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卖咖啡,背后藏着什么生意经?
咖啡赛道热门且具有潜力,市场规模和潜在消费者不断增加。在此情况下,吸引了很多品牌的进入,除了一些专门做咖啡的品牌之外,还有不少传统企业跨界进入。
对于这些传统企业来说,自身业务发展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选择进入咖啡市场一方面是因为有潜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行品牌年轻化。不过传统企业要想顺利在咖啡市场立足,可能也需要拥有独特之处。
火热的咖啡赛道
一直不缺新玩家
从去年开始,接连几家名企跨界冲入咖啡赛道。最近,连运动品牌李宁也入局了咖啡市场。
事实上,咖啡市场的快速崛起,已让传统行业巨头们坐不住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邮政、同仁堂等纷纷跨界布局。
2018年,中石油成立“昆仑好客咖啡”,在旗下的昆仑好客便利店悄悄卖起现磨咖啡;
2019年,拥有近3万家门店的中石化易捷便利店发布全新品牌“易捷咖啡”;
2020年8月,“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开起了咖啡店;
2022年2月14日,全国第一家中国邮政直营咖啡店——邮局咖啡在厦门正式营业;
2022年2月23日,天津“狗不理包子”宣布,成立高乐雅咖啡......
图丨李宁的宁咖啡
不同于中石油、中石化布局的公路网络,像毛细血管一样密布在都市里的便利店,如7-11咖啡、便利蜂不眠海咖啡、全家ParCafe等,瞄准的是都市上班族——饭前饭后来杯咖啡是他们的刚需。
不仅如此,大量的书店也都把咖啡引入了自己的门店,无论是钟书阁、西西弗书店、诚品书店都是做咖啡的典范。
图丨网络
一时之间,咖啡仿佛是个大乱斗战场,谁都可以下场掰掰手腕。但怎么突然间,咖啡就变成了香饽饽?
为什么是咖啡?
很有意思的是,为什么这么多企业都选择咖啡作为跨界方向呢?
曾有人分析,首先咖啡的准入门槛在餐饮中相对较低,容易被跨界;再者咖啡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为了推进品牌年轻化,吸引年轻消费者产生长足的吸引力。
就这些原因来看,咖啡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领域,而且本身也具有一定优势。
图丨网络
2013年至2018年,中国咖啡市场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远高于国际市场每年2%的增速。资本的疯狂,反映了咖啡市场的火爆。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为3817亿元,且国内咖啡市场预计将保持27.2%的增长率上升,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10000亿元。
对于近年野蛮生长的咖啡赛道而言,这无疑又预示着新竞争者的到来,将会有更多资本、更多人投身到咖啡行业之中,“内卷”会成为一个显著特征。
“咖啡”的钱并非好赚
其实,茶饮行业内卷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茶饮配方很容易被抄袭,制作工艺标准化程度很高,导致行业同质化严重。
// 茶饮同质化严重, 咖啡亦是如此
咖啡种类在线上、线下各有不同。线上产品种类丰富,挂耳、速溶、冷萃冻干咖啡较受欢迎,”手磨咖啡“并不是唯一选择。
此外,全自动咖啡机已经实现了一键制作,机器即可自动完成磨粉、压粉、预润、萃取等工序,浓缩、美式、卡布、拿铁等口味的咖啡,分分钟就能完成。
图丨网络
美妆品牌做咖啡,服装品牌做咖啡,中西药品牌做咖啡,寺庙里面卖咖啡……
// “内卷”之外,还有质疑的声音
几乎每一家跨界卖咖啡的店出现,都会遭到一轮网友质疑,他们认为跨界玩家卖咖啡是“不务正业”的行为,特别是传统企业、国企,专心经营自己的“分内事”才是王道,着实不应该去碰“舶来品”的市场。
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头牌企业已经拥有全国庞大、密集的网点和固定消费群体,增设卖咖啡的选项,从场景上契合年轻人的消费欲和消费需求,满足他们的体验感然后以此来引流,同时又能收获较高的利润率,何乐而不为呢?
图丨邮局咖啡
确实,肯德基可以卖油条,麦当劳能卖包子,中国电信能卖奶茶,李宁就不能卖咖啡了?
在“占更多市场,赚更多钱”的信条指引下,不管是国际大牌还是国内本土品牌,均不希望“肥肉”旁落他人。
但若跨界玩家将“咖啡+"视为救命稻草,为陷入困境的主业续雪,或者为享一时红利,寄希望于风口之上,并非是一计良策。
图丨狗不理的高乐雅咖啡
// 跨界咖啡究竟好不好喝
至于咖啡好不好喝,并非那么重要。赶鸭子上架式的“跨界”本身就是通过咖啡作为媒介,拓展市场,而去跨界咖啡店的消费者,大多也是打卡丰富一下生活,体验新颖的咖啡,并非真的冲着咖啡味道去的。
但是,跨界咖啡店的咖啡真的会不好喝嘛?很难说,如果价格合理、服务态度好、环境高级......咖啡的味道并不是唯一评判的标准,而且浓淡/好喝都只是个人感受,不需要强行要求所有人都在同一频道上探讨咖啡好喝与否。
在资本助力下,咖啡赛道已铺好,各路玩家、新旧势力的“混战”已拉开帷幕,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的局势发展。
时间地点:2022年/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商务洽谈/媒体合作/咨询热线:020-371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