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材”实“料”!原来在说这些中大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5年,位于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由原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的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和原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等组建而成,凝聚了中山大学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资源。
作为中大最年轻的学院之一, 该学院秉承“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育人理念,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扎根于研究前沿,致力于做最真“材”实“料”的研究。
师者:治学立人工程师
张曰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教授,自1988年起在中山大学任教,目前担任2016级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班的班主任与任课教师。
▲ 张曰理老师参加中山大学毕业典礼
自1988年来到中山大学,三十年光阴荏苒,桃李芬芳,从助教到教授,作为中大材料物理专业发展的亲历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张曰理老师始终坚持站在材料物理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在学生眼里,平日里身着衬衣西裤的他,温和儒雅,平易近人,没有教授的架子,更像是家里亲切的长辈。
“做科研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一路走来,张老师始终埋头于科研。要知道那个时代国内科研条件非常艰苦,为了做好一个实验、发表一篇好文章,往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但他对此甘之如饴,他常常对自己和学生说:“做科研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在中大的岁月里,从物理系、理工学院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老师见证了材料物理专业的变化发展,但他与凝聚态、材料物理方向的多位教授的良好合作关系却始终如一。他们共同组建了科研大团队,每周四召开例行组会。张老师说:“我们几位同事彼此之间很有默契。我们一起开会,可以让各自的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除了每两周的组会,他给予了自己所带领的学生团队极高的自由度,他欣慰地笑着道:“学生的努力我都看在眼里,不需要再施加额外的压力。”
作为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他为其实验规划、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很多事都亲力亲为。实验室的建设正稳步推进,建成后将大大改善学院的实验科研条件。
“课堂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
第一次从齐鲁大地来到岭南羊城,他是乘坐着绿皮火车抵达。热情似火的天气和郁郁葱葱的绿树是他对中大的第一印象。从一名助教开始,张老师深深扎根于康乐园的三尺讲台。
除了科研之外,张老师还带头承担了《固体物理与结构物性》《材料物理实验》《材料基础科学实验》《材料物理自主设计实验》等多门理论与实验课程,不计辛劳地往返于东校园和南校园之间。张老师常说“课堂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他最在乎的是学生积极的课堂反馈。经过多年的探索,他总结出了一套授课经验和一些实用小技巧。他认为“教学没有捷径”,一是要用心,花时间去认真备课,做好PPT;二是要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要有激情,上课要线索清晰、重难点突出,充分和学生互动”。
2016级材料物理班的许祺同学经常在课后追着张老师提问,她说:“张老师上课很用心,备课很充分,在讲解时思路清晰,对同学们的问题也很耐心地解答。”同班的温世钇补充道:“在课后看PPT复习时,总是能从中看到张老师备课的用心。”
作为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他为其实验规划、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很多事都亲力亲为。实验室的建设正稳步推进,建成后将大大改善学院的实验科研条件。
研究生:科研点亮精彩生活
严佳豪:2014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直博生,佐治亚理工学院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2016—2017年联合培养博士。连续三年获得教育部“国家奖学金”,曾获“芙兰”优秀论文奖学金。从2014年起,在国际知名综合或光学类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2018年6月严佳豪在欧洲参加学术会议
