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听马院老教授讲述中大思政课优良传统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康乐园学习会 Author 康乐园学习会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改进和加强思政课建设明确了基本原则、规划了实现路径。为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中山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会的学生骨干走访思政课教师,记录中大思政课优良传统,传播优秀教学理念和生动教学案例。
张孝宜老师
张孝宜,女,1934年2月出生,北京人,中山大学离休思政课教师。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青年工作队。南下至武汉后,转入地方,先后在青年团武汉市委、武汉市干部学校、中共武汉市江汉区委工作。1956年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号召,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1960年本科毕业,先后在中山医学院、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从事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1999年离休。四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秉持着理论密切联系社会实践和学生思想实际的理念,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良好效果。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言传身教,努力做青年学生的引路人。曾主持和参加国家、教育部和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主编教育部思政司组织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统编系列教材之一《人生观通论》、主持并编写《人生观理论与实践》《德育一体化研究》《新世纪高校政治理论教育途径与方法探索》和《古今人生路:典型人生九十例》等多本著作和教材。
张孝宜老师接受采访
请您谈谈得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并发表重要讲话的心情。
从我的认识来看,建国以来这是第一次,党中央这样关心、关注我们思政课教师,总书记亲自跟思政课第一线的教师面对面的座谈,这是没有过的。我作为一个思政课的老教师,感到非常激动。从1956年开始我就进入到了这个行业这个队伍,当时考取了人民大学的政治经济学。
1960年毕业以后,就开始从事这个职业,当年叫政治理论课教师,现在才叫思政课教师。到1999年离休,整整40年时间。后来离休以后,学院返聘我,我还带了一些研究生,一直到2007年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如果从入学到最后工作结束,就是50年。
这个座谈会为思政课定了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觉得这既是对我们思政课教师的信任,也是对我们的高度评价。我有时候想自己这一生就做了当思政课教师这么一件事,看到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关注思政课,我觉得这一生活得非常有价值。
请您谈谈对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重要要求的理解。
有一句话我感受很深,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是给我们思政课教师很高的评价,也是对我们很大的信任。这六点要求我觉得真是提得非常好。
比如说情怀要深,我想这情怀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家国情怀,对我们党、对我们祖国的情怀;第二个就是对专业课的情怀,我要给学生讲这门课,我得对课程要充满情怀;第三个就是对学生的情怀,要真心实意的对待学生。60年代我最开始当老师的时候,学生跟我也差不了几岁,我就把他们看作我的弟弟妹妹;到慢慢成长以后,我就把他们看成我的孩子;现在这些学生差不多跟我的孙女一样大了。
比如说思维要新,我觉得是在新时代提出来的一个特别的新要求。因为现在整个社会发展得很快,我们的年轻一代,思想特别敏锐、特别活跃。随着形势的发展,他们会有很多思想的火花。像80年代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因为经济转轨,所以我们都有很多困惑,年轻人的困惑更多。对这些困惑,你要想真正解决它,就必须自己的思想跟着形势变化,否则你没办法去回答学生的问题。
您是怎么看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重要要求的?
