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旅游”的陕西思考
封面专访|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徐强先生
陕西“轨道+旅游”模式提速
——专访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徐强
进入2018年,陕西省“轨道+旅游”发展脉络愈发清晰,示范项目落地提速,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快速成长。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徐强觉得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从事交通管理工作多年,他从未停止过追逐梦想的脚步。
当下,陕西正处在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的重要关口。为支撑经济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推进交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陕西加快了部门协作、上下协同、产业融合的步伐,优化整合交通与旅游资源,探索出一条“轨道+旅游”融合联动发展的模式。
“创新”与“融合”两翼齐飞,是发展“轨道+旅游”模式的必由之路。这意味着,不仅要在促进资源、产业深度融合上狠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打破旧有观念的束缚,加强机制体制创新。尽管面临难度大、任务重等实际困难,但徐强副主任的态度坚决而笃定:“坚持‘轨道+旅游’融合发展,关键是要解放思想。通过解放思想,寻找新思路;通过解放思想,寻找新模式;通过新模式,为陕西实现‘追赶超越’提供强大动能。”
立足专业,不拘一格,惟改革者进;充满激情,不计得失,惟创新者强。陕西省“轨道+旅游”模式为轨道交通行业改革创新提供了陕西实践,值得业界学习和借鉴。为此,《世界轨道交通》杂志近日专访了陕西省发改委徐强副主任,请他详细解读“轨道+旅游”的发展理念及脉络。
“送你一个长安,蓝田先祖,半坡炊烟;凤鸣岐山,白鹿驰原/送你一个长安,秦扫六合,汉度关山,剪一叶风云将曾经还原/送你一个长安,李白杜甫司马长卷,唐风汉韵,锦绣斑斓/送你一个长安,秦岭昂首,泾渭波澜,灞柳长歌,曲江情缘/送你一个长安,一城文化,半城神仙”……一曲动人心弦的《送你一个长安》,不仅唱出了陕西省的千年古韵、醉人风光,也唱出了“山水人文,大美陕西”的独特魅力情怀。
陕西是旅游大省,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从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灿烂古代文化,到中国革命的经典红色景区,再到黄土高原、秦岭巴山的自然风光,无不令人心驰神往。旅游业更是陕西的支柱产业,据《陕西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数据统计,“十二五”末陕西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7.95%,带动全省农村脱贫人口超过60万,对全省一、二、三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按照发展规划,“十三五”末陕西旅游业增加值将达到全省GDP的8.8%,综合贡献达到15.8%,旅游业总收入达到6100亿元,推动陕西旅游强省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推动下,陕西旅游业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全域旅游”是2016年由国家旅游局首次提出的,它旨在打破“景点旅游”的传统模式,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全新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2016年陕西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实现全景式覆盖、全产业发展、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的大旅游格局。
发展“全域旅游”,交通运输先行。2017年,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增强旅游交通有效供给,提升旅游交通服务品质,探索建立旅游交通规划、建设、运营新机制,形成融合联动发展新模式。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徐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他认为,当前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促进轨道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必将产生强大共振,一方面有利于借助轨道交通创造新的旅游供给,另一方面可以为轨道产业培育新动能,两者相辅相承、相得益彰,将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旅游服务,并成为扩大内需带动经济新的增长点,助推经济“三大变革”。
徐强副主任告诉记者,陕西省在推动“轨道+旅游”方面进行了系统布局,采取了系列措施:目前,陕西在全力推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建设的同时,积极扶持开设旅游专列,着力推进绿道(沿山生态观光体验廊道)、蓝道(河/江滨观光体验廊道)、紫道(历史文化观光体验廊道)、旅游轨道建设。此外,陕西铁路部门还以“轨道+旅游”创新模式为主题,增开了各种特色的旅游专列,将美食美景、休闲避暑、养志研学与列车线路进行有机整合,如“2018春满中国醉西安”、“端午古镇‘粽’是情” 等旅游活动,将高铁旅游推向高潮,乘高铁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崭新的休闲时尚。
渭北示范之路
伴随着“轨道+旅游”新业态的高速发展,旅游轨道产业逐步兴起。陕西省渭北旅游轨道示范区已经扬帆起航。
旅游轨道是以旅游功能为主,兼顾交通功能的轨道设施,它以清洁能源为动力,包含762mm、1000mm轨距、跨座式、悬挂式、有轨电车等多种制式,集观光、娱乐等多样化旅游体验为一体,具有绿色环保(万人百公里减少碳排放54吨)、安全舒适、占地小、投资少、适应性强等特点,既能满足景区多层次开发的需求、丰富旅游产品的供给,又能部分解决旅客出行问题、缓解景区的交通压力,对于促进区域发展、助力全域旅游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旅游轨道在我国已有多年探索,其中堪称经典的要数阿里山的小火车,它始建于1899年,建设初衷是为了运送山里的木材,全长72公里,从海拔30米一直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三进三退的“之”字形路段、螺旋爬山道以及沿途热、暖、温三带的林相变化,都令人叹为观止,小火车与森林、云海、日出、晚霞被并称为“阿里山五奇”。此外,比较著名的旅游轨道还有位于张家界索溪峪景区的张家界十里画廊观光火车,为跨座式单轨电车,全程3.7公里,总投资1000万;以及已于2017年8月31日建成投运的银川花博园跨座式旅游轨道等等。
大胆创新,敢为人先。陕西省早在“十三五”初期便开始筹划渭北旅游轨道示范区建设。徐强副主任介绍,2017年陕西省省政府审议通过了陕西省发改委提交的《陕西渭北旅游轨道实施方案》,方案以陕西渭北地区为试点,以“建设中国轨道交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中国旅游轨道小火车建设标准实验区、陕西旅游轨道小火车开发建设样板区”为总体目标,发展旅游轨道,促进旅游消费,推进陕西省旅游轨道标准规范体系研发和轨道装备制造产业落地发展。
