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残疾人家庭抗逆力生成机制的社会工作干预服务与研究对话——亿方公益沙龙第二十五期
★ 时间:2019年7月26日 15:00 - 18:00
★ 坐标:厦门市禾山街道办事处
★ 主讲:姚进忠 [集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副教授]
★ 本期特邀嘉宾:
童 敏 [厦门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教授、博导]
陈 莹 [闽南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
邓 泽 [厦门诺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新诺心灵复康工作室创办人]
★ 主持人:
巨东红 [集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 主讲人:姚进忠 ——
【 一、前 言 】
1、残疾影响的家庭数量庞大:我国目前有8500万残障人士,其影响的家庭有2.6亿个,我们必须从研究及实务的角度对这样的家庭进行关注;
2、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的家庭转向:我们发现对残障人士个体的帮助是有限的,而家庭是中国人最核心的生态,所以应转向家庭的帮助;
3、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的能力转型:社工的理念逐渐由简单的帮助向挖掘残障人士个人能力发展。
研究问题
1、残疾人家庭在面对残障事件及其相关附带事件时,残疾人家庭将面临什么样的风险与需要,家庭抗逆力呈现什么样的特性?表现为何种样态?
2、在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社会工作者如何有效从家庭信念系统、家庭组织模式、家庭沟通过程三个角度专业地协助残疾人家庭抗逆力生成?
【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家庭抗逆力概念
1、抗逆力是家庭功能的一个属性,是维持家庭内部变化与稳定之间平衡的能力。——Patterson
2、家庭抗逆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家庭能够获得的力量与资源。——Walsh
家庭抗逆力核心:动态的家庭力量
家庭抗逆力模式:Walsh的三个关键过程
Walsh家庭抗逆力模型的三个关键过程是相互影响和协同的,与静态的、单一的家庭模式或一组特征不同,家庭抗逆力涉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过程,其可能根据不利条件和可用资源而变化。
图1:家庭抗逆力的关键过程(Walsh)
行动研究的内涵
研究可获成果:
(1)改善自己的专业发展;(2)促进专业实务卓越;(3)改善工作处境;(4)达成更好的社会秩序。
图2:家庭抗逆力生成的社会工作行动研究操作框架
资料收集方法
(1)社会工作者个人和集体访谈;(2)残疾人家庭访谈与口述;(3)文献资料方法;(4)参与观察。
资料分析方法
【 三、 残疾人家庭抗逆力样态剖析——需求分析 】
稳定均衡型(大类):积极成长型(小类)、稳定发展型(小类)
功能失调型(大类):应对失衡型(小类)、支持失衡型(小类)
运作僵化型(大类):运作无效型(小类)、危机导向型(小类)
服务目的
图3:服务框架
【 五、研究对话:家庭抗逆力的本土拓展 】
西方关于抗逆力的理论可分为三类:
1、特质论:将家庭抗逆力视为静态的特征或能力
2、结果论:强调家庭应对逆境的过程,但它更侧重于描述家庭在应对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
3、过程论:家庭抗逆力逐渐被视为随着时间推移扩展的多因过程。
1、建立本土家庭抗逆力评估体系
2、发展本土家庭抗逆力生成的有效政策机制
【 六、结语:残疾人家庭的社会工作服务建议 】
1、以残疾人家庭为服务中心,动态评估家庭需要。
2、注重家庭个别化需要,细化类型,提供有效性服务。
3、将家庭应对残疾困境的能力作为介入点,关注动态的家庭力量。
分享人:刘顺利
【 案例背景 】
【 主要问题与需求 】
【 案例分析(预估)】
针对案主,我们从家庭抗逆力的三个维度对其进行评估:
1.信念系统:
家庭在孩子康复希望渺茫的情况下,陷入不断质疑和抵触的情绪中,对未来茫然无措。
柳父自认为“我家不应该生出这样的孩子”,不断向社工问道:“为什么会这样呢?!”
