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移动社交时代,90后脱单还靠婚恋应用?

2016-12-31 虫二 二说



开播6年的综艺节目《非诚勿扰》火了,上线10多年的婚恋网站却在移动时代面临转身,在这个过程中,高达8300万的90后单身群体举足轻重。


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年轻人,在网络上的关系更开放了,更亲密了,更肆言无忌了,但现实世界里沟通的鸿沟并未填平。


这是坑,也是机会。


我们总是和对方的优点谈恋爱,却和对方的缺点生活在一起!


《再见,老婆大人》里抛出的金句,其实概括了老牌婚恋网站商业模式的常见病灶,短周期内纵向挖掘单一用户消费能力导致了情感的极度物化。


1、找干爹,还是找终身伴侣?


婚姻原本是两个人灵魂契合的水乳交融,在商业手段下却像是开架的超市或菜市场,人人待价而沽,高富帅总是可以用金钱来量化,傻白甜永远晒着45度角的青春,情感的地基还没稳固,就在上面猛盖亭台楼阁。




90后的情感观就这样被错误解读、包装并加以特别引导,事实上,这一代人的闪婚比例远低于70后和80后,对相亲的高排斥也是因为宅化的倾向更明显,虽然各种社交应用泛滥,但更自我的这一代人搭讪异性的技能并没有本质提高,他们对传统婚恋网站的排斥体现在“不喜欢像商品那样任人挑选”,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绝大多数90后也都极力想跳出那种“宁在宝马上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的人为固化认知。


2、对ARPU的迷恋没有止境


几乎所有婚恋网站都特别重视一对一的线下红娘服务,在婚前周期内拼命纵向开掘,涸泽而渔,光珍爱网就有3000多位红娘,世纪佳缘过去几年的ARPU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但整体用户的粘性其实是下降的。


追求速配成功率的商业倾向太过明显,情感被数据化并被过度量化,故意割裂了用户之间的前期情感交流,以人为的浅层次“沟通阻断”加强对重度用户的变现。


这带来两个后果:


一是平台资源向少数急于脱单的高端用户附集,注重短时间内开发以牺牲体验为代价的商业价值,这成为传统婚恋网站的主要收入来源;


二是这种具有极强目的性、针对性的速配妨碍了真正的情感交流,实际上已经剥离了平台的社交属性,使得用户粘性难以维系。


所以传统婚恋平台变成了90后搪塞周遭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正变得比催婚的长辈和尴尬的相亲会还让人难堪。


如何应对90后的需求异化


这一群体的重要性人所共知,美国Tinder就有 18至29岁9.99美元,30岁以上用户19.99美元的差异化收费策略,但这种“年龄歧视”顶多只能算一种保持平台活跃度及颜值的商业手段。


网络婚恋市场10年蛰伏后的再度崛起还有赖于对90后婚恋心理的深度洞察。


1、情感消费前置的潜社交


从传统婚恋转向移动交友的有缘网就观察到这样的基本事实:即在90后的异性交流中,由女生主动终结谈话的比率高达82%,因为16%的男生在不超过10轮对话中就会进入性话题和性暗示,这反映在从小宅家打游戏、看动漫的90后男生们不会聊天,他们那种充满想象的、特别自我的撩妹技巧在现实中不像游戏和电影那么管用,甚至引发女性的反感。




90后女生的心态确实更开放,但不等于没有底线和原则,男性难以破冰的宅化以及对女性植入潜意识的不尊重是症结所在。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女性对缺乏感情基础的性话题的厌倦,这才导致朋友圈里猛抛荦段子的老司机反会在花前月下大煞风景。


因此做90后婚恋应用先从交友的潜社交切入是一个独特的洞察。


有缘网的结论是,如果把异性放在一个相对宽松,不那么功利化的社交场景中,凭由情感水到渠成,这种渐进化且可以掌控的情感氛围才是90后所喜欢的。


2、多轮回话率取代速配成功率成为重要指标


Tinder每天产生1400万次配对这个神数据一直有很强的煽动性,但实际上不管中美,90后的性爱观都在转趋保守,OkCupid 的数据显示,接受初次见面就嘿咻的人从 2005 年的 69% 下降到了 2015 年的 50%,而且是无论性别和性取向的全面下降。


