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大,他们是主角!
今天重阳节,我校举行一年一度的祝寿会,为今年满100、90、80和70周岁的老师们举行集体祝寿。150余名寿星参加了祝寿会。在欢快的《生日歌》音乐伴随下,学校领导和陈化成、马一青、李学柔和邓漪平等四位90岁的老寿星一起,共切生日蛋糕,分享幸福美好时刻。
摄影:梁隽铭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
在大师云集、星光闪耀的中大校园里
有这样一群前辈
他们
学识广博、才华横溢
手执教鞭,耕耘教坛
以饱满的热情推动学科建设
传道、授业、解惑,诲人不倦
纵苍颜白发,依旧在探索无穷的真理
他们
就是中大可亲可敬的老教授
秋风劲,佳节至
菊蕊绽,登高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重阳,且看这些中大师长的风采
夏书章教授
1919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自1947年起在中山大学任教至今。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做学问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不断地读书、充电和加油。我从来不同意‘人到中年万事休’、‘七十老翁复何求’这类说法,只要一息尚存,我就会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
从28岁到99岁,夏书章从当年的“中大最年轻教授”变成了今天的“中大最年长教授”。在这个历程中,夏书章编著了著作30余本,发表论文约300篇。然而,年龄的增长并没有改变他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
在工作上,这位九十多岁的“老兵”一直没有闲着。如今,夏书章仍在家中给博士生开题、授课。他给《中国行政管理》杂志写《夏老漫谈》专栏,在文章里,他担忧城市的过度扩张,批判高校的一些乱象,语言生动有趣又富有教益。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夏书章不仅正色敢言,而且总能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因此被学界赞叹“真‘刚猛’也”。
现在,他每天都要阅读《光明日报》《参考消息》,观看《新闻联播》等等。“中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目标,行政管理学是应用学科,我们一定要了解社会现实,理论结合实际。”认识中国国情,做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这不仅是夏书章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他对这门学科的期许。
“我现在是愈老愈开心。因为我们一路走来,看到中国始终在不断进步,当然就越来越有信心。”夏书章说。
胡孟璇教授
生于1923年,1954年开始到中山医学院前身华南医学院任教。她是我国著名统计学和肿瘤流行病学专家,我国卫生统计学领域的先驱,中山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及公共卫生学院创始人之一。
“同学们好,你们很幸福,现在能够在中山大学学习。千万不要辜负这里美好的学习时光——毕业后你们就会知道,在这里学习要多下功夫。我老了,没有精力亲自和你们说的太多了。你们自己是懂的,我相信你们!希望你们真正珍惜有限的学习时间,好为我们祖国的富强做更多的贡献。”
1982年,六十岁的胡孟璇远赴法国里昂国际肿瘤研究中心进修,当时计算机已经问世,她敏锐地感知到计算机在统计学学习和工作中应用的价值和前景。在进修期间,她省吃俭用攒下了 5000 元美金,通过世界卫生组织以优惠价购买了日本的计算机,给学生使用。购买这台计算机的初衷是给学生用的——统计学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计算机的运用可以极大方便统计工作。这是中山医的第一台台式计算机,它书写了卫生统计学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相结合的新篇章。
1995年,胡孟璇退休,她在退休前力邀国内知名教授南下,为中山大学卫生统计学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老人家现在卧病在床,依然很关心中山医学院的发展情况。
余步云教授
1931年底出生在香港,1951年进入岭南大学医学院学习。她是附属第三医院乃至广东省内科学部分领域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从医67年,在医教研工作中做出了卓越贡献,至今仍坚持工作在一线,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孜孜不倦传道授业解惑。
“人生是多姿多彩的,我选择了医生作为我的终生职业,从医疗工作与生活中找到了幸福和快乐,我无怨无悔!”
