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卓越名师 | 贺竹梅:有了第一次,坚持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2018-04-04 中山大学

编者按: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师之魂。为进一步鼓励广大教师不忘初心,潜心育人,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启动了中山大学卓越教学奖评选。该奖项是“教师荣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领域最高荣誉,旨在表彰师德高尚、教学优秀、学术卓越且长期从事本科教学的的一线教师。评选现已进入终评环节,为此我们推出系列卓越教学名师系列专题,共同领略中大名师风采。


通过这么多年来的教学,我越来越明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了。我在各种场合都以我们中山大学的学生为骄傲,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我觉得作为教师,对他们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引导负有更大的责任。

——贺竹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6193allnj&width=500&height=375&auto=0

每年360天,每天至少12个小时,这是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贺竹梅十多年来在教学上的坚持。他坚信,万事开头难,什么事情有了第一次,坚持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只要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就一定会有收获。他还相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书育人是一个系统性的和需要战略思考的工程,是永无止境的,也是急不来的,只有持之以恒,点滴积累,用心而为之,才能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


人生有许多第一次,每次都可能是一生的转折点。对贺竹梅而言,他在教学生涯上一个个的“第一次”,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教书育人故事。

               

                             

第一堂课

听到教室里的掌声,来督导的老师放心地走了


2000年的元宵节,那是贺竹梅第一次站在大学讲台上。当提起这第一课时,贺竹梅好像仍沉醉在当时的情景:“这是我上的第一堂课,虽然十八年过去了,但当时的情景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被数十双眼睛扫描,感觉浑身都是透明的,既紧张又兴奋。”对新教师的第一次讲课,学院似乎不太放心,还专门派了老师在门外“监视”。那位老师后来跟贺竹梅说:“听到上课后没几分钟,教室里就传出了热烈的掌声,我就放心地走了。”其实,那是因为贺竹梅给学生写了一幅对联,上联表达对同学们新年的问候,下联寄语同学们学好遗传学,学生看到这样充满情感的课堂春联能不激动吗?


▲贺竹梅在给学生上课


当年上课还不是多媒体教学,用的是胶片,教师得一张一张去复印。为了能拿下这个课,贺竹梅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紧张备课和消化讲授的内容,用足了心思。从那以后,他就一直为本科教学“站台”,至今,主讲过《遗传学》、《生命伦理学》、《生命科学引论》,参与讲授过《生命科学导论》、《生物产品加工》、《实验室与生物安全》等课程。为了建设《遗传学》这门生科院的本科主干基础课,多年来他积极开展对包括教材、课堂效果、习题、课外资源、教师队伍等在内的多维立体化课程建设的探索,编写了系列教材,承担了学校和省级教改项目,撰写了系列教学研究论文,组织了多次全国遗传学教学会议,建设了云课程、试题库、微信公众号等教学资源。遗传学教学团队不断推陈出新,先后吸收各类引进人才加入,如徐卫华教授、黄军就教授、李刚副教授、蒋嵩山副教授、吴文碧副教授等。通过这些努力,遗传学教学团队曾获得一次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多次二等奖,2017年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贺竹梅本人也因此于2013年获得中国遗传学会首届“谈家桢遗传教育奖”,2016年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会“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贺竹梅创建的部分教学资源


▲贺竹梅喜捧获奖证书


第一门公选课

课堂上,同学们的眼眶湿润了


▲贺竹梅在课堂与学生互动


2005年4月,贺竹梅从美国作访问学者归来的时候,他便积极寻思怎样给学生开设一门既能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又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观念乃至人生观的课程。他从网上查到国外开设有Bioethics这样一门课,但这个课程当时在国内只有二三家高校开设,网上很难找到可以参考的课程设计和参考资料,于是他通过图书馆和书店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几个月的准备,他确定了基本的教学体系和授课内容,于2005年 9月份在我校开设了《生命伦理学》公选课。自此,他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该课程的讲授,后来该课程升级为学校的核心通识教育课,并于2012年5月7日在学校于中山召开的通识教育交流会上作了交流报告。


虽然《生命伦理学》只是一门公选课,但贺竹梅投入其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决不亚于任何一门专业课,贺竹梅说:“一直到今天,我每年都在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十几年的坚持背后蕴含了贺竹梅的教学理念,一方面,学科不断发展,课程需要结合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及其伦理争议展开,以便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前沿和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伦理观;另一方面,课程可作为大学德育教育的补充,让学生树立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他将生命伦理学的概念由Bioethics扩展成Ethics for Life,更加注重对生命爱的这一元素。在《生命伦理学》课堂上,贺竹梅利用几分钟播放了一个短视频,视频通过对比手法,讲述一位年迈的父亲希望子女们不要嫌弃他的故事,在场好多学生的眼眶都湿润了。 “你们现在可能会觉得这个课对你们用处不大,”贺竹梅用朴实的语言结束这门课程:“但若干年后,当你们发现它对人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一定会想起它的。”


