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届返乡青年交流会|国内有机农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017-01-13 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


文章来源:有机会网

作者:张茜


◆ ◆ ◆ ◆

2016年12月11日,有机会网-张茜,在“第三届返乡青年交流会”上,做了主题为《国内有机农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的分享。以下是演讲内容的精华部分,整理给未能参会的各位,抛砖引玉,一起头脑风暴。

◆ ◆ ◆ ◆



有机,呈现的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有机生活,是富有生命力的生活。我们先来看几位在农场玩耍的小孩,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状态。作为成人的我不禁反思:做有机,到底是为了什么?


两位在沙堆上赤脚玩得不亦乐乎的小女孩


小男孩见到烤板栗欣喜的样子

为了吃桌上的东西,自己想了垫脚的办法


请先留意自己和身边的孩子,时时刻刻想着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再来谈有机农业。



国内有机农业的现状

据笔者的观察,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990~2010年,以原料生产、出口为主

2010~2015年,出口转内销,关注农场主

2015~至今,市场趋于冷静


我们从五个方面来谈:

1

市场在降温

大众对食品安全的麻木,已发展为破罐子破摔心理。

这是2016年9月份,在成都某食品年会上拍的照片,大量来源不明、反复使用的油烹饪着各种各样的美食。人们不会去问“食材是怎么来的”,他们只管“好不好吃、香不香、划不划算”。


2

农场不可持续

农场经营成本越来越高,土地租金、劳动力报酬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像这样的生态农场在北京有很多,利用废弃的大棚改建而成,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达到创收目的,但产品品质较低。这种农场生产的食物性价比高,吸引了一部分对食材品质没什么追求的消费者。


3

发展模式陷入瓶颈

有机产品供大于求,市场还未打开,但生产者扎堆,导致产品过剩、同质化严重。



这是在北京的一处生态葡萄园,由图片中穿蓝衣服的Jerry打理,他改变了父母的常规种植方式,开始在“舌尖上的市集”售卖产品,但销路并不好。这一天,消费者来到农场,与他一起想办法。


4

缺少系统思维

大多数生产者将有机视作买卖,除了生产方式不同之外,在渠道建设、市场营销、销售模式、团队管理等方面与常规企业并无不同。



经营行为与有机理念相差较大,不仅给消费者造成了困扰,而且也带来了更大的不信任。


5

绿色产业发展

国家提倡绿色标准,“绿色是中国的,有机是国外的”。不久的将来,有机将纳入绿色标准之中,有机成为最高的绿色标准。


人民日报12月8日(2016)消息: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提出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


有机农场的不同形态

有机农业范围太广,不如来谈有机农场。笔者将有机农场分为三类:生产型、服务型和生活型。生活型农场活得最滋润,其次是服务型;生产型农场竞争激烈,大资本、大企业与小生产者竞相角逐,市场鱼龙混杂。


上海某知名有机农场


生产型农场

分为:企业型、合作社和产业园等。这一类有机农场的经营思维与常规企业并无不同,只是在生产环节上减少了污染和环境破坏。由于先天基因缺陷(成立农场就是为了做买卖),导致目光短浅(以回笼资金为主)、监管难度大(缺少价值认同)。市场上,经常出问题的产品,通常便出自这一类型的农场。


北京某处生态葡萄采摘园,在马路边,环境、生产方式都未达到有机,但来往车辆较多,生意还算不错


服务型农场

分为:休闲农场、采摘园、自然教育基地、国学书院等,有机农场作为基础配套,提升了逼格,但由于不是经营重点,品质也就参差不齐了。


成都华道生态社区,社员在行哲学步道


生活型农场是笔者较为推崇的模式

它包括家庭农场、生态社群等,由一群志同道合、理念相近的人共同发起、筹建的,虽然在发展中,有矛盾,有冲突,却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农场形态,有的是妈妈自建的,有的是几个消费者合建的,有的是家庭一起干的,有的是结合了社群的力量。正应了有机的核心价值——生态多样。


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与其说是国内有机农业的困境,不如说是有机农场的困境,八个字可做总结:“不上不下,不伦不类”。一方面,在宣传上称“有机农业是最高标准的生产方式”,也称“我的农场是按照有机方式生产的”;另一方面,却自降身价,去推崇所谓的生态种植,模糊了有机的概念,将产品溯源、生产透明、农场开放、消费陪伴等同于“有机”,弱化了有机生产的基本原则。


当下,有机农业面临的挑战是:未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不可持续。


对农场选址来说,至少应远离高速公路3~5公里,周围1~3公里内没有污染源,农场周边设有缓冲带。农场所在区域,应有山地、平地和水地,以保证生态循环的周转。一个农场做不到,可以联合几个农场一起来做,形成小范围的生态循环系统,这才是有机的价值所在。如果没有生态系统的构建,有机农场经营时间越长,它偏离“有机之道”就越远。

 

对有机生产来说,环境、肥料、水和劳动力是重中之重。之所以强调生态循环系统的构建,是因为外来肥源的可靠性不如自有农场的堆肥。主要依赖外购投入品才能满足生产的,严格意义上讲,不算是真正的有机农场。

 

