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池田秀夫:我希望你们去成长为一位笃农家,不但做好自己的农场,也能去弘扬整个行业,去解决中国农业的问题。

2018-02-10 彭月丽 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

本文根据池田老师在2017年12月沃土返乡青年新农夫交流大会上的演讲整理。


池田老师在交流会上关于“笃农家”的分享


笃农家及其诞生的社会背景


在日本,有这样一个农民群体,他们满怀热情地专注于农业的研究,并主动指导周边的农民实践,他们不但技术过硬,在人格和品德上也备受尊重。他们被称为“笃农家”,这是一个深怀敬意的尊称,这个称呼不仅限于农民范围内,社会消费者也会这样尊敬地称呼他们。


笃农家的特征

1.  职业身份为个体农业经营者,不从属于任何研究机构或者行政机关。

2.  精通当地风土的地域农业精英,会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及经验等,很多人甚至还编写出版了书刊。

3.  所谓“笃农家”是一种尊称,并没有相应的酬劳薪金。


在中国也不乏这样专心搞农业研究的农民,但是却没有类似的称呼,也很少见到有农民获得同样的地位和社会认可。池田老师也从社会性的角度去分析了日本和中国先进农民的差异。


日本的笃农家很积极地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长年在农业现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为地域农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非农业方面,也有很多可以公开的实践经验和生活知识。农文协等农业相关单位的出版社,出版了很多月刊和单行本,里面刊登了农民提供的各种信息。NHK也出版了园艺等方面的期刊和单行本。里面的报道涉及广泛,既有专业知识,也不乏纯粹的兴趣。


日本的《现代农业》杂志

内页图


这些出版物除了农业相关人员之外,在普通消费者中也相当受欢迎,构成了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网。这就是日本的笃农家得到广泛认可的背景所在。这种信息网促进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对于农作物的安全性和质量的提高也做出了贡献。


反过来在中国,先进的“满怀热情地专注于农业的研究型农民”不会积极地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或者说缺乏让他们“发声”的平台),也很少面向社会出版自己的农业实践信息。因此,所谓的“笃农家”这样的先进的农民没有获得社会的广泛认知,自然也就没有同样的称呼存在了。


未来如果中国的许多先进农民能够积极地分享信息,那么就能够诞生很多“笃农家”,在此基础上,整个农业也能够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笃农家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1. 民族性:

日本民族为一个定居民族。

2. 从地势上说:

日本是一个岛国, 中央分布着山脉,农耕田地狭长,被很多山川分隔开,构成了不同的地域社会。

3. “村落意识”与地域农业:

 “村落意识”带有强烈的地域连带意识,使得地域农业在本质上一体化。因此,那些精通地域风土和农业的实践精英们,自然而然地肩负起该地域的农业指导重任。

4. 技术传承的传统与氛围:

日本有很强烈的技术传承的氛围,年老者会很主动地、无私地把技术经验传承给年轻一代。农家积累的经验也很乐意公之于众,进行技术的交流和传承。


日本笃农家的范例


日本各地都有笃农家对农业实践发挥着指导作用、为农业振兴做出着贡献。


1、木村秋则(青森县)

他颠覆了苹果不能进行无农药栽培的定论,在全世界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苹果的无农药栽培。


木村阿公


2、薄上秀男(福岛县)

利用当地微生物制造并使用发酵肥料首屈一指的人。


3、 松沼宪治(茨城县)

利用发酵热能和有机物分解肥料对黄瓜进行了长达40年连作,取得了健康、高品质和高产的好成绩。

 

4、 浜田忠光  

利用天敌进行无农药栽培甜椒,人称“天敌名人”。


笃农家的成长之路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中国没有这样一个群体称呼,但是有句古话是描述他们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一方面描述了他们低调务实的作风,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笃农家的成长之路。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一棵“小苗”,然后默默地成长,经过十年、二十年都会成长为一棵大树,会开花、结果,这时候,自然会有东西可以给周围的人分享,也自然就会形成一条通向世界的路。池田老师说,其实我们已经走在这条路上,希望大家努力成长,让我们的“桃李之树”生根发芽。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成为农业技术界的名人,再把自己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别人。


池田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池田老师是60岁退休(1995年退休)以后才开始学习农业的。20年前,他只身来到中国,意识到生态环境形势的严峻以及农业土壤的退化问题,他决定做一些事情去改变。于是,他来到山东农业大学学习、实践、研究,来到山东的第七个年头,他就和农大的一位教授合作研究出了根结线虫的防治办法,从一个门外汉,成为一个农业专家,之后一直在中国乡村推广土壤改良与堆肥技术,被称为 “农业白求恩”。


池田老师在给农户做指导


“行在言之先,德成名自立”,笃农家是通过一步步行动和实践积累炼成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与锻炼。


池田老师在交流会上的分享


笃农家的特质


1、重视传统技术传承并加以发展应用

传统农业技术是基于几千年的农业实践经验观察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技术。笃农家非常重视传统农业技术的传承。在日本有位能够在同一块田连续种植40年黄瓜的农家,也就是在四、五十年前,大家都转型做化学农业的时候,他坚持传统农业的做法,并不断地根据传统农业的原理去发展新的技术,探索出利用有机物“土中发酵”的办法改良土壤,培育黄瓜,连作四十年依然取得健康、高品质和高产的好成绩。也就是在30~50年后,化学农业暴露出各种问题已经显现无疑,所以哪一种方式才是更加可持续的,已经不言而喻。