通过十多年来的课程建设,《生命伦理学》于2014年被中国大学高等教育学会评为“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识课”。通过对课程建设的思考,贺竹梅与吉林师范大学程焉平教授合作撰写的《生命伦理学课程建设的思考》于2017年发表在《中国大学教学》上,并且正在撰写《以自然之道蓄会通之识——论生命伦理教育的通识性》的论文。同时,贺竹梅积极将科学伦理观和生命价值观引入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在《遗传学》课程中将生命伦理学理念运用于遗传学事件如转基因、基因组编辑、干细胞、性别决定、表观遗传等,在《基因工程生物安全》、《生物产品加工》等课程中强调生物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等。2017年,贺竹梅在长三角遗传学大会上作了题为《生命伦理学思维在遗传学教学中的运用》的报告,在中国遗传学会科学道德与伦理专业委员会上作了题为《我国生命伦理学教育的现状与分析》的报告,均引起了与会专家们的关注。



第一部教材

编好教材绝非“剪刀加浆糊”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贺竹梅于2000年首次接手遗传学课程教学时,就有一个想法:“一定要讲清每一个知识点,并且将所讲授的内容全部写下来”。在备课过程中,他发现即使一本再好的书,也总有一些内容没讲清楚。于是贺竹梅很快就萌生了将自己所讲授的体系和内容编撰成书的想法,并且要做到怎么讲就怎么写。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只是副教授的贺竹梅根本就没意识到写教科书是“大家”的事。经过两年多的全力以赴,他完成了全部稿件,中山大学出版社表示愿意出版,但这时却遇到了出版费的问题,贺竹梅表示要感谢时任院长徐安龙教授给予的支持和鼓励。就这样,《现代遗传学教程》于2002年出版了。教材出版后,不俗的发行量令贺竹梅有些意外。 2003年,教材还获得了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颁发的“2001-2002年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给贺竹梅莫大鼓舞和自信的是在一次教学会议上与北京师范大学梁前进教授的偶遇,当问及为何会选用他的教材时,梁教授答道:“我给了几本教材,让学生自己选,是他们选了你的书。”梁教授还介绍了几所学校选用这本教材。


编写教材的“编”绝非“剪刀加浆糊”,作者必须有能力将浩瀚知识海洋中最适合的内容选择并呈现给读者。一部好的教材需要不断完善,国外的教材一般4-5年就会再版。贺竹梅因此又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教材修订上,并于2011年和2017年在高等教育社分别出版了该书的第2版和第3版。该书于2006年和2014年分别入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为我校的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贺竹梅与我校李刚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梁前进教授和吉林师范大学程焉平教授四人合作编写出版了《现代遗传学学习引导》,该书于2014年入选了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几部教材的出版获得了全国同行们的广泛认可,经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信来问问题,贺竹梅总是及时答复。


▲贺竹梅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


系列教材虽然出版了,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然而,贺竹梅却没有放下心,正如他在书的前言中所写的“新书出版后又得琢磨下一版该怎么做。”就这样,他十多年来一直在为我国的遗传学教材建设尽力。目前,已有30多所高校采用了他的教材,据南开大学陈德富教授在《遗传》杂志上的文章分析,该教材的影响力在全国同类教材中排第三位。


第一篇教学研究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是教学过程的升华,也是改进教学过程


教学研究论文是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教学理念的升华。教学论文的写作必须来自教学实践,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发现可研究的题材和灵感。2001年,贺竹梅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上发表了第一篇教学研究论文《在遗传学教学中如何突出以基因为中心》。他说:“这是在我授课和编写教材过程中,认识到遗传学以基因为中心展开的重要意义进行思考而成的”。多年来,贺竹梅坚持每年至少发表一篇教学研究论文,他说:“教学投入多了,认识深刻了,题材也就多了”。目前贺竹梅已在《中国大学教学》、《遗传》和《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十余篇教学研究论文,如《遗传学知识体系构建的思考》、《经典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关联之思考》、《基于视听特点认知的生物学教学设计思考》、《生命伦理学课程建设的思考》、《2015抗战胜利阅兵对遗传学教学与教材建设的启示》等,内容涉及教学内容的最新研究进展、教学体系构建、教材建设、教学理念和教学感想等。


