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码住!这节本科生课程课室爆满,博士生来旁听……

季可盈、陈润欣 中山大学 2020-02-11

每周一下午,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以下简称 “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李晓丽都会出现在广州校区东校园教学楼E201,与往日上课不同的是,此次是去“旁听”一门本科生课程。博士生旁听硕士课程是常事,但旁听本科课程的却很少见。这究竟是哪一门课程,拥有如此大的魔力?


原来,这是新开设的本科课程《区块链原理与技术》,这是中山大学首次面向本科生系统地教授区块链知识。李晓丽介绍,出于对科研的兴趣,她在一年前开始自学“区块链”相关知识,但面对这样一个新兴、前沿的研究对象,常有“稀里糊涂”之感。就在这时,这门新开的课程进入了她的视线。每周一次的课程帮她填补了以往自学的漏洞,也启发她更深入地了解区块链。选到这门课的可不止她一个,和她一样幸运的还有选课的271名本科生。原本这门专选课只开放200个选课名额,但由于报名人数太多,才把授课地点改成了大课室。是什么让这门课拥有这么多粉丝呢?



本科生如何走进区块链


新学期选课系统开放,阿哲同学和学院的其他同学一样满怀期待地输入学号、密码,登陆系统,当看到待选课程时,或许他会比其他同学更兴奋一点。


2018年暑假,阿哲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游学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了解了一个发展前景巨大的新事物——区块链:“拿去年大火的比特币来说,区块链算是比特币值钱的一个基本保障。”而在选课系统中,一门他从未听师兄师姐说过的课程出现在他眼前——《区块链原理与技术》。抱着学习区块链技术的愿望,阿哲选了这门课。


这门课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可以引导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区块链”,聊到《区块链原理与技术》的授课情况,阿哲如是说。实际上,多位资深学者联合授课正是这门课程的一大亮点,这一亮点背后是学院软件工程系主任、课程牵头人郑子彬教授的无数次思考和协调。如何让入门阶段的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区块链原理与技术,如何协调各位忙碌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精英学者的授课时间……这些都是郑子彬在课程组建初期必须面对的问题。当然,这些辛苦都不会被在教室里上课的近三百名学生了解,他们只感觉到了郑子彬努力的成果——“不同研究领域的授课时长规划得很好,听课的收获也十分充实”。

 

《区块链原理与技术》课堂


在阿哲看来,这门课还有一个让他兴奋的特点——“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自己做出一个可以用的东西”。为了确保每位同学都真正掌握区块链技术,避免出现“搭便车”情况,郑子彬向同学们提出了这个令人兴奋的要求:每人独立开发一个项目。


兴奋归兴奋,阿哲和很多同学一样,有些紧张,虽然他渴望独立做出像样的项目,但是这对本科生而言毕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虽然看多了老师在课上的举例,原理似乎也学得不错,但是实践起来往往还是“照虎画猫”,因为在实际操作中,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可能配置环境会出问题,或许系统调用也出问题,如果用了不熟悉的语言,用法也会出问题……考虑这些本科生还无法应对的问题,郑子彬安排了四位助教为同学们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同学们迈出区块链应用开发实操“第一步”。


区块链课程同学实现区块链+文件系统的案例


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同学们的项目实操做得如何了?据助教介绍,同学们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了项目方向,游戏、医疗、公益、分布式存储等方面都是热门,他们希望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面对隐私泄露的问题,一位同学为医院设计了“区块链电子病历”,利用区块链独特的分布式存储和加密算法,让病人将病历上传到系统并加密存储,只有当病人授权时,医院才能调用、查看病历,“每次查看病历时,授权操作次数减一。当授权操作次数为零时,医院无法查看病历”。由于同学们的科研经验较少,选题眼界可能还“不够开阔”,但是在老师和助教们看来,这些本科学生已经为此课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想法很多,趣味性很高,完成度较好”,这对于科研入门者而言已经难能可贵。


既搞科研又读“文”,心理建设“三观”正


电脑前疲惫不堪的“红蓝格子衬衫”,屏幕上无穷无尽的代码……“理工人”的日常经常被“妖魔化”成这样。但是,郑子彬创建的inplus研究团队 (以下简称“团队”)可以刷新这些刻板印象。


在团队里,每个成员都可以从星星聊到月亮,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这主要归功于郑子彬的团队建设策略。他笑称:“外界总以为理工科学生只读专业书籍,但我要求他们也读课外书”,通过阅读课外书来拓宽视野。


《异类》(图片源自网络)


郑子彬也从课外书中获益良多,他曾通过《异类》了解了权力距离指数(PDI),通过缩小权力距离有利于塑造创新文化。结合自身科研经验,他制定了一条“规矩”:团队内部不准以“老师”称呼老师,而必须称呼英文名或者昵称,称呼的改变使得学生跟老师间能平等交流,畅所欲言,这是弱化团队内部等级观念的切入口,当团队内的等级感消除了,学生有了不同观点才能勇敢表达,碰撞交流,这样的氛围才有利于创新。

 

团队在内部建设方面还有不少“绝招”:郑子彬会把自己的性格分析以及沟通注意事项写成文字,“新同学一来,我就把这些材料给他们看”,他说,“先讲清楚规则,才能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有的同学出国开会或者去企业实习,郑子彬也鼓励他们制作攻略,和同学们共享。总之,为了提高团队效率,一切流程和经验都尽可能文字化,在团队内部论坛共享。论坛上的资料往往可以给同学们不少启发,李晓丽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她会定期阅读其中的科研资料,了解同学的研究动向,如果遇到感兴趣的就跟同学深入讨论,根据他们提供的数据和代码进行进一步研究,甚至合作研究。


郑子彬在系统里向学生提出的要求

 

不管是要求学生读课外书,还是搭建内部论坛促进交流,目的都是为了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始终处于团队的核心地位,科研,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郑子彬而言,科研的成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同学们可以通过科研提升能力。比赛也是一样,郑子彬表示,获奖与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通过高强度的赛事,提高了学习热情,更好地掌握知识:“有了比赛,根本不用我催,每个人都主动学习”。当然,学生的热情和努力没有被辜负,短短几年时间,团队获得的奖状和奖杯已经摆满了办公室的一面墙。


实验室获奖展示柜


为了推进学校的区块链研究,郑子彬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他还帮助数学学院2017级本科生赖隆钦成立了“中山大学区块链俱乐部”,为全校范围内有兴趣学习区块链知识的学生提供机会,并且为其提供师资、合作企业等资源。


就在采访的前一天,俱乐部成员前往广州黄埔参观了“蚁米区块链众创空间”。这次参观活动是他向郑子彬申请的,他希望这次和区块链创业公司的亲密互动可以激发俱乐部成员的学习热情。此前,成员只通过课堂在理论层面了解到,区块链由于其去中心化、可以有效提高市场交易效率等优点,应用前景巨大,而通过这次实地探访,他们才真正“见识”了区块链的应用能力之强以及国家对区块链的扶持力度之大。

 

俱乐部成员参观“蚁米”

 

2016年12月,国务院将区块链列入《“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自2017年,国内区块链研究中心数量井喷式增长;2018年5月,24个省市地区发布了区块链政策及指导意见,这一切都印证了郑子彬三年前的判断。他表示,如今的区块链就像早期的互联网,拥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因此科研机构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抢占先机,才能制胜于未来。学院已经在教学、科研和学生俱乐部三方面做好准备,为“区块链”领域输送人才,迎接区块链时代的到来。






推荐阅读




---iSYSU---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季可盈、陈润欣

鸣谢: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

编辑:王星月

责任编辑:唐艳丽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核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科研无悔,学以致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