付诸努力受挫后,消极维持现状。在屡次申请盲校都未能入学后,柳父放弃了求学申请,柳某跟着父母在工厂生活,父母大部分时间各忙各的。
柳父希望再生一个孩子,但母亲娘家人极力反对,认为他们没有这个能力抚养两个孩子,柳父对此耿耿于怀。
2.组织模式:
柳父是家庭主要决策者,但其意见受戚某娘家人影响。
在核心家庭内部,母亲多顺从和依赖,家庭较容易形成统一的行动。柳父对孩子比较关注,能够采取一些行动解决问题。此外,母亲的娘家也能够提供照顾孩子的支持。
3.沟通模式
夫妻之间沟通比较单向,通常是柳父提出要求,戚某做出行动。柳父常抱怨戚某“怎么说她都不听,就只顾自己玩手机”。
夫妻间反馈和互动较少,通过沟通达成的改变成效也不大。
孩子会主动向母亲提要求,比如吃东西。但母亲戚某的回应很生硬,引导很少。柳某目前掌握的语言词汇,大多关于食物和日常用品,钥匙、花生、汽车等,说明家庭中的交流内容比较固化。
柳父会做一些引导的尝试,比如放音乐给孩子听,制止他无意义的摇摆等。
家庭在沟通上的优势是,母亲有超过一般人的耐心,会不断重复对孩子说一个指令,无形中强化了沟通内容。
【 服务目标 】
【 实施过程 】
1.回顾生活经历,肯定家庭付诸努力
2.引导宣泄情绪,支持家庭重启希望
3.引荐融合活动,获得同质群体支持
4.探索亲子互动,制定家庭日常功课
5.巩固过往经验,建立未来生活期待
【 案例评估 】
1.服务对象方面:家庭感受到被理解,柳父不断调整心态,重塑信心,开展有效行动。柳父从抱怨情绪中走出,带领家庭向外继续探索,勇敢面对和接纳孩子的特殊性;柳母尝试与孩子互动,获得了孩子的回应和表达;柳某自社工介入以后,据柳父反馈,词汇量不断增加,对外界的回应也有所增多。
2.社工方面:深入到服务对象家庭场景,准确评估服务对象家庭情况,综合运用外部资源,深度启动服务对象家庭内部动力,内外联动强化介入成效。社工在服务残疾家庭过程中,做到真正的平等接纳的专业关系,需要在心理上走过并超越服务对象同样的困境。从恐惧、排斥、偏见和强烈的挫折感中走出,并寻找到力量,才能真正帮助服务对象改变。
3.服务对象现状:柳父带孩子经过医院诊断和建议后,转而向自闭症机构寻求支持,目前已有一家机构愿意提供一对一的个训辅导。柳父最终决定再要一个孩子,冲破阻挠,为家庭的注入新希望。戚某目前已生产。戚某家人最终选择了认同,每周外婆会把柳某带到身边照顾几天。
【 专业反思 】
1.适用于多残家庭的家庭式社会工作模式
一户多残的家庭中,康复和照护压力给主要照护者形成了更大的挑战。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开展社会工作,系统化提供支持,为家庭整体的生存和发展进行有效的支持,同时为残障个体营造可持续的发展支持环境。
2.双重残疾儿童的救助边缘化
双重残疾儿童在社会特殊教育资源本身不足的情况下,更成为社会边缘群体,除了物质方面的救助和保障,他们更需要系统的康复与发展指导、适宜的交流融合机会,以消除个体和家庭的社会化压力。
3.乡村家庭的生活化教育理念倡导
当家庭中父母文化程度有限,对社会公共教育体系依赖程度高,对残疾儿童的家庭教育茫然无措。因此,倡导生活化教育理念、引导场景式亲子互动、关注家庭生命教育传承,为农村家庭缓解教育焦虑,增强家庭联结感。
【 工作心得 】
社区助残协同为重:不仅服务于服务对象,还包含着与基层助残工作条线的理念融合过程。后者更关键,并且影响着前者的成效。本案例中,社工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共同开展工作。
助残人才专业性建设:亟待建立更系统化的助残人才培养机制,从专业理念认同,到专业心理成熟,到专业行为规范的系统建设。
残疾人的正面意义:许多超越型残疾家庭成员,对社会有正面意义。我们努力在更大范围内促进残健融合。
倡导行动促进社会融合:残疾人的社会融入,面临着许多我们容易忽略或不以为然的许多困境,从自信心到安全问题,再到外界异样的评价,他们需要面对的比我们想象的更多。我们携手行动,在这个越来越友好的互联网时代,带着他们一起逐梦!