事实上,教学研究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好处,对教学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对此,贺竹梅深有体会:“在教学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重新思考。当然,教学研究论文与教学过程也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前者是后者的总结和升华,而后者可以从前者的升华过程中得到改进,二者互相促进。”


▲贺竹梅发表教学论文的部分杂志封面


第一次教学研究学术报告

借此升华本校经验,内化兄弟院校经验


▲贺竹梅在教学会议上作报告


随着教材影响的扩大,贺竹梅经常受邀参加全国教学会议。2010年在芜湖召开的全国遗传学教学研讨会上,贺竹梅作了题为《怎样将遗传学最新进展与遗传学系统知识相融合》的报告,这是他的第一个教学研究报告。这个报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当时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对遗传学系统知识带来了冲击,造成很多教师对遗传学知识体系认识的迷茫,而这个报告对教师重新认识知识体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自那以后,每年1-3次在全国教学会议上作教学研究报告成了贺竹梅的常态,他认为:“报告这种形式,做科研的人都知道,一方面是扩大学者和学校声誉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学术上的交流。”通过教学研究报告,贺竹梅认为可以与同行探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然而,对于投身教学一线的教师而言,准备一个教学研究报告比准备一个科学研究报告需要更多的时间。贺竹梅道出了缘由:“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大家都熟悉,要想使报告有一定的新意,抓住听众,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是必须的,因此得花更多的心思去准备。”


这几年贺竹梅先后从表观遗传学知识融合、遗传学教材建设、遗传学知识体系构建、遗传学课程立体化建设、教师的管道作用、伦理学思想在遗传学中的运用等主题对遗传学教学进行思考。贺竹梅还于2016年和2017年在中山大学两次组织召开了全国遗传学教学研讨会,邀请到以复旦大学乔守怡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一线遗传学教师作大会报告,借此升华本校经验,内化兄弟院校经验,这对于我校甚至全国遗传学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贺竹梅组织召开全国教学研讨会


第一次科普宣传教育

社会服务不是任务,也没有考核指标,是职责


对于一名大学教师来说,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是职责。在高校,教学和科研任务通常是有指标和需要考核的,至于社会服务,由于专业和服务对象千差万别,无从定量观效,但它对提升大学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谈及社会服务,贺竹梅的想法很简单:“由于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和教学工作,觉得从科普着手开展我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比较得心应手”。由于长期投入到科普宣传教育工作中,对第一次参加科普活动的确切信息,贺竹梅表示已经很难界定了,他只记得2015年由省教育厅组织的生物安全培训班和2016年由中山大学科普团组织去佛冈中学的科普讲座,算是较为正式的科普活动,他还在多所中学和职业学院进行了遗传学知识和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科普讲座。


▲贺竹梅的部分科普教育现场


事实上,贺竹梅多年前就开设了个人博客,对遗传学知识进行科学普及。2017年1月,贺竹梅又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做了大量的科普宣传工作,他的公众号一年内就发表了40多篇文章,其中转基因、优生优育、遗传病等方面的推送,得到了全国各地专家稿件的支持。公众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经常有人带着各种问题咨询他。自2014年,贺竹梅一直参与广州市中学生科技之星特训营活动,让中学生更早的接受科学熏陶。在科技之星特训营里,除了介绍他的黄曲霉毒素研究外,他乐于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并以类似这样的方式开启同学们的科学情怀:“你们为什么要学习孟德尔?孟德尔工作对我们现在从事科学研究有什么启发?


▲贺竹梅正在指导研究生实验


作为教书育人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员,贺竹梅耕耘不止,他的课件年年更新,且每次课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准备;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与思考,教材建设、数字资源建设、云课程建设、MOOC建设、教学论文、教学研究报告、博客和微信公众号等教学资源建设等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一切对贺竹梅来说,“为祖国的强大做出应有的贡献”只是“做好本职工作”


贺竹梅十八年来持之以恒的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散发着光和热,他说:“教师好比一盏灯,给学生以指引,但灯的能量哪来,这得依靠教师不断的充电——学习、研究、提高,我得给自己不断的充电才行啊。”说到这,他不禁做了个鬼脸。

          

卓越名师专题


王庭槐  李志兵

      汪华侨   王连唐




推荐阅读

 


首次揭秘!又一“国之重器”正在研发!


关于中大的“双一流”建设,各学科专家这样说


这个设14个分会场的大会圆满落幕,中大人都在讨论它



--- iSYSU ---

来源:教务部

编辑:詹潮儿

责任编辑:左思韵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zhongdaguanwei@163.com


为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老师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