因此从理念上说,功能单一的约炮应用以及深度榨干适婚男女的类红娘化服务都面临调整,侧重于通过交友提供更多可能性的轻模式正在崛起。


有缘网观的数据就显示55.1%的90后更想谈恋爱而不是急于结婚,这背后是不会做家务也可以拥有完美爱情的群体认知。




从这个角度来说,放大社交属性,以交友为突破口可能是婚恋应用近年来最重要的一次转型,它所透露出的重要商业信息在于:


异性之间多轮次、无隔阂、朋友式的深度沟通才是婚恋应用的重要指标,这比仅仅依托财产信息以及颜值而形成的商品化速配,要更迎合90后即使结婚也是为了爱情的理念。


3、三观比啪啪重要


在交友前置化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情感氛围,这是对90后的另一种心理洞察。


以往玩得很嗨的进场收费但又不一票到底的套路,再加上类似财产调查、颜值评估式的信息采集对90后来说太落伍了,新生代更关注的其实是生活理念和生活态度的契合。


要避免沦为“鲜肉市场”或美国Seeking Arrangement那样老腊肉与小美女的“糖爹”交易,就要把握合适的尺度,比如现在已经有不少婚恋交友平台在正式交流前类似有缘网的三观调查问卷,赋予女性用户以“特权”,先行了解对自己感兴趣男性的生活观、价值观、情感观,至于兴趣爱好乃至财产信息则被弱化。




这种引导有力克服了同类模式的最大门槛,即异性之间的早期沟通障碍,无论男女都能顺利找到容易继续发展的潜在对象,摆脱了可能的尴尬和无助。


4、女性才是翻牌的主角


在婚恋交友应用中,女性角色一向脆弱而敏感,且容易被负面情绪所包裹,这缘于多数应用虽然意识到女性用户的重要性,却有意放任对后者体验的守护。


这在婚恋市场中很常见,它酿成了部分男性用户的猎婚心理,也造成了婚恋社交中的断点,即Don't ever trust online dating, you will get fucked这种特别低俗的担心,发展到后来就会引起部分用户对平台的信息真实性和隐私保护性的质疑。


所以把翻牌子的特权历史性的交给女性是远见的,这有赖于流程设置上的社交技巧。


比如有缘就支持女性定制调查问卷,从而提前了解潜在关注者的三观,这种类似于微信好友验证的机制对于提升进一步交流的有效性,同时女性用户不必缴纳任何费用,也是一种额外的关爱,也避免无聊的骚扰和搭讪。


到底是婚恋还是交友?


很多人对婚恋应用的交友化趋势存在这样的担心,即不那么急迫的结婚诉如果求再被交友的宽松氛围冲淡,怎样维持用户粘性呢?


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因为情感附着性天生不同于豆瓣之类的兴趣群组,更不是那种聚散匆匆的论坛社区,情感的凝聚和升化有自己的逻辑,按有缘网的数据,56.4%的用户会与异性有持续的沟通,31.6%的人交换了联系方式,这种关系又随着线下的约会进一步巩固,毕竟交友是谁也不会排斥的情感需求,至于是否升级为终身伴侣,取决于双方的主观意愿,不会受任何外力的干扰。


因此社交化的婚恋应用更像是一个异性之间自由交流的平台,至少避免了《咱们结婚吧》里面悲观的段子“知道什么是优胜劣汰吗?就是优质的女人剩下了,劣质的女人成为了别人的太太!”


真实的情感世界往往比商业模式更复杂。


点击关键词,发现新精彩


科技
百度公司滴滴出行360搜索雷军与小米拼车顺风车移动支付滴滴程维滴滴柳青优步Uber神州专车易到用车打车软件互联网巴士手机代工厂P2P租车老罗和锤子网约车新政中美互联网直播平台华为手机小米手机互联网造车互联网征信Apple pay携程旅行网络视频智能停车出行创新一嗨租车ofo共享单车摩拜单车互联网红利小米MIX滴滴与新政双十一分时租车乌镇大佬的金句里藏着多少未来支付宝社交滴滴与短途出行
杂文
喷子营销美剧公民调查创业并购里约奥运自媒体特朗普和美国大选
影评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历史
岳飞芈月气场第一智囊范文程日本人与麦克阿瑟
军事

冷兵器魏舒方阵波兰海军万人军宇宙大将军帖木儿帝国


二说 ∣聊聊科技,侃侃历史



合作请加微信:qq139478324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