移动式与非移动式残友互助平台搭建解析
——以枋湖社区为例
分享人:钟丽容
【枋湖社区背景】
枋湖社区的特点为:
多:辖区涉及范围包含:枋湖、梧桐、穆厝、蔡坑、卢厝、安兜、林后7个自然村,枋湖新村、金山国际、金枋世家等等小区。
广:所辖区域多,地域范围大。
散:截止目前社区残疾人240人,分散各个区域,以枋湖、安兜、林后、卢厝、穆厝、金山国际为主。
图四:非移动式与移动式残友互助平台解构
【“1”非移动式残友互助平台内容】
1.以节日为契机,开展常规性活动
春节、元宵节、全国助残日、端午节、中 秋节、国际助残日等,增强节日仪式感,家庭与家庭之间、残疾家庭与社区之间的联结感,有一种“我们是一家”的归属感。
2.建立助残资源库,提供资源支持
整合了社区内外资源,建立了“枋湖社区助残资源汇总表”,包括政策、医疗、康复、就业、教育等资源,为不同类型残疾人家庭链接有效资源。
3.以微信群为平台,构建线上交流
搭建了“枋湖服务对象互助友爱群”,各类残疾家庭的线上交流平台,增进各类家庭之间的互动交流,构建同质群体的支持网络。
4.助残志愿服务队,服务各片区
涵盖:片区残协执委、残疾人及其家属、居民等,拥有剪发、手工、裁缝技能等,满足片区内需要。同时与集大社工实践队建立合作,每年暑期为残疾人子女举办成长性夏令营活动。
【“6”移动式残友互助平台内容】
1.枋湖片区(枋湖、梧桐、金枋等)
基本情况:大多数家庭的残疾人主要是以中老年为主,基本为肢体残疾(锻炼意识较为薄弱,肢体功能越来越退化);智力残疾基本为年轻人(父母溺爱包办,生活自理能力较弱)。
服务情况:
“走出一步,离健康就进一步”残疾人家庭健步行活动
“成就自我•感恩父母”残疾人家庭成长小组(智力残疾)
个案辅导:中轻度智力残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2.安兜片区
基本情况:残疾家庭肢体残疾偏多,以轻中度为主(康复锻炼意识较强,经常出门散步,锻炼方式单一);精神残疾家庭,基本都是居家吃药进行控制,有些精神残疾人受家人过于保护。
服务情况:
“安身为乐•兜在一起”残友互助活动
“动动,学学,更健康”康复训练学习小组
个案辅导:精神残疾人的个案管理(协助就医住院)
3.金山国际片区
基本情况:残疾家庭残疾人以中老年人为主,以肢体精神残疾为主,肢体残疾以中轻度,精神疾病康复较为良好。
服务情况:
“巧手连珠•残友互持”残疾人家庭支持小组
发展和培育手工小组领袖,建立爱心手工坊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常规的手工活动
个案辅导:非理性情绪的调整与家庭关系调整
4.穆厝片区(穆厝、蔡坑)
基本情况:残疾家庭残疾人以中老年人为主,占90.6%,残疾等级以中轻度为主,残疾类别以肢体、精神为主。
服务情况:
康娱活动:“我是歌手”歌唱活动
社会资源支持:辅助器具、医疗资源等链接上门;
个案辅导:居家安全改造的介入
5.卢厝片区
基本情况:残疾家庭以中轻度(肢体、视力)为主;重度残疾家庭3户,其中有1户一户四残家庭,是重点跟进的对象。
服务情况:助残志愿服务队,入户上门;
个案辅导:全残家庭的“生命质量”介入
6.林后片区
基本情况:大部分残疾家庭残疾人岁数比较大,残疾等级也比较严重;以肢体,精神为主;以中重度为主,占85.7%。
服务情况:链接残联康复医院上门服务,上门指导,运动训练,按摩推拿等;助残志愿服务队,入户陪伴,缓解照顾者压力,上门义剪满足个性化需要等。
【“1+6”互助平台运行成效】
1.增强了残疾人家庭对社区的归属感,促进了各类家庭之间的支持互助。
2.有利于助残资源库的有效对接。
3.充分调动了片区残协执委,促进其功能作用的发挥。
4.组建了手工团队,已有部分手工成品输出。
【个人感言】
1.外界资源的介入,对于残疾家庭来说,无疑是光亮!
残疾家庭,可能在一些低保、临时救助等方面比其它家庭更为需要。疾病带来了比较沉重的经济负担,即使金额可能不多,也足以带给这个家庭希望!
