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面专访|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霖先生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2022-06-03


为新型城市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提速

——专访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霖


铁的定位是什么?对于在轨道交通领域耕耘了二十多年的何霖来说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地铁是重大工程”到“地铁是公共交通工具”,再到如今何霖认为的“地铁是提速新型城市发展、展现文明城市建设、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快线”。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交通强国、地铁圆梦,地铁就是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幸福快车。”何霖如是说。从1997年广州地铁1号线首段正式通车,到2017 年已有13条线开通、运营里程从5.4公里延伸到390.6公里,20年来广州地铁始终坚持为时代记录、为城市提速、为公众服务,同时也带动行业发展、带来低碳生活、促进城市文明。


线网拓展——拉近时空距离,推动城市化进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地铁线网的不断延伸、建设规模的不断加大,市民的幸福生活指数是提升了还是降低了?广州地铁一直都在用行动回答这个问题。”何霖说到。

2017年12月28日,应该被载入广州地铁发展史。这一天,广州地铁四号线南延段、九号线一期、十三号线首期和十四号线知识城支线同时开通试运营。这是广州市首次同一天开通四条地铁新线,而2017年也成为广州地铁继亚运会之后,同步开通地铁线路和里程最多的一年。

对于城市发展格局,四条新线亦意义重大。

——四号线南延段全长12.6公里,线路大致呈南北走向,建成后将使南沙客运港能直通广州市区,缩短沿线各组团及南沙自贸区与中心城区间的时空距离。

——九号线一期全长20.1公里,线路东西横穿花都区,建成后将为花都空港经济区域的发展,以及支撑广州市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和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坚实交通保障。

——十三号线首期全长27公里,线路大致呈东西走向,该线路填补了增城轨道交通的空白,串联城市东部组团的新塘镇和黄埔区,较好地满足了城市外围副中心60分钟内可到达市中心的轨道交通时空目标的要求。

——十四号线知识城支线全长21.8公里,线路大致呈南北走向,定位为落实广州城市“北优”发展战略,服务于知识城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联系,同时兼顾知识城组团间的发展引导功能。

据何霖透露,广州地铁新线建设已进入新一轮高潮。广州市启动了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工作,规划将在现有23条线路、1025公里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适应广州“全球城市”新定位,支撑广州市网络化枢纽城市建设发展,实现广州城市结构升级,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城市便捷交通的需求。

何霖认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广州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支撑,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城市大动脉”,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省以更大作为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广州地铁正在以“攻城拔寨”的气势推进新一轮地铁建设,全力确保“2020年建成600公里、2023年建成800公里”,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地下城市交通网;同时,着力推进“2025年建成1000公里、2035年建成2000公里轨道交通线网”,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提升城区轨道交通服务水平,搭建“区域快线”网络体系,强化广州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多层次轨道合一,最终实现湾区城市群轨道交通“一张网、一座城、一票通”的融合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市民的出行体验,引领形成湾区轨道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广州地铁目前在建的多条新线对于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十一号线是连接天河、白云、越秀、荔湾、海珠等中心区,串联琶洲、广州东站、火车站、白鹅潭等四大枢纽的环形骨架线路。它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中心区网格换乘条件,缓解中心区交通压力,对于中心城区融入市域交通网络,促进广州市大都市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十八号线和二十二号线是快慢线结合的南北骨干市域快线,最高时速160公里,串联起南沙、番禺、海珠、天河、荔湾等区,实现南沙30分钟到广州市中心和广州东站枢纽、25分钟到达广州南站的时空目标。


品质出行——扩大市民生活版图,提升市民出行质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地铁在城市中心的不断延伸,地铁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交通工具,更扩大了市民生活的版图,成为市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霖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为此,广州地铁充分考虑未来科技的发展、城市的互联互通、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等因素,不断修订、完善地铁设计标准,抓好设计龙头,强化设计管理,科学进行线路规划、车站选址和设备设施人性化设计,不断提升规划设计品质,始终保持地铁线网的先进性。

地铁建设过程将不可避免地对市民出行带来影响,因此广州地铁严格按照“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管理要求,科学统筹、精心组织将绿色发展理念、最新的施工技术融入地铁建设过程,最大程度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噪音和建筑垃圾对市民和城市环境的影响,实现地铁建设和环境友好共处,为市民顺畅出行奠定基础。