习近平总书记把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全国广大教师在改革过程中的点滴实践,进行系统化总结,知识化,条理化,高瞻远瞩地深刻揭示了我们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规律。八个“相统一”是集合全国的经验上升到这样一个高度,所以对这八个“相统一”,我感到非常亲切、非常熟悉。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有些是我们已经做到的,有些是我们正在做或者准备做的;有些是我们已经总结出来,有些是还没有总结出来;有些我们已经意识到,有些还没意识到,但是习近平总书记都把它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总书记提出来思政课要有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非常重要。
回顾过去,在上世纪60年代前我们上理论课更多的是偏重理论性和思想性,而亲和力和针对性相对来说就差一些。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努力改革就是考虑怎么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把学生思考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实际上就是问题导向。你根据他的问题一步一步地来进行导向,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回答。这一点我感受很深。
请您谈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学科是怎么发展的,我只能就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谈一谈。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条线来谈。
一条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几个二级学科,这三门课。据我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高等学校就有了政治理论课。解放初期,可能这些课程还在摸索,但是很快的大概到了52、53年就基本上确定了三门课。一个就是在理工农医院校的三门,一般第一年是中共党史,二年级就是政治经济学,三年级哲学。文科加一个,当年我读书的时候好像叫国际共运,但是也有的叫科学社会主义,后来就叫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运,这是四年级学的。七十年代初期,有一段时间是学六本经典著作,包括《共产党宣言》等。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恢复那几门课,陆陆续续一直改革到现在这样。
另外一条线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学科来说过去是没有的。改革开放以后,教育部邀请部分高校论证三个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学科,二是能不能成为专业,三是要不要专门培养。经论证统一后,于1984年4月教育部发文批准十二所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8年又颁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决定。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国家教育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科整合,统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隶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下二级学科。1996年,开始批准部分高校获得这一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到2005年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学科,首批21所高校获得博士点授权单位。
中大的思想品德课当时是怎么开启的?
1987年4月,当时的国家教委在长春开了一个专门研究思想品德课的会议。之后,教委就要求全国各个高等院校要铺开这个课。当时的学校党委要求我们所在的德育研究所当年铺开。我和李萍、钟明华两位老师,三个人就开始准备。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一个是师资问题,另一个是教材问题。不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讲不了课。
师资问题的解决,靠借用力量。如果只我们三个人讲,当时20多个系,是不可能讲完的,所以就是把学校里能够胜任这个工作的学生工作方面的干部都集中过来作为借用力量。把学校的团委书记、副书记,各个系的主管学生工作的党组织副书记,还有一些比较好的辅导员,都作为我们的兼职教师。党委也同意了。那就解决了一个师资的问题。
那这课怎么上?那时候全国也没有先例,我们三个人就研究了。因为当时年轻人思想比较困惑,我们就从现代人生开始。当时以现代人生的思考开篇,我们提出三个问题:社会变迁的人生启示、现代社会的人生问题、现代人的安身立命。从这个开头,后边诸章讲“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体道德的修养”“人生责任”“人生理想”“人生的价值取向”“人的素质构造”“人生的真善美”等,就确定了这样一个提纲。确定以后,我们三个人就分工了,一人领几章,各自准备,准备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理论观点上的准备,一个是学生在这方面的思想问题的准备,一个就是案例的准备。
当时学生的评价怎么样?
当时有一个学生,就用纸条写了这么一段给我,我觉得很有意义。他说:“进大学后,看到还有思想道德课,我的头都大了。上第一堂课,我是迈着沉重的脚步从一楼爬到六楼,两条腿都软了。上课以后呢,老师开讲了,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老师讲的都是我思考的,也是我们的困惑。老师有理有据、循循善诱的剖析,使我豁然开朗。这课很精彩,两个小时的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下了课还意犹未尽,盼望下次课的到来。”
这个纸条就是这样写的,我们都做了传阅。大家后来调查,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不错,受他们欢迎,他们需要这些东西。
您上思政课的教学理念是什么?
一是真信,保持饱满的热情;二是热爱,引导帮助人生成长期的学生;三是联系两个“实际”,讲到学生心坎里,既要联系社会实际,也要联系学生思考问题的实际。
我觉得我讲这门课不是纯粹讲理论的。在政治课里讲经济学,跟在经济学系里讲经济学是不一样的。经济学系的当然也需要联系社会实际,但是更加强调它的理论性。我觉得我们的课要有生命力,既要作为经济学来讲,也要联系这个社会的实际,同时也要联系学生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的实际,才能够打入到、深入到学生的心里。我在讲课当中比较注意这个事情。后来做思政课就更不要说了,因为思政课就是一个铸造灵魂的课,当然要讲到他心里去,不然他根本没办法接受。
再有一点,我觉得就是创新理念。 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师,不能够死抱着自己的教学讲稿一成不变。我从60年代讲经济学,到后来改革开放讲思想品德课,每一年的讲稿我都要重新组织。因为时代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要是不补充新的东西,确实很难打动学生。所以就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此,我后来又重新补学了哲学的课程、伦理学的课程,这样才能更加充实课程内容。
如果请您总结的话,您觉得自己的思政课的教学特色是什么?
