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社评 | 低风险≠零新增,“精准防”打好“持久战”
今天(4月13日)上午,东莞通报新增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而此前连续几天东莞均报告零新增;昨日(12日)下午刚宣布全域低风险。这多少有些反差,但也不意外。
技术层面看,低风险≠零新增。
外部环境看,当前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内部环境看,特殊市情的防疫难度大。
我们要理性地认识到,在当前形势下,实现绝对的“零感染”并不现实,“摘星”后再次出现病例很可能是下来一段时间的常态。当前疫情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的特点,决定了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辛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做好打持久战的充分准备。
对于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复,我们要始终保持冷静、科学、理性的态度。
另一方面,切不可掉以轻心。“万无一失,一失万无”。东莞当前的防疫成果浸透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越是来之不易,越是需要倍加珍惜,千万不要因为个别人的麻痹大意,导致前功尽弃。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应是我们面对疫情的基本态度。
对各级各部门来说,要思想上高度重视,研判上冷静科学,行动上迅速果断,做到主动防、早发现、真落实,发现一起、扑灭一起,精准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对市民群众来说,做好个人防护就是最好的防疫。简单来讲,口罩还要戴,场所码还要扫,需要检测核酸时就去检,有相关旅居史需要报备就去报,积极接种疫苗,出现症状及时就医,绝不能因为“摘星”而“放飞自我”。
对市场主体来说,守好自己的门户就是最好的防疫。对自己的员工、客户、物流等平时就要做到登记在册、心中有数,特别是对来自疫情风险地区的人员和货物更要高度警惕、主动排查,遇到突发状况时才能不慌不忙,才能最大限度减少风险。
行百里者半九十。要最终战胜疫情,归根结底必须依靠全社会防控体系。
来源 | 本报评论员 贾庆森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