“科研精神来源于自律和钻研”
数年如一日。严佳豪8点准时出现在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午休半小时,接着工作到晚上九点或十点,健身或跑步一小时,洗澡休息,在零点之前入睡。这是他一天的标准作息安排。
尽管严佳豪所在的课题组不需要定期开会,也不规定工作日,但他和所有同门一样,几乎都重复着相似的日程。他坦言:“导师杨国伟教授作为院长,虽然工作很忙,但周一至周五一直都在办公室,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跟他交流,不需要正式的报告。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丝毫不敢松懈。”正是在这样看似单调刻板的日子里,严佳豪的课题研究一步步地推进着,他也逐渐成为科研“牛人”。
谈到自己的第一篇SCI论文,他有些窘迫:“审稿人提了20多个问题,反反复复地修改,这是一个让人煎熬的过程。”幸好,现在的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科研节奏。他目前的课题鲜有人涉足,需要靠自己不断地查阅最新文献、补充光学知识、设计材料进行测试,再加上咨询导师的意见,一步步地做出成果。
“做科研不可急功近利”
前段时间,美国制裁中兴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严佳豪也颇为关注。他冷静而坚定地说:“中兴事件应该让我们有所思考,强国梦、科技兴国的实现需要有一批敢于啃硬骨头的科研工作者。将自己的科研与国家的科技发展相结合,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助力祖国科技的进步,这是一项充满动力的事业。”作为博士生,他觉得最重要的是一种钻研精神:迎难而上,做有挑战性的工作,解决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如今的国内评价体系中,论文依旧是博士生成果最主要的评判标准,过分看重影响因子使得很多人耐不住寂寞去钻研自己的优势领域,反而去追捧一些所谓的研究热点,“做科研切忌这样急功近利”。
回顾这些年的学习和科研经历,严佳豪显得理性而清晰。他拒绝把科研当作生活的全部:“让科研回归到一种兴趣,并保持适度的压力,保持高效的状态和活跃的思想,不要让急功近利的氛围影响到自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科研方式。”
提及未来规划,严佳豪表示,未来几年他会出国深造,在科研之路上砥砺前行,努力与国家发展高科技的战略同步同向。正如他所言,科研为他点亮了人生路,但热爱之余,也享受着生活的别样精彩。
本科生:学术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徐靖靖:2016级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获2017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201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东省赛三等奖、2018年美国数学建模大赛Meritorious Winner奖(以下简称“M奖”),获中山大学一等奖学金、金发科技捐赠奖学金。
▲徐靖靖(左三)在金相技能大赛颁奖现场
“让努力上进成为一种习惯”
从省赛的三等奖到美赛的M奖,事实证明,徐靖靖和数学建模有着不解之缘。
一开始跃跃欲试,而到数学建模分享会后却心中没底,徐靖靖苦笑着:“唯一的感觉就是它好复杂。”但为了克服对数模的恐惧感,徐靖靖硬着头皮答应了和同学组队参赛。对于国赛,徐靖靖有些惭愧:“对比赛不了解,导致我们准备不充分,分工不够明确,我负责的是写论文,但我却对一个新学的写论文软件不够熟悉,且在准备时没有去研究数学建模论文的结构框架。”参赛过程手忙脚乱,结果也不理想。
在美赛报名前夕,小组内部进行了一次自我反思,这次交流契机也增进了队友彼此之间的友情。带着国赛的一点愧疚和遗憾,小组成员全力以赴积极备赛。寒假期间,在四天的参赛过程中,队员严格地控制进度,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推进着自己的工作。最后一天,经过一整夜的奋斗,顺利提交论文后,大家都长吁了一口气,最终获得M奖。
“大学让我更开阔、更自信、更从容”
像每位新生一样,美丽幽静的中大南校园、开放包容的大学氛围深深触动着徐靖靖,她在这里自由成长,变得“更开阔、更自信、更从容”。
她是典型的理科生,高中对人文社科并无多少兴趣。然而在大学,读东野圭吾,读人文经管类书籍,这种自由阅读的感觉让她沉迷其中,“上大学后,我才重拾了小学那种享受阅读的感觉。”
早睡早起,极少熬夜,晨读夜跑,规律作息。与同龄人相比,徐靖靖在时间管理和未来规划上的主动性和自律性让人惊叹。她计划着尽早进入实验室,打好基础,为未来可能的科研之路早做准备。
大学过半,奋斗的脚步从不停歇,星辰大海的征途还在前方等待着她。
--- iSYSU ---
来源:中山大学报
采写:肖莹
整理、编辑:尹萍
责任编辑:詹潮儿
初审:李劲峰、陈凌
审核发布:陈建洪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