对消费者来说,与农场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共建关系,甚至是“相互扶持”的关系。大家群策群力,一起为生产更美好的食物而协同努力。在这里,笔者已无心去吐槽那些“想当然”的消费者了,他们用一贯的思维去打量、猜度生产者,却不肯迈出一步去农场参与劳动、与生产者建立连接。如果自己不改变消费模式,还幻想用“钱”买到什么好东西,那么,除了当冤大头,也别无他路可走。

 

消费是分层次的,与流水相反,人的消费行为是从低处往高处走的,正如人总是敢于挑战自我一样。一个初级的消费者,对有机生产没有概念是情有可原的,通过市集、社区店等,实现了购买行为,已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如果常年购买有机食品,却还是对有机生产方式一头雾水,这就说不过去了。随着“吃有机”年岁的增长,一个有追求的人势必会选择品质更高的有机食物,哪怕偶尔尝尝,也是惦记那一口的。这是消费升级的自然态——流动性。


案 例 分 享

国内的有机农场和生态社区,数目众多,笔者仅举五个例子加以说明。


成都崇州的华道生态社区

规划图


该社区距离安仁古镇5分钟车程,2016年1月完成2栋住宅的建设,满足了84户人家的入驻。


一期修好的其中一栋房子


社区推崇的价值观是“和谐共生,多维探索”。这是中国为数不多众筹自建的社区,从一开始就融入了环保、生态、可循环理念。


开放空间用于举办各种活动


该社区的局限在于:出钱买房的,并不一定在这里生活;能够活化社区的年轻人,又是买不起房的。社区未来的形态还不明朗。


社员参加秋收活动


北京密云的绿龙山庄

11月份下第一场雪后的山庄


由北大王青松老师精耕细作了近20年,打造出的上千亩有植被、耕地、水库、猪牛驴羊、鸡鸭鹅狗的生态自循环农场。


山里放养的羊儿


这是笔者见过的、在国内为数不多的、立志生产世界顶级食材的有机农场。这里的动物不吃饲料;农场的朋友除了盐和茶,在“吃”上不外购任何东西。


王老师在洗碗


洗碗用的米糠倒进桶里,可以喂鸡


高粱秸秆做一次性筷子


玉米芯可作柴烧


农场以生产粮食、养动物为主


山庄每一天都在进步,朝着更高的自循环目标努力着。


新盖的窑洞


种植在山顶的谷子


靠人力背下去


成都金堂的亮亮农场

唐亮在田间发现了一只小昆虫


亮亮农场有30多亩,由返乡青年唐亮创办,主要生产两个系列的产品——辣椒和生姜。


晾晒着的辣椒


正在酝酿的豆瓣酱


这是一家小而美的家庭农场,由唐亮带领一家人一起做,实现了他想要把全家聚集在一起的心愿。如今,他的弟弟和弟媳已成为农场的骨干,唐亮抽身出来,变身为“唐老爷”,心态和状态是越来越好了。


农场处处可见的雅致小景观


北京昌平的三生万物农场

农场主张文静女士


该农场由张文静、张文贺姐弟创办,经营情况良好,团体、个人顾客络绎不绝。


餐 厅


张文贺毕业于清华,是一位建筑设计师,他将农场的风格设计得现代、简约。


四季民宿


进门的小货架


农场的有机耕种和人文景观使它率先成为了北京休闲型有机农场的引领者,加之其推出的节气工坊和四季民宿两个活动项目,吸引了不少城市中产阶级的青睐。


农场提倡环保


来到农场做的第一件事是收拾垃圾


农场的菜地


农场有机餐主打小火锅


儿童游戏空间


成都蒲江的明月村

明月村入口


该村是权力、资本和新村民共同打造的一个国际陶艺村。最早,几位艺术家发现了这里有一口老窑,遂在这里建了陶艺工作室。随着宁远等人的到来,明月村的名气渐渐起来了。


公共空间


这个村子的发展局限在于:未来新村民将面临与政府、资本的博弈。


明月大讲堂


目前,该村的规划仍是朝着安仁古镇等旅游景区的模式在发展,并不像是一个共治的生态村。有机耕种在当地还寻不到影子。


一个自然村


当地以种茶为主,现改为种植猕猴桃,

农药污染较为严重,新村民在努力改善这样的情况



最后,笔者想说,连接什么人比做什么样的事重要。对健康、生命的重视,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践行有机生活。


让有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吧。



往期文章回顾:

我对除草之道粗浅领悟

挖掘机说:"我愿被任性会堆肥的返乡青年温柔以待”

第二期杂志-“循环是大自然的法则”免费领取




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

 

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是一家民办非营利组织,通过参与到农场或农户生产方式转变过程中,协力农民技术提升,减少外来投入,从理论到技术范畴,引入可达到自然农业或生态上合理的可持续农耕方法。中心主要为生态小农和返乡青年提供pgs认证、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土壤改良和生态种植技术指导、产品规划等方面的服务,并出版《可持续农业》杂志内刊,致力于可持续农业的推广和传播。

目前“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

1. 在地经验整理和本土专家的培养:整理目前国内应用的比较好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同时培养返乡青年成为本土技术专家。

2.《可持续农业》杂志的出版工作,将整理的可持续农业技术编辑出版,服务于在进行可持续农业实践的小农。

透过参与式技术协力,发展可持续农业

微信号:wotukechixunongye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