其中,对于传统农业的传承不是麻木地继承,对于现代科技的应用也不是盲目的照搬,而是基于对于传统农业原理的理解,灵活结合现代科技应用,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农业的长足发展。近些年农业的问题根本就出在人们对于传统农业的盲目否定,对于现代农业不加反思的接纳,这其中缺了人的主动性的发挥,缺了对于农业的本质灵魂的理解以及对于现代农业的清醒认识。


2、基于对自然观察的技术发展思路

笃农家具备四种基本能力:观察力、洞察力、应用力与执行力,这四种能力是依次递进的,反映了解决问题的步骤。其中,观察力是基础和根本。


观察力是农人对农田环境、作物、土壤和与之相关的现象的觉察能力。洞察力是指通过对现象的观察积累,发现并思考问题原由(因果)的能力,见微知著,从观察到洞察体现的是由现象到本质的一个过程,这符合严谨的科学态度。应用力是指应用自然规律发展出对策(具体方案)的能力。执行力是对解决方案的准确执行能力,要求农人对整个过程严格执行并具有耐心和持久力。

 

池田老师举了一个根结线虫的例子。他问大家,觉得根结线虫是如何造成的?有人回答说是“连作”。老师说,这不是观察,观察应该是你去观察到什么样的土壤环境会发生根结线虫,什么样的环境不会发生根结线虫,通过仔细的观察,寻找原因。然后透过现象去看到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去反复地实践验证,直到证实。

 

池田老师还提到生态农业有两大法则,就是“适者生存”“因果定律”,任何生物都有它适合的环境,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自然原因。生态农业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而其中的关键和基础就是土壤的改良。当你去仔细观察健康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你就开始明白土壤改良的办法。如果不能做好土壤改良,是无法做成生态农业的。

 

3、乐意分享交流的精神

笃农家除了专注与研究农业的适用性技术,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乐意分享、传播与推广农业技术。他们可以无私地分享自己积累的经验,他们会把自己积累的经验跟身边的人交流,也会写成文章投稿给杂志做技术推广,甚至有人会出书总结自己的技术给同行分享。也因此,他们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

 

技术分享不会带给自己损失,也不必担心别人学会了自己的技术而超过自己,相反,我们看到乐意技术分享的人,技术一直保持在高水平并不断发展。因为通过分享可以打破自身瓶颈,由此带来的技术交流,会促进自己技术新的提升。相当于把我们的技术融入到一个群体中,群体中的人进行技术协力增长,这时候这项技术不再是一个人去发展完善它,而是一群人。

 

让一滴水不干涸的最佳办法,就是融入大海。

把一滴水融入大海,我们得到的是整个大海。



小结


池田老师,最后说:


简言之,笃农家是热心研究农业技术并乐意去分享传播的人。如今,我们生态农业的发展,亟需更广泛更频繁的技术交流与分享。今天,我看到这么多生态新农夫齐聚一堂,有这么多名师高手来分享他们的技术和经验,我非常开心。现在,大家都已经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希望大家在土地上努力成长,去成为一名笃农家,不但把自己的农场做好,也能够去弘扬整个行业,解决中国农业的问题!


2017年12月返乡青年新农夫交流会上的大合影

前排左数第三位是池田老师



池田老师在交流会上分享的直播视频


戳我即可观看呦



公告


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将出台

“笃农家协力成长计划”


敬请关注



往期回顾:


 笃农家是怎样炼成的


池田秀夫|中国可持续农业领域生态农业技术专家


池田老师工作坊|关于适于本土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搭建


池田秀夫——堆肥对于土壤改良的价值


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

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是一家民办非营利组织,通过参与到农场或农户生产方式转变过程中,协力农民技术提升,减少外来投入,从理论到技术范畴,引入可达到自然农业或生态上合理的可持续农耕方法。中心主要为生态小农和返乡青年提供pgs认证、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土壤改良和生态种植技术指导、产品规划等方面的服务,并出版《可持续农业》杂志内刊,致力于可持续农业的推广和传播。

目前“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

1、  技术支持:提供技术咨询、农场探访等,协力新农夫建立适于本土的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

2、  技术培训:包括土壤改良、堆肥、种植系统设计、病虫害管理以及农场管理等可持续农业系列技术

3、  技术传播:通过开发工具及丰富传播形式,协助农场整理实践效果较好、具代表性的经验案例,通过微信公众号、杂志内刊、直播、微课以及网站等,向更大范围内生态农耕实践者辐射推广。

4、  技术交流:搭建全国返乡青年新农夫互助学习网络、农友导师网络以及区域田间学校,通过组织网络内全国返乡青年交流会、生态农业工作坊,利用多元性的差异,增强更大范围的交流,促进网络内互助学习。

5、  技术服务:通过协助生态农户(场)建立农场档案、检测分析农场投入品、农产品农残等,助力新农夫农资、技术选择以及销售渠道推荐等。


如果您认可我们的的工作,可随缘捐赠。(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可捐款。)

透过参与式技术发展,发展可持续农业

微信号:wotukechixunongye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