拥有丰富的地铁运营管理经验的何霖,对地铁的服务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他认为,轨道交通应由单纯的交通工具向聚合生活要素、传播城市文化的服务平台转变,秉持“服务就是商品”理念,不断优化运营服务,通过融入“互联网+”技术,积极推进智慧交通服务,打造智慧地铁和都市轻生活平台。

据了解,为契合现代人“掌上生活”的习惯,广州地铁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支付体系,目前已经全面支持云购票、ApplePay、金融IC卡、云卡及微信地铁乘车码、广州地铁APP乘车码过闸,乘客随时随地可通过手机预订票,或者通过金融IC卡和手机的微信、广州地铁APP直接入闸乘坐地铁。2017年,多元支付进站客流约占单程票进站总客流的68%,乘客的出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此外,针对乘客服务体验,广州地铁还推出了地铁智能机器人YoYo试点,该智能机器人可以通过语音交互提供简单的问询服务,乘客可通过机器人界面的唤醒按钮实现自助查询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乘客人工问询的等候时间,提高了搭乘效率。

何霖告诉记者,“未来广州地铁将结合新一轮线网规划,围绕30多个场站打造城市综合体,实现轨道交通运输功能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机衔接,深挖城市空间布局潜力,激发城市发展活力,不断延伸地铁服务边界和内涵。”


创新发展——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助力交通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而坚持创新一直是广州地铁的最大特质。”何霖说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广州地铁通过完善的创新机制和共荣共享的合作实践,不断激活企业发展潜能,带动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的协同高速发展,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坚持“先行先试、开放共享”理念,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应用新技术,扩大行业合作领域,充分发挥产业协同优势,助推行业的转型升级。

据何霖介绍,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和科学实践,广州地铁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诸多重要成果,创造了许多“国内第一”乃至“世界第一”,技术水平跻身全国甚至世界先进行列,并积极通过发展地铁设计、工程监理、地铁咨询、培训服务等领域,致力于知识、经验、智慧等创新成果的积累与输出,为行业提供从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的全过程、全方位解决方案,带动行业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地铁企业在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中的主导优势,积极创造机会让更多的本土企业加入重大装备国产化发展行列,带动和培育了如广电运通、白云电气、新科佳都等一批广州本土企业的发展壮大。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州地铁也秉承了广东这一敢为人先的精神,多年来坚持自主创新、矢志不渝的走国产化之路,从一号线的主要设备依赖进口,到地铁二号线成为国内第一条机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的新建线路,再到七号线首次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MTC-I型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信号(CBTC)系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为轨道交通行业装备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转变做出广州的努力。

何霖告诉记者,“广州地铁的创新始终围绕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的导向。”而这也体现在近几年来世界地铁协会(CoMET)公布的全球34家大型地铁同行KPI业绩表现中,广州地铁多项运营安全、运能利用率、服务可靠度等业绩指标都位于行业前列。地铁的“中国智造”正是需要通过这样出色的应用表现,才能在国际成为继中国高铁之后又一张国家新名片。


践行以人为本——合纵连横打造人才培养生态圈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同样在广州地铁我们将员工的成长和发展视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何霖谈到。

“没有内部满意的员工,就没有外部满意的顾客”,广州地铁的持续进步有赖于在岗位上耕耘创造的每位员工,而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首先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广州地铁一直大力打造阳光文化,建立了“职能服务一线、后台服务前台”服务链,让每一位员工快乐工作、快乐成长。同时,注重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建立了牵引、激励、约束、竞争、淘汰机制,为员工搭建好平台,打通职业发展的通道,使员工能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造就自我,使“至诚至爱、知心贴心”的服务理念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真情实意为乘客提供有温度的服务。每天,700多万人次的客流穿梭在广州地铁里,热心助人、拾金不昧、救死扶伤的故事不断上演。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广州地铁涌现的被乘客通过各种渠道表扬的好人好事达到3779件,收到感谢信833封,每周都有一两件好人好事被新闻媒体报道。好人好事不断涌现的背后,正是基于广州地铁的优秀企业文化。

同时,广州地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员工职业成长的全过程,尊重、欣赏和爱护每一个员工,通过完善的培训体系和线上线下多形式的培训模式,为不同岗位员工提供多层次、多样化、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全面提升员工综合能力。2017年员工人均培训学时达到147.7小时,全年岗位调整(含晋升轮换)2,880人次。