2.注重现有资源的整合,比挖掘新资源会来的更加有效
社工在找资源时,时常会忽略了身边的资源,会想着怎么去哪里找,好费力啊,不如从身边接触的“人”“物”入手?(社区残协执委纳入助残志愿者,动员社区资源)
3.移动式平台化的运作,让我们的服务更贴近残疾人家庭需要
结合社区下辖多地域片区以及残疾人自身特点,开展移动式平台服务,让我们的服务更贴近其生活场景,更贴近其需要。
家的N次方:残疾人家庭成员沟通模式的干预
分享人:庄珍珠
【 小组缘起 】
1.稳定均衡型:家庭关系融洽,家庭成员之间能够清晰、坦诚情感分享并友好合作;
2.运作僵化型:家庭关系疏离,家庭成员之间回避沟通
3.功能失调型:家庭联结感较弱,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清晰一致的信息表达及开放的情绪表达、家庭系统内部解决问题的合作有限
【 小组展示 】
针对小组成员特点,小组设计了三个目标:
1.正向引导,协助组员认识到家庭的优势与联结;
2.通过良性互动,多种家庭类型碰撞,协助组员思考自我与家庭的沟通方式;
3.协助组员了解家庭沟通过程,学习清晰表达、及时发问和积极回应三种沟通技巧。
图五:小组环节展示
【 小组成效 】
1.观察评估:有四个组员分别在小组中分享了母亲、妻子、丈夫等家庭成员对自己的帮助,认识到家人之间的联结。
2.观察入户跟进评估:一对父女在小组中关系有所改善,父亲慢慢调整了与女儿沟通方式,现在父女双方比较能够心平气和沟通。
3.绘画评估:有三组组员通过你说我画沟通,画出较为相似的图形,尤其是父女那组在这次画图中配合很默契。
【小组反思】
1.多种类型家庭相互碰撞,已积极家庭 带动问题家庭,助力家庭正向发展;
2.将个案带入到小组中,从小组互动中促进父女沟通问题的改善;
3.基于组员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通过视频赏析与图形绘制,将原本较抽象的沟通问题具体化,利于组员理解;
4.社会共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能促进服务开展。
童 敏 [厦门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教授、博导]
实务领域的发展总是复杂的,它会根据实际的场景的变化而衍生出一些更复杂的问题和情况,而研究往往难以做到对每个复杂的场景都能够进行解释,因此在实务过程中反思和总结非常重要,它可以反馈到社工的理论、教学、研究方向上,如何赋权给实务工作者更大的能力,在今天的分享中我看到了很好的探索方式。
----- 本期沙龙内容完 -----
传播媒体/平台:
億方公益沙龙往期内容回顾:请点此浏览
关于億方公益沙龙
億方公益沙龙是億方基金会主办的研究性沙龙活动。秉承億方公益基金会“激发民间智慧行动,创建公平美好社会”的愿景,致力于链接公益研究者与实践者,搭建公益研究输出与落地的畅通渠道。沙龙每月一期,每期由菁莪伙伴主讲、公益研究与实践者参与,分享成果,交流沟通,打造公益思想的交流平台、研究的实践阵地。億方公益沙龙希望凝聚更多有识之士,共同推动行业进步与社会发展!
关于菁莪计划
“菁莪计划”是由北京億方公益基金会于2016年发起的支持公益青年行动研究人才项目,该项目倡导“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理念,支持具有务实、专业、前瞻、有意愿或正在做行动研究的青年人提高其研究能力,进而提升公益界的研究水平。研究者通过对某一关键社会问题进行行动研究,寻求有效解决途径,最终推动公益行业发展及社会的积极变革。
菁莪计划目前共有18位伙伴,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专业,大家共同致力于研究推动社会美好改变,共同打造多元化的菁莪伙伴价值共同体。通过国内外交流学习,不断开拓视野,积累经验,实现自我提升与突破,成为有积极影响的公益研究者。
「菁莪计划」将助力公益研究伙伴坚定前行!
了解億方:
億方公益基金会官方网站 www.yifangfoundation.org
☆★ ---------------------------- ☆★
欢迎关注億方公益基金会 微信公众号:亿方公益
添加小贴士:手指长按上方二维码图片,
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就可以添加关注我们啦!!!
☆★ ---------------------------- ☆★
青年公益研究学者网络 菁莪计划 微信公众号:菁莪计划
添加小贴士:手指长按上方二维码图片,
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就可以添加关注我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