1956年,大学毕业后的余步云正式走上了临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住院医师。做住院医师需要24小时值班,“值班要做很多临床工作,没有办法休息”,当时的医院没有急诊留观病床,病人直接收治到病房。每天晚上值班医生都要收治病人,撰写病例,用显微镜为病人做血常规、大小便常规的检查。她回忆,最多的时候一个晚上收治了8个病人。第二天要与上级医生一直查房到中午12点才可离开。
做医生是辛苦的,除了体力消耗,还有精神的压力。时至今日,她仍经常因为一个复杂病例而夜不能寐,她说:“很多病人从外地来找我,希望能够尽量帮他们找到解决办法”,于是经常半夜起来翻阅书籍文献,进行反复思考,以制订更为合理的诊治方案。
从医几十年来,她身边积聚了很多的病友。有十年以上“医缘”的患者很多,甚至有的长达30到50年。有很多患者,余教授亲历他们由孩童到成人的整个成长过程。目睹这样一幕幕人生经历,余教授说,她更坚定了医生职业的价值观,“当我们能尽最大努力控制或治愈一个顽固疾病时,不但能改变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更是为整个家庭创造了幸福的前景。”
计亮年教授
1934年出生,1975年调入中山大学,曾任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首任院长(1994~1999),生命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1986~1996)。1989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并授予特许化学家称号(即Chartered Chem)。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一生都不敢浪费时间,靠着勤奋刻苦实现事业的突破。”
自1975年被中山大学引进至今,计亮年扎根中大40多年,白手起家,与无机化学教研室众多老师一起筹建生物无机化学实验室,见证了中大无机化学学科的发展壮大。回忆起三十多年前开始筹建生物无机化学实验室时,计亮年坦言,可以用“一无所有”形容。最困难的时候,课题组甚至添置不起做普通实验的仪器设备,他要骑单车去广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借玻璃分液漏斗做萃取研究。如今,中山大学无机化学学科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来自全球的学科人才经常来中大的实验室做实验交流。
除了推动学科发展,计亮年也是甘愿俯身的“孺子牛”。他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过无机化学等十多门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团队老师的协助下,他先后培养了100多名学生(包括博士后5名、博士生62名、硕士生39名),学生遍布海内外,大多担任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如今,耄耋之年的计亮年仍然活跃在讲台上,讲授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专业领域的学生,而是向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士传授人生经验。他生活节俭,平日出行经常乘地铁和坐公交车,不愿意麻烦其他人开专车接送。14岁那年,计亮年用双腿跑遍上海送货,练就了好脚力,因此他笑言,如今还是行走自如。
他一生获奖无数,科研硕果累累。回顾一生,令他动容的不是名与利,而是想到他的学生已遍布全球,在中山大学三个金属酶的研究方向已后继有人,且青出于蓝,不用担心科学研究“人去楼空”。不但他的学生遍布全球成为新一代科学家,学生的子女也正在大放光彩,谈到此,计亮年快乐一笑,坦言:“人生梦想已经实现,此生无憾。”
黄天骥教授
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5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等。
“这一辈子我只是努力去当一座桥梁,这是我的使命。”
在黄天骥的教学过程当中,很多受过他指导的学生都会被他的认真所打动。自1986年作为中大中文系主任倡导“百篇作文”以来,黄天骥三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对本科生的指导。
一位中文系的学生说,自己的作文还是老师用铅笔批改的,每一篇后面都写了批语,最后还附有一封长信,寄语学生。黄天骥谦逊地说,如果你觉得意见不合适,可以擦掉。“黄天骥老师每年指导四五名本科生,光是作文一年就好几百篇要批改,工作量已然不少,这样的认真和热情就更是令人触动”。
2000年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刚落成时,热心教学的黄天骥以66岁高龄主动请缨,前往珠海为低年级本科生亲自授课,每一堂课仅耗费在路上的时间就有三四个小时之久,许多学生都还记得黄天骥教授满头大汗走进教室的场景。
“领百粤风骚开一园桃李,揽九天星斗写千古文章”,这副镌刻在中山大学中文堂大堂正中的对联,正出于黄天骥老师之手。它寄寓了一位在中山大学学习、工作了一个甲子的学人的胸襟与气魄,也是先生对中文系乃至中山大学的寄望与希冀。
在群贤毕至、人才济济的中大校园
不乏这样德高望重、学术精湛的师长
栉风沐雨,终成秋实
他们在中大校园里度过了漫长时光
奉献青春和智识,照鉴学术方塘
桃李不言,早就芳蹊
他们育中大精英,传精神火炬
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学子
九月初九,音同“久久”
让我们把诚挚的祝福
献给这些可亲可敬的中大学人
“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
愿中大师长重阳安康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中大官微往期推送、广州日报、离退休工作处
文案:刘佳燕
整理、编辑:周庭羽
初审:李劲峰、陈凌
审核发布:陈建洪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为在中大奉献一生的老教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