示范区覆盖了渭北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延安市,共5个地市24个区县,规划总面积3.87万平方公里,涉及总人口约822万。方案在示范区现有59处3A级以上景区基础上,进行了整体的旅游规划布局,突出四大板块内容:历史文化观光及生态休闲板块、红色旅游及生态养生度假板块、寻根文化及陕北风情体验板块和三圣文化及东府民俗体验板块。
旅游轨道建设的总体思路是要依托渭北地区生态“绿道”和亲水“蓝道”布局旅游轨道干线网,同时兼顾渭北地区历史文化,完善旅游轨道支线和景区观光线布局,促进旅游轨道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在项目布局上,徐强副主任强调要依照三大原则:一是以旅游为主,兼顾交通。定位以旅游功能为主,满足景区深度开发,提供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又能部分解决旅客出行;二是以山水为主,兼顾人文。充分依托自然山水景观,发展关联旅游产业,打造具有高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三是以增量为主,兼顾存量。优先串联尚未深度开发的旅游景点和设施,为旅客提供全景式、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打造渭北旅游轨道示范区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徐强副主任表示:“通过建设渭北示范区,要实现陕西‘六个一’工程,即:建立一套旅游轨道技术规范、申报一批旅游轨道专利、建设一个旅游轨道产业园区、成立一个旅游轨道行业协会、成立全国第一家旅游轨道综合设计院、探索一套旅游轨道建管运新商业模式。通过系统的产业布局,良好的示范效应,推动全省‘轨道+旅游’模式创新发展,以创新实践形成陕西省追赶超越发展新动能。”
按照建设进度要求,到2030年,渭北地区两大旅游轨道干线基本建成,并分区域、分步骤实施10大支线和24条景区观光线路。两大干线分别为:沿渭北旅游轨道东西画廊干线,它自东向西沿渭北经14个区县和数十个名胜区,全长约600公里,作为渭北观光小火车的东西主动脉;另一条是沿黄精品旅游轨道画廊线,它沿黄河壶口瀑布自北向南直达华山,涉及黄河西岸5个市19处风景名胜区,全长约300公里。另外,10大支线包括铜川支线、黄龙支线等,24条景区线包括关山牧场、照金、马栏等。
建成后的旅游轨道不仅将是一道浪漫的风景线,游客可以尽情领略沿途的亮丽风景,而且可以带动沿线经济的快速发展,助力陕西旅游扶贫,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和旅游事业走上更加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描绘此情此景,徐强副主任神情激情澎湃,语气铿锵有力,话语自信坚定,让人不仅感受到“轨道+旅游”助力陕西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而且真切感受到了一个老交通人的赤子之心,面对新形势,站在新起点,不畏艰难,筑梦前行的拳拳报国之情。
“轨道+旅游”潜力无限
走进新时代,共赴新征程,迎接新未来。以“轨道+旅游”为模式、手段,陕西省正在擘画一幅促进经济腾飞的宏伟蓝图。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轨道+旅游”模式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容量大、综合效益高,已成为促进陕西省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有力推手。通过“轨道+旅游”融合发展,力争实现建设一条新线路、带动一个新产业、造福一方老百姓的综合效益。
徐强副主任剖析,通过“轨道+旅游”不仅可带动工业、农业、文化、体育、卫生及现代化服务业等产业全面联动发展,而且有助于破解陕西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对此,他进一步阐释说,在工业领域,“轨道+旅游”可依托省内丰富的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资源,整合并深化工业旅游产品建设,拉动钢铁、电子、建材、旅游装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又如,在农业领域,通过“轨道+旅游”可大力培育特色乡村旅游,拉动旅游客源,促进农副产品加工贸易,推动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此外,“轨道+旅游”与文化、康养、研学等等业态相融合,在加快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必将孕育出更多更富有特色的旅游景区及复合产品,从而实现“旅游+轨道”与相关产业在新时期内共同发展。
徐主任还特别强调了“轨道+旅游”在精准扶贫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扶贫工作事关大局,令徐强一刻不忘。但他认为,扶贫不能光感情扶,还必须统筹谋划、久久为功,除了送项目、送资金以外,更要送规划、送发展,而“轨道+旅游”可以作为一个支点,撬动其他要素的聚集发展,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他殷切地表示:“越是落后的地方就越有创新发展的空间,越是山大沟深的区域就越有突破发展的资源。要谋划发展贫困地区的旅游业,就要切实帮扶当地改善交通物流设施条件,促进贫困人口创业就业,为助力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和‘追赶超越’发展提供支撑。”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在徐强看来,“十三五”时期,是陕西省打造旅游强省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陕西省着力打造的“轨道+旅游”新模式更加注重深挖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并促进相关产业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整合、提升,为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新活力。正像他多次强调的那样:“因为相信,所以实现”。建设“轨道+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核心在于真抓实干。抓住“全域旅游”的发展机遇,创新“轨道+旅游”模式,实现富民强省梦。“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将搭乘“轨道+旅游”这辆高速列车满载着轨道人的希望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人物简介
徐强,1962年2月生,汉族,陕西城固人,198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金相专业,大学学历,工学学士、法学学士、管理学博士。现任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历任西安交通大学团委书记;陕西省政府办公厅正处级秘书;2000年起历任陕西省宝鸡市市长助理、市经贸委主任、市委企业工委副书记、宝鸡市副市长、兼市国资委党委书记;2009年起,任陕西省宝鸡市委常委、副市长;2011年12月至今任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分管基础产业处、经济贸易处,联系省统建管理办公室、省发展改革研究中心。
往期精彩回顾
关注世界轨道交通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