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灵魂拷问 2 | 从事生态农业的心法——一线农夫在生态农耕过程中的观察和面临的挑战

笃农家 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
2024-08-23



编者按:


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有志于组织生态农人的互助共学已久,从组织线下的返乡青年交流会、生态农业工作坊、主题游学、田间学校主题工作坊,到线上的可持续农业读书会、可持续农业经营系列对谈、农友分享会等,这其中技术与方法固然重要,但我们更看重的是连接各位生态农友实现共学、相互启发、互助成长。


经常遇到很多急切的农人追着技术细节在问,希望马上能掌握一套能够马上用的方法。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技术不是知道就会的,它只是外在的形式,其实内在依赖的是生态农人的成长及其对自然规律的系统了悟。


本次活动,我们邀请到了我们网络的笃农家代表——李立君老师和郭锐老师,准备了12道“灵魂拷问”题,围绕生态农业内在生长的逻辑,希望帮助大家加深对生态农业的整体认知,探讨一下如何在做生态农业实践过程当中提升自己以及提升与土地的互动。


· 为什么会选择“生态农业”这条路?

· 如何理解“生态农业”?· 生态农耕与在地生态系统的关系?· 生态农耕主要的挑战是什么?· 农耕生活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现象有哪些观察?· 作为生态农友,如何看待个人与土地的“自主性”?· “靠天吃饭”的农业,如何实现“韧性的”农耕方式?· 回看个人近三五年的经历,内心经历过哪些变化?· 现在生活中主要的压力和挑战是?你是如何回应的?· 如何看待生态农人的“内在力量”?· 目前生活中有什么特别关注的话题/事情?· 对自己的生活、对生态农耕的发展分别有什么期许?

以上问题分四篇文案发布,本篇为第二篇。

往期回顾:灵魂拷问 1 | 从事生态农业的心法——生态农业的内生逻辑是什么




03

生态农耕与在地生态系统的关系

 

郭锐:做生态农耕首先要了解当地的生态系统,要知道这块土地是什么样的土质、当地的气候特点是怎么样的、这里的物产等各种当地的东西。
 

银林生态农场

生态农业需要遵循“适时、适地、适种”的原则,了解当地的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作物去做,知道应该什么时候种、怎么种,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才可能再考虑更细致的东西。
 
立君:我觉得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当地的土壤气候决定的、逐渐发展出来的系统。系统最基本的组成就是环境(非生命的光照、温度等)和生物。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库,做生态农耕可以从当地的自然系统中获取生物,害虫、天敌(如瓢虫、食蚜蝇、寄生蜂)等都生态农耕的生物来源。
 
我做了好几个果园,就是为了看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什么样的恢复过程。有的果园周边是常规的果树,有的果园四周是林地,还有一个果园周围有弃耕的农田和自然植被。周围好的生态环境给我的果园当年就“提供”了很多瓢虫,食蚜蝇也马上跟上来。

立君生态果园
 
生态系统及时、迅速地给我的果园补充了害虫的天敌,还有螳螂等昆虫。所以我们做生态果园的时候,一方面会看周边有没有生态系统,大约有多少,可以大体估算出农业生态体系的恢复速度。如果周围生态环境很好的话,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就会比较快。
 
有人会到山林上去取腐殖质引入土著微生物,其实山林就是一个生物库,这里的菌本来就比较适合当地生存,所以取过来在当地适合的条件下就可以比较好地繁殖。
 
月丽:除了生命要素,两位还提到了一些环境要素,比如气候条件、水热状况、土地状况,立君老师了解昆虫的生长规律就像是在认识从事农业的伙伴,所以认识在地的生态系统非常重要,是基础。
 
前面立君老师也提到农业是对能量的抓取和转化,能量的抓取也是来自于环境要素,不只是光,也包括当地的水、土壤背景、矿质元素的分布。
 
这些都是它的基础,如果能更好地发挥当地的生态系统的优势,那就事半功倍,也更符合这一块地的发展方向。一块地适合种什么也是有它的规律的,不能完全从人的角度考虑你想种什么或者什么赚钱就种什么。
 
我之前听到有个例子,一个人之前在航空公司工作,然后返乡做农业,想用设施种出高品质的葡萄草莓之类的水果。但是他选的那一块地是洼地,以前是水稻田,他在那里做了大棚,就发现地势不好、土质很黏,改造的成本非常高,要做排水、做土壤改良、建起很多的设施……

我认识他的时候应该已经开始两三年了,据说已经投入一千万还没有盈利,他的状态就很焦虑。这个就是因为没有好好分析在地生态系统的优势,没有想明白这块地适合怎么做。
 
立君老师的转型就基本上没什么成本,他比较顺应在地的生态系统的特点。
 
立君:我很喜欢去山林里观察,看看自然系统中是怎么运作的,去了解它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现象,这对我们做生态农耕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04
生态农耕主要面对的挑战是什么?
 