如果说特色,我想了一下,觉得有这么两个——这不知道是不是自卖自夸。我认为一个是我讲课有激情、有信仰,忠于政治信仰,加上饱满的政治热情,二者相结合。我讲课是非常有热情的,不管讲什么我都这样。那时候在中山医讲课,也没有扩音器,二百人的课堂我讲得大家在后边的都能听得很清楚。
有的学生后来跟我很熟,开玩笑说:“张老师,听您讲课我们绝对不会打瞌睡。”就是说我的课程还能够吸引他们,能够引导他们,这是我自己觉得的一个特色。另外一个就是注重逻辑。因为我开始是学理论的,特别是经济学相关的。上大学开始学经济学,马克思从商品分析开始一步步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逻辑非常的严谨、严密。从那时候开始,我就训练自己讲课一定要理论比较严谨、比较系统。尽管我们现在强调从学生问题导向出发,但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也要用理论一步一步地破解。我非常不赞成有些人讲课强调这种思维的跳跃性。思维跳跃了,学生就跟不上你。一定要一步一步的推导,逻辑非常严密,学生才能够跟得上你的讲课思维,你才能一步一步让他深入一些。
可否请您分享一下,教学生涯中,令您特别难忘的学生的话?
有一个就是去年的母亲节,有一个学生给我写了段微信。他说:“张老师,祝您母亲节快乐。您就像我的母亲,比我的母亲还要亲。学生时代,节假日我们去您那里吃、住,就是回家;毕业分配到了边疆,您时时想着我们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牵挂;改革开放后为了我们的前途,您想方设法帮助我们,早已超过了师生情、父母恩。回想那年您忍着伤腿病痛,为我们来回奔忙的背影,我心中一次又一次想对您说,您是我俩的恩人,是我俩的亲人,比亲生母亲还亲的亲人,千言万语无法表达我们对您的感激之情。祝母亲节快乐,祝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后来我给他们回了一个信。我说,感谢你们对我的美誉,但是我承受不起“母亲”这两个字,太伟大、太神圣了。我只不过是做了一个老师或者说一个朋友应该做的分内之事,在学生或者朋友困难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助其一臂之力,愿师生的情谊永存。类似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我觉得我能跟他们建立感情。现在有一个学生跟我是老年大学同学,他们都70多岁了,也退休了。
可否请您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年轻教师和学生送出一段寄语?
我真的没有什么讲的,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已经讲得很深刻全面了。我对你们寄予很高的期望。我觉得你们这一代,现在作为思政课的学生,到将来从事这个事业,是非常幸福的一代。当然,我们这个课党和国家始终都很重视,然而它也经过曲折,比如最困难的时候,有些老师连找对象都找不到,但今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春天。这么好的形势也对你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你们会越搞越好。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你们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你们就按照总书记的教导,切实地去执行就好了。你们肯定一代胜过一代,会比我们更强,我相信你们都会后来居上,会更好的。
清风霁月,自谙芬芳。采访过程中,张老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解读让我们深受启发、深受感动。回眸近半个世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程,张老师对教师育人有深刻的感悟。张老师的一生就是勤勤恳恳做教育、一心一意育新人的一生。这是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要继承的优秀品格。
云山苍苍,珠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从德育研究所,到理论部,到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一路走来,历经沧桑,不断的发展壮大。这是一部书写着奋斗、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下,我们生逢其时,我们重任在肩,我们一定要拿好接力棒,续写新辉煌。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摄像:覃东骏、吕明华
编辑:曾钰
责任编辑:杨新颖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核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发扬优良传统↓