2018年是广州市“十三五”轨道交通建设大干快上的一年,要实现4条新线开通、6条新线开工,建设规模创历史新高,运营里程加速增长,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广州地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定位,构建职务发展、人才开发、薪酬绩效、企业文化四横一面,规划、制度、流程、绩效、文化五纵一线的工作格局,构建起职务发展体系、人才开发体系、薪酬福利体系等,做好业务支撑,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化水平。

近年来,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要求加快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势头迅猛,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市轨道运营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数量将由现在的19个,攀升至44个。面对行业的迅速发展,广州地铁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以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学院股份有限公司为平台,累计为119家单位提供人才培养服务,其中包括41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46家铁路院校、8家轨道交通车辆生产厂家和5家有轨电车公司,培训总量累计超过70万人,通过和多家国内地铁公司建立战略合作联盟,构建出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生态圈,形成课程、案例、教材、工具方法开发四大产品,以及基础业务、成长业务和萌芽业务三大业务体系,助力城轨交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地铁近年来为国内同行输送各类优秀人才达1000余人次。


共筑和谐社会——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地铁社区格局

何霖告诉记者:“轨道交通行业作为民生服务业,承担着为城市发展提速的使命,在地铁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知识输出的各个阶段,都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增进与市民的持续沟通,让市民深入了解地铁建设和运营背后的故事,广州地铁致力于打造公共安全教育平台、科普知识传播平台、绿色交通旅游平台、市民文化体验平台等乘客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

2016年年底广州地铁博物馆正式开馆,广州地铁人历时7年打造出集科普教育、艺术体验等为一体的交流平台,旨在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以科普知识为核心,首创数字化地铁体验空间,集展览、教育、互动、游乐于一体,呈现广州城市建设和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成果,地铁博物馆运营一年以来,接待人数超50万人次,被网友评价为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集科普、趣味、体验为一体的主题馆,成功获得“海珠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等授牌。

广州地铁还通过地铁服务热线、官方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加强与市民的沟通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如举办“地铁下午茶”、“站长接待日”、“校企共建”、“街站共建”等交流活动,增进和乘客的沟通、互动,让市民更全面地懂地铁、会地铁、用地铁,更加广泛、主动的承担起安全、文明共建的责任。

作为“全国文明单位”、首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全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广州地铁积极发挥地铁窗口效应,开展公益宣传,弘扬工匠文化,先后推出廉洁、党史文化主题站,“中国很赞”“我爱广州”等文化主题列车和岭南文化艺术墙等,让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市民出行,让市民享受地铁文化盛宴。

2015年,广州地铁发布了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第一本社会责任报告。三年来,广州地铁不断深挖社会责任内涵、完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始终把“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地铁”作为目标,通过社会责任理念体系、社会责任组织体系、社会责任制度体系的搭建,努力适应时代新发展趋势、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最后,想借用何霖的一句话:轨道交通应该与人民群众相连、与自然和谐、与城市共生。期待广州地铁人以奋斗者的姿态拥抱这个时代,继续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广州轨道交通的魅力,诠释这座城市的魅力。


个人简介

何霖,男,1961年12月出生,重庆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现任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

1981年,就职于成都铁路分局,从事技术管理工作。1995年,到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现改制为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历任供电工程师,项目工程师,运营公司维修工程部副经理、经理,运营公司副总经理兼维修工程部经理,运营公司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总公司副总经理兼运营事业总部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总公司副总经理,集团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

何霖从事地铁运营管理长达20余年。在他和广州地铁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截止2017年年底,广州地铁已安全运营7000余天,安全运送乘客195亿人次,已承担了广州市48%的公交客流运送任务,客流强度居全国第一;在32家世界大型地铁运营管理单位中,运营安全表现始终排名前列。主持完成了“线网运营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地铁进口交流传动车辆大修体系和技术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直线电机车辆”等科研项目,主持编写了《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运营管理——从有序到有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筹备与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架大修管理》等著作,为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往期精彩回顾



南京粉色地铁S7号线开通试运营 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全国第四

东方站成为西环高铁“最具人气”车站

专家|轨道交通工程(土建)常用规范、规程《强制性条文》汇编


关注世界轨道交通官方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