郭锐:这几年气候异常是挺大的挑战,之前对气候认识的经验已经对付不了现在的异常气候。就像去年冬天突然间的降温,比历史的低温更低,造成了很大的冻害。
 

银林生态农场蔬菜遇冻害

立君:生态农业最大挑战我感觉是农业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自然农法的方式种植很难做好,是因为我们的作物经过长期的育种——特别是近几十年育种的进度非常快——再加上人的呵护、化学农药的保护。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作物本身的抗性就考虑得很少,所以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就是“惯”坏了农作物,它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育种和呵护,在自然界中难以立足,好多缺点并没有通过自然的选择筛除掉,而是因为人的选择和呵护把它的好多缺点给保留下来了。
 

立君生态果园

对于生态农业来说,不用农药去呵护,这样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就处于弱势。所以我们的挑战是要解决作物的弱势问题,在系统中怎么样去帮助它,怎么样调控系统让能量更多地流向它。
 
月丽:郭锐和立君老师说的一个是外因,一个是内因。从外因来讲,气候异常,逆境出现得比较频繁;另外一方面,现在很多的农作物一直是朝着口感更好、更高产这样的方向在育种,农作物抗逆境的能力很低。
 
在我看来,我觉得做生态农业最大的挑战是人的意识转变,大家能不能回到农业的自然规律去理解农业。
 
现在把农业太物化了,只是从可以吃或者赚钱的角度,而不是从生态系统、从农业的自然规律的角度。
 
从一种意识向另外一种意识转化的过程中,同时面临很多落地操作的问题。我看到生态农业圈有很多农友虽然做了很多年,但整体的思路还是没有建立起来,可能还是用一种维持的思路或者代替的思路在做。
 
我觉得这个如果没有根本转变的话,生态农业很难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一种农业形态。要让大家看到生态农业给世界带来的希望,看到生态农业是可以更可持续、可以养活人类、可以跟多样化的生命共生共存的,而不是通过掠夺或者是强势地以人为中心。
 
 
05
在农耕实践当中对自然规律现象有什么样的观察?
 
郭锐:我分享一下对于杂草的观察。因为我们是种菜的,跟杂草相比,菜经常是处于弱势的,所以种菜一般都想尽量把草去掉,让菜能够长得更好。
 
但是我发现在种青瓜的时候,把草除掉后,青瓜很快就会死掉。后来通过观察,我发现因为这边经常下雨,把草除掉后,土壤被雨水冲击很容易导致表面板结不透气。青瓜根系很弱,不透气就很容易烂根,所以除草之后会长得更差。之后我们基本上不除草了,这样即使下雨,它也能够耐受雨水的冲击,不容易生病。
 
后面通过对草更多的观察,发现它确实能保护土壤的结构,让土壤更稳定,透气性、排水性更好,还能防止太阳暴晒。
 

银林生态农场

原来我们一直把草当敌人,认识到它的优点之后,发现它可以成为很好的帮手,让我们的菜长得更好。
 
立君:最初我的果园苹果棉蚜很难解决,从春天繁殖到秋天。但是种了野豌豆两年以后,因为野豌豆有很多的花蜜,可以提供给蚜虫的天敌瓢虫、食蚜蝇、寄生蜂,这样棉蚜的问题几乎就解决掉了,从这一点我觉得能看到生态的力量很强大。
 

立君生态园的野豌豆

另外红蜘蛛也比较可怕。我接触过常规的农业,红蜘蛛几天就可以让叶子焦了,但是我们的生态果园都还没有发生过,其实也是生态的平衡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我还观察到多年生的匍匐茎蛇莓长得比较好,可以控制其他杂草,所以我就把蛇莓种在苹果树下,一米种一棵,两年以后,蛇莓真的把其他草控制住了。
 
在生态农业中观察到许多这样让人有信心、惊喜的现象。
 
郭锐:不同的翻地时机和方式对下一茬作物的影响非常明显。不管用什么机械翻地,适合的湿度很重要。如果在土壤很湿的时候去翻地,就很容易让土壤更加板结,即使是已经改良好了的土壤也不行。另外翻地的速度慢一点,对土壤的破坏就会少很多。
 
我们有些大棚里的地种完之后可能很长时间没浇水,会发现土壤在退化。因为微生物生存需要水分、空气,当我们不给它提供水的时候,微生物的生命就在减弱,无法维持土壤结构,会变成粉末化。

银林生态农场未浇水的大棚中退化的土壤(左)和经过土壤改良的正常土壤(右)

立君:我想到有人说在日本撂荒土地去除残留毒素的办法,其实我觉得人有为地去管理能让土壤和生态恢复得快。人在其中有一点辅助——比如种点覆盖作物、调整一下土壤的含水量——会使生态恢复的和土壤恢复更有力量也更快。
 
郭锐:我们有一块撂荒了十年的地,我们重新把它整出来之后,发现它只是表面比较肥,5cm以下还是特别板结、特别瘦的状态。所以如果我们给土壤提供更多的堆肥和水分,可以让物种更丰富、微生物更丰富,土壤改良的进程就更快。
 
月丽:我想到《中庸》里的一句话说,人是可以“参赞天地,化育万物”的,当你了解这些自然运作的规律时,人其实是可以让生态复育更快更好的。

 

 


想要参与「笃农家互助共学」?

周二读书会的升级版——

“田间地头的茶棚”开放啦!

本期阅读书目《植物生理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