感范式;审美意象;人民性



宋金诸宫调及元曲杂剧之“宫调换韵说”考辩


文◎赵义山、王 阳



摘 要:对宋金诸宫调和元曲杂剧文本中标示在一些曲牌之前的宫调名称,前人虽有不同解释,但总体上认为是标示调高、调式的符号。近年来,学界或认为标宫调并无实际的乐律指义,只是一种“换韵的标志”。持这一说法的诸论家多认为“换韵须标宫调”“不换韵必不标宫调”“换宫必换韵”“同宫必同韵”等。考诸宫调和元曲杂剧中,实存有许多“不换韵亦标宫调”“换宫并不换韵”“同宫也并不同韵”的曲例,这表明“宫调换韵说”并不可靠。结合曲体文学的特征看,宫调选择和韵部选用虽有一定关联,但宫调名称的出现却并非仅表示换韵。因曲体文学中之宫调名称存在俗名与律吕之名的混用,各宫调之具体调高和调式虽难以确考,但其所具有的乐律指义却不应否定。考明这一问题,对诸宫调、散曲、戏曲之曲本体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诸宫调;元杂剧;北曲;宫调;换韵





购买本期纸质期刊,请登录淘宝网“人民音乐出版社天猫旗舰店搜索。

购买本期电子期刊,请点击页面底部“阅读原文”,或进入“音乐研究”微信公众号“电子期刊”栏目订阅。




扫码关注我们

《音乐研究》

微信号|yinyueyanjiu_1958

投稿邮箱|yyyj@rymusic.com.cn


人民音乐出版社新媒体矩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乐研究》2023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